网友提问: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优质回答:
重阳节是道德节,十七孔桥是其标志,揭秘其文化内涵:
一一正确处理德与道的关系,永保青春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有登高、敬老、头上插茱萸的传统习俗。人们对其文化内涵一直不十分清楚。现在我破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至十这一条龙、应用数学所代表的内容,就明白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极端的重阳(九九)思想意识要节制;登高的文化内涵是:九九八十一的意思,即避免极端,更上层楼,回到开始的初心(一),返老还童;插茱萸的文化内涵是:永保青春“朱”红色须“臾”不变,像茱萸果这一长椭圆形一样,至极而返,完成交换、票决之道的惊险跨越,所以,茱萸又叫”越椒”。为什么?
我们看一个重阳节、道德标志模型十七孔桥(如附图)就清楚了。
十七孔桥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也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桥由十七(17)个桥洞组成,长四十五丈(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龙卧波。其造型优美,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544)个,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十七孔,从两边数,中间为共有的一个第九中心(而不是二九十八)。九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至十这一条龙、应用数学中代表龙的猴眼、管理、品德(繁体德是“直”压”心”),如象棋中的車、眼、车前灯,走直线一样,变成数字,就是”十(九回到一为十),不看重七(代表龙的马首、道)叫德;四十五丈,意即以法规矩(四丁兔)改变以往传说(十酉鸡),掩盖、压制以交换、票决(七午马)为首的龙(五戊龙)状况;尊重五百四十四,意即尊重交换、票决为首的道(五戊龙),统一思想法规矩(百四十四)。
简而言之:不看重交换丶票决发财当选荣耀的德、桥,要敬重交换丶票决的道,即敬老敬道(古典“七十曰老”,七十即道),二者对立统一,叫”道德、路桥”。十七孔桥的文化内涵在此,所以叫”道德桥”。例如有德的人如桥,参加票决的人如道,你道不选走我桥,正好休息一下,无官一身轻,选择了我桥,担子更重,义不容辞;道不造择桥,就是断路,过不去,必须选择桥才能经过,道如不选择桥,就是选择了下地狱的奈何桥,死不能返回。如果桥看重、贿赂道的选择,那叫腐败无德的剪径桥(不是桥),“要从此桥过,留下买桥财”。
因此,要正确处理道与德的关系,不要走极端,“任重(九重)而道远”,意即:任命权重,职务重叠、任务过重的小路,懂规律、票决制的得道之人要疏远 它。九九归一,要更上层楼,回到开始的初心(一),返老还童,遍插茱萸,永保青春“朱”红色,须“臾”不变!《红楼梦》就是把第八十一回放回到第一回中,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论语.雍也第六》二十四章中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就是本篇序数六乘二十四章序数,等于“百四十四”,道即龙七(十七孔石桥狮子数五百四十四)。《论语》“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不是特指年龄七十,是让人在此节点上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数学、龙学的内涵:在交换、投票、婚姻(七十)上,要顺从心所欲的意愿决定,不受规矩约束。
一句话:重阳节,不单是老年人节,也不是敬老年人节,而是道德节。敬老就是以德敬道,社会走上了正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刘树成 )
其他网友观点
相传远古之世,民神杂糅,天人之间的来往并非什么异事,后来到了颛顼时代,颛顼让手下的重、黎二人隔绝了天地之间的通道,从此天地相分、人神不扰。
而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后人也很疑惑。
在《国语》中,楚昭王就有此一问: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寔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观射父回答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说,古时民风淳朴、神风浩正,人神和谐相处,所谓“ 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
可惜到了少皞时代,南方九黎乱德,不敬天神,乱象丛生。直到颛顼在位,乃命重黎,绝地天通,正是所谓的“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关于掌管天的南正重,与掌管地的火正黎,众说纷纭。有说重和黎本是一人,又有说重也曾担任火正之职。种种说法,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火神祝融。
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
祝融,楚人的精神领袖,公认的先祖。对于先祖绝地天通这一件事,昭王大惑不解,故而由此一问。
观射父絮絮叨叨回答了一大通,最后指出事到如今我们只需要做好祭祀就行了。而祭祀的时间,也是玄妙,是那“日月会于龙狵, 土气含收, 天明昌作, 百嘉备舍, 群神频行。”之时。
龙狵,东方苍龙之一,亦即龙尾星。
后世学者对比各项文献,最终确定观射父所言,应是龙尾伏辰之时——农历九月十日前后。
由此可见,在昭王之后,至少在楚国,每年九月十日登高祭祀祝融是非常普遍的,也无怪乎屈原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祝融戒而还衡兮”的美好想象。
与楚人对祝融的崇拜相同,其它地域的人们也极其崇拜火和火神。我在写“荧惑守心”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心宿二星,在古人看来,心宿二就是火神的标志,又被称作大火。
《夏小正》中曾记载“九月内火”,意思是九月火星将从星空中隐匿,这代表着冬季即将来临。
冬季对于先民来说,是死神一般的存在,因此火星的隐匿就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在古人看来,天下万物皆分阴阳,就连数字也是如此——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奇数之极,九月九日便是极阳之日。盛极必衰,重九之后便是颓势,于是古人又有“阳九之厄”一说。
而正因为对死亡的畏惧,才有了对长生的渴求,九月九日,也就有了登高逃避死亡的美好祝愿在。
因此,先民们常在九月举行祭祀火神的仪式,来祈求保佑。再加上九月是一年丰收的季节,因此丰年庆典与祭祀也常安排在九月。
《礼记月令》中就曾有“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的记载,《吕氏春秋》中也言“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各种习俗最终相与为一,成了后世的重阳节。我们应当看到,节日的演变往往都是漫长、复杂的,来源往往也并非单一。
到了西汉,重阳节一改先秦之时祭祀的功用,越趋于娱乐与世俗,奠定了辟邪、延年的文化内涵。
到了晋代,重阳节更是法定节日之一,这一点文武百官聚在一起尽兴玩耍,也有了“孟嘉落帽”这等风流潇洒的典故。
《世说新语》中记载,庾亮过世之后,桓温继任江州刺史。又是一年重阳日,桓温带着文武百官登高游览,并在龙山之上设宴欢饮。当时气清风却不和,竟将孟嘉的帽子吹走,可孟嘉沉迷良辰美景,却是毫不自知。
桓温玩心大起,示意大家不要告诉孟嘉,但见孟嘉依旧痛饮酒,与他人谈笑风生。中间孟嘉离席,桓温命人将帽子放到孟嘉的桌子上,并留下小纸条调笑。
孟嘉回来,看到桌上的帽子,方知自己失礼。但孟嘉面色不改,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自自然然的将帽子戴上。孟嘉再看了那调笑的字句,命左右拿来纸笔,奋笔疾书,写下一篇文采斐然、诙谐有趣的答词来解释自己落帽之失,满座宾客为之倾倒。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