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赏析批注(如何客观评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仁义道德是在“吃人”吗?)

网友提问:

如何客观评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仁义道德是在“吃人”吗?

优质回答:

当仁义道德是讲给别人听,要求别人去做的时候,当然就是吃人的。

所谓的仁义礼智信无非就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一块遮羞布,这套学说是讲给被统治者听的,要求老百姓遵守的清规戒律。

至于统治者自己适用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们自己可以目无尊长,骨肉相残,三妻四妾,花天酒地。

甚至就是在一个家庭里,孩子也要受到父母的压迫,没有自己的地位,一切要按父母的意思来,不能越雷池半步。这些腐朽落后的吃人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存在,日益增多的抑郁症,不时出现的自杀时间,正在提醒我们历史仍然在重演。

就像狂人日记中的哥哥,父母,赵贵翁一样,他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似乎是为了狂人好,但其实都是迫害狂人,要清除狂人这样不遵守封建道德秩序的人。

从红楼梦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仁义礼智信的罪恶和虚伪,而某些现代人却开始对这种已经被历史埋葬的腐朽发烂的思想开始大唱赞歌,并不惜利用一切机会让其借尸还魂,以便让他们那些封建的高级大人们,那些具有封建士大夫灵魂的人重回统治地位,让被统治者和世间万物都成为他们能够随意控制盘中餐。

而我们很多普通人对此麻木不仁,跟个阿Q式地助纣为虐,当奴隶主的帮凶,好让奴隶主更好地剥削自己。

其他网友观点

清末至民国初期,中华大地,百业凋零,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自从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的现代思潮蜂拥而入,冲击着5000年历史的传统文化。

在此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无数的先贤,都在思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定位?未来的中国,何去何从?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奋笔直书,创作了《狂人日记》,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作品通过“狂人”的视角,全面否定了中国仁义道德文化。作品直言,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吃了人或是也被别的人吃掉,甚至是自噬,彼此无法逃脱。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无须质疑的,为了迅速、高效地改变中国之命运,而下的一副猛药、重药,此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所谓“骄枉”需“过正”。至于对传统,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鲁迅先生在之后有专门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的百年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对历史和传统的完全切断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既要继承,又要不断创新,才是中国的发展之路。

因此,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绝不可以孤立的拿出来理解,只有放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能品味其真意,才不至于误解先生的忧愤与期待。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了清朝未年,终于走到了尽头。长期的封建统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同时引来了西方列强不断地侵略掠夺,造成这个文明古国积贫积弱,频临绝望的境地,迫使大批有识之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尽管有袁世凯复辟,然而只有83天,足证封建统治已经尽失民心。五四运动这个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运动,拉开了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历史大幕。

民国初期,尽管国家仍旧破败不堪,但帝制推翻后的种种重压和桎梏镣铐的解除,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获得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窃以为这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师辈出的原因。我们不说别的,鲁迅先生就是从原来学医,认识了疗救国民思想的重要性而弃医从文的,成为新的思想文化的旗手,反封建的斗士,是这方面的杰出的大师!

先生之成为旗手斗士和大师,源于先生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先生读过多少古籍,仅从其年轻时任教北师大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编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便可见一斑。《狂人日记》是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从学缝里看出两个字是吃人”,决非哗众取宠,实在是切身感受和真知灼见!是对“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无情揭露和鞭挞!唯其如此,才能如匕首如投枪,才有震聋发聩之效!所以,现在有人对先生所说只读外国书,不读中国书等等说法不能理解,可能是没有对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先生所说的话有个全面考量的原因。

毛主席对先生的高评,是很恰当的。而当时的反动政府,曾经通缉鲁迅先生,先生在杭州曾遭盘问,先生回答是鲁迅,缉拿人员只知周树人,避过一险;后至厦门大学任教,反动政府的手就伸不到了。这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

因为对先生了解不多,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教学鲁迅文章的一些所得,不当之处,希望关注批评。

其他网友观点

在最近热播的《觉醒时代》中,有一个重要情节,讲到了陈独秀等《新青年》编辑高度赞扬鲁迅新发表的《狂人日记》的事,引起了观众的高度注意。

《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4月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这一篇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这一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第四卷第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后收入《呐喊》集。

在新文化运动中,这篇小说具有多重的革新或革命意义:一是首次明确以现代白话文来写小说,让读者感受到白话文小说的新颖性和非凡魅力;二是小说在《新青年》上发表,而当时的《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理论阵地,在年轻人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的小说一刊登出来,便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连《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和其他编委都十分赞赏,读了该小说后非常激动,认为是反对传统腐朽文化的极为重要的小说,是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作品;三是鲁迅以小说的形式非常精彩地讲述了一个“狂人”所经历的“吃人”的故事,其实,这“狂人”才是清醒的,而“吃人”的“大哥”等却是很愚昧的、很痴狂的,是真正被“吃”掉了人的基本“精神”的人。

小说借助于被迫害者的“狂人”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腐朽文化的坚决反抗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反思和深沉的忏悔意识。作者站在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鞭挞,表现出对中国人,甚至是人类的前景的深沉忧愤。

在《狂人日记》中,一些描写已经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

比如,小说写道: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地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在这一段话中,作者阐述了十分尖锐的观点和具有深层意义的思考: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而从字缝里看出了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对传统腐朽文化和所谓的“道德仁义”的深刻揭露和有力的鞭挞。

而且,小说中“狂人”的“大哥”,这位被认为代表着管理家庭事务的受敬重的“人”,其实是最残忍的“吃人”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说写道: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太阳也不出”,这揭示了当时的非常黑暗,缺少是新的曙光;“门也不开”,暗示着当时闭关锁国,不敢开放,新思想新精神如“德先生”“赛先生”还没有能被请进来,人很愚昧;“日日是两顿饭”,这让人感到当时社会的贫穷、落后、毫无生机,社会生活没有任何新的气息。

小说写道: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鲁迅悟到:“狂人”或许也无意中参与了吃人,吃了他的“妹子”,四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觉醒,现在有些明白,但却“未见真的人”。没有科学、民主,只有所谓的“仁义道德”,当时,吃人的事还将继续,所以,没有见到真正觉醒的人。

因而,鲁迅在小说的最后呼吁: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那么,传统的“仁义道德”是不是在“吃人”呢?如何评价传统“仁义道德”的价值呢?

其实,古人对仁义道德早有过批判,比如,韩非子写过一篇《五蠹》,即是将“先王之德”列为是第一批评对象的。韩非指出:“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yǔ)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在这里,韩非指出了造成国家混乱的种种学术风气,而列在第一位的就是那些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的腐朽风气,这些卫道士们讲究仪容服饰,巧言善辩,这严重地扰乱了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是很大的危害。而其他派别的代表,如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漠视律法;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扬名,触犯禁令等等,也皆是大危害。而君主如果不消除这种种危害,便没有办法富国强兵,国家就必然要败亡。

当然,韩非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看待仁义道德的,认为宣扬仁义道德将扰乱法治,不利于国家富强。这其实是强调要坚持法治,重法制而非重得志,提示不能让“德治”来扰乱国家的管理秩序。

历来,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韩非已经看出,若是一味地以“先王之德”来扰乱管理秩序,人们就会被欺骗,国家必然败亡。旧的仁义道德,皆是带着假面具在“吃人”的。

可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由于满足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需要,因而一直是备受统治者欢迎的。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因此,“德治”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意义重大。《左传》曰:“德,国家之基也。”《尚书》言:“德惟治,否德乱。”若没有能以德治国,天下必乱。

儒家创始人孔子明确主张以德治国,以德育人。在他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这即是说,以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 ,用刑法来整齐百姓,老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免于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老百姓不但知廉耻,而且能人心归服。因而,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这种仁政学说,在《礼记·大学》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德治”理论。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政”学说,认为加强儒家道德观念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这即是说,良好的道德教育能使人们心悦诚服,能治人之心,使其守秩序;而严厉的政治手段虽可以防乱于外,但却达不到征服人心、使百姓衷心拥戴的效果。所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也。”(《孟子?公孙丑上》)依仗实力使人服从是压服,只有道德感化说服,才能使百姓心悦诚服,如同七十多位弟子服 从孔子一样。

到了程朱理学那里,朱熹等理学家们将孔孟的“德政”理念推向了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张,将“德治”核心问题看成是能否以仁义道德来成功地教化人心,以达到消除人的欲求、欲望的目的。其实,这是一种道德异化的策略。宋明道学的后期,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明确提出“破心中贼”的主张,便是宋明理学、心学“德治”论目的的直接表露。

而当宋明的理学、心学学说被统治者利用之后,统治者便并以此为巩固政治统治的理论依据和教化手段,他们推行一整套“德治”措施,使传统仁义道德在明清时期成了“吃人”的。旨在泯灭人的欲望,将人心异化为道德心,以培育奴性十足的守规驯服的“顺民”心态。所以,“吃人”的,参与“吃人”的,甚至被“吃”了的,皆没有能认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性,没有能够觉醒。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发人清醒的一声“呐喊”。从这一角度看,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觉醒者,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批评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合理的,是五四时期的理论准备,是反传统的响亮号角。

当然,对于传统仁义道德,不能全盘否定,对古代仁义思想和道德理念的批判必须以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态度来看待。人是不能没有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之一。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即是说,孝不仅要子女在物质生活上赡养父母,更应在精神生活特别是伦理态度上,对父母进行尊敬和仰慕,恭而有礼;但是从物质供养去对待父母,犹如同饲养狗马之属,不可谓之为“孝”。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不忍人之心”,在于有仁义、孝敬之心。(参看《孟子?离娄下》)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标准,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目的是为了宣扬其“仁政”理念,但是,这确实也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于人的重要性。世间需要仁义,做人是要讲道德的,没有道德底线人便如禽兽一般。

关键在于,在倡仁义,讲道德,宣传“仁义礼智信”时,不能以道德为“天理”,更不能以道德来“灭人欲”。人之为人,生存欲求是最基本的需要,若将人的欲求和欲望的满足都剥夺了,人便不不如禽兽,因而,情欲需要是人的基本诉求,除此之外,人还需要有个性发展的需要,需要有自由的追求,需要有民权的基本保证,需要有民主、自由方面的满足。

鲁迅正是根据人的这些要求,在反传统的新理念上去去批判仁义道德的“吃人”本性的。

总之,仁义道德是必须提倡的,但是,不能将其视为是奴化人心的教化工具,更不能将其作为蛊惑人抵制律法的依据,不能将伦理道德政治化,将其作为统治的工具;继承和提倡伦理道德是劝人心变善,培养人的善心,提倡善举,赞扬做善事,而并非在于使人心奴化,因而,不能以传统的仁义道德来培养“顺民”,不能将原本追求个性自由的活生生的人,变成奴性十足的奴仆。

鲁迅当年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新文化运动中,觉醒者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现在,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依然需要民主、科学和法制,所以,提倡继承传统文化,倡导仁善精神,提倡发挥仁善的道德观念,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却不能回到让仁义道德“吃人”的陈旧老路上去。

其他网友观点

是在吃人,吃的是人的灵性,把一个个活泼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人,给束缚起来、不敢想、不敢干,而且还主动维持这个制度,好似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如果“仁义道德”能使人变得更好,那么没有问题,可以发扬光大。

或者没有外族入侵,你的仁义道德依然可以维持相对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也可以忍受。

可惜不行,欧洲原来中世纪也是没有生气、没有创造力、死气沉沉的,但经过几百年的文艺复兴洗礼,迅速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舰船利炮来了。

这时候的仁义道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就成为国内精英必须推翻的东西了。

我们来看文章中几段,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人的表现

事情的缘起是: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

狂人是个率先的觉醒者,然后看各色人等的反应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这些“旧人”不但不反对压迫他们的人,反而对想要觉醒、解放他们的人恨之入骨。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

只要是新思想,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亲情也没有了。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这就是兄弟之间的孝悌之情也是假的。

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

这就是活灵活现的儒家的畏首畏尾形象

“从来如此,便对么?”

“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这个今天仍然很多地方有、很多事件是这样的,不问是非

这个狂人,他身上同时存在着理性、非理性、启蒙、非启蒙的特征,他是被庸人社会宣布为疯子的觉醒者、受迫害者、见证者和长期受压抑的战士形象,是在近现代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典型。

通篇文章看下来,对传统文化的弊端描写的入木三分,振聋发聩。

其他网友观点

在朗月、晴空之下,再亮眼的闪电,我们都看不见。但在沉沉的黑幕下,每一个闪电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鲁迅《狂人日记》即为中国最黑暗时,划过夜幕的闪电。那份震憾,那份震惊,那份耀眼,我辈绝难感受。不过,让我不解的是,这样的文章,在那个时代为什么能出笼?“北大、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些词得全部拿来联系起来看。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客观评价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仁义道德是在“吃人”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狂人日记赏析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