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鹊来到窗前寓意 喜鹊来到窗前拟人句

喜鹊登门,真代表好事将要发生?它与乌鸦是近亲,人类为何对两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呢?自然界中,真正的喜鹊又是啥子样呢?

喜鹊进门,喜气临门!在大部分人眼中,喜鹊是吉祥鸟,一旦进入家门,不但不赶走,反而还希望它们多留一会。那你了解,喜鹊与乌鸦是近亲吗?自然界中真正的喜鹊,又是啥子样子呢?

喜鹊,很喜爱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出没,不为别的,只为混口饭吃。

近日吉林就有一位女子发视频,拍摄了一只喜鹊明目张胆进入屋里,在茶几上蹦蹦跳跳讨要吃的。这只喜鹊不怕人,还喜爱被人抚摸,不光自己来混吃混喝,吃饱喝足之后还要带上一份,回家向媳妇吃。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四个月之久,因为老人都说喜鹊进门喜气临门,所以一家人都特别照顾这个小家伙,从来都是有求必应。

类似喜鹊进门的事,并不是个例。河北一位键盘侠也曾发过类似视频,同样是喜鹊飞进家门要吃的,叼着面包预备走时,还特意停在窗户上,回头看了几眼向它面包的屋主人,好似是在感谢一样。

有着美好的寓意,人类总会照顾它们。但也是因为与人类比邻而居,免不了会与猫狗等产生矛盾, 人类会惯着喜鹊,但被它惹烦了的猫狗,却没有这么多顾虑。

山东键盘侠发布的一段视频显示,闲着无事的喜鹊去挑逗狗子,本来趴在地上闭目养神的狗子,一最初并不想搭理它。但喜鹊却蹬鼻子上狗脸,围在狗子脑袋旁边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狗子转过头不看它,它还故意跳到狗面前去叫。

在旁边叫几声,狗子也就忍了,但喜鹊看对方没反应,竟胆大包天地去啄狗鼻子,这下狗子哪能忍?张开大嘴就去咬,奸计得逞的喜鹊,抓紧张开翅膀飞走了。仗着自己会飞,除了逗狗之外,猫也经常成为它们欺负的对象。

老话说“宅子现三喜,家中能人出”,喜鹊进门就是其中一喜。但其实,喜鹊开始时,并不是吉祥鸟。

从生物学上划分,喜鹊属于鸦科鹊属,乌鸦属于鸦科鸦属,两者是名副其实的近亲。乌鸦从来都是死亡的象征,而喜鹊与它长得相似,在古人眼中也特别不讨喜。因为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古人称之为“乌鹊”,与乌鸦仅一字之差。

曹操在《短歌行》中就说过“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这个乌鹊就是今年所说的喜鹊了。作为一种群居鸟类,喜鹊出没时基本都是成群结队,鸟多了声音嘈杂,肯定不太讨喜。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杂食鸟类,喜鹊非常喜爱偷吃农作物的种子与嫩苗,古人辛苦种下的粮食,被它们向偷吃了,如何也许把它们视作好鸟呢?

到了唐朝,国力强盛中外探讨频繁,外国文化传入,对喜鹊观感产生了一定影响。再加上当时人口大量增加,抢占了喜鹊的生存地,越来越多的喜鹊,最初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双方接触越来越多,抬头不见低头见,总视作不祥之鸟,人类心里也不舒服。

随着对喜鹊越来越知道,发现它们也并不是只偷地里的种子,很多时间也都是在捕食害虫等,人们这才逐渐转变对喜鹊的定位,将它从不祥之兆变成吉祥之鸟。唐宋之后,喜鹊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今年人见人爱,敞开大门欢迎它进屋了。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乌鸦喝水”的经历,很多人都觉着这也许是杜撰的,但它们确实能做到。科学家仿照“乌鸦喝水”的例子,用喜鹊做过一次实验。一杯水、一杯沙,还有一块小石头摆在它面前,而喜鹊竟然叼起石头放到盛水的杯子里,然后成功喝到了里边的水。

并且还有人曾经观察到,喜鹊看过人类打开水龙头的操作,它们竟然也学会自己打开水龙头喝水。鸟类学家指出,喜鹊的智力大约等于人类五六岁的小孩,特别善于模仿学习,而且还会运用简单的工具。

作为一种留鸟,喜鹊一年到头都在壹个地方生活,所以它们的巢会一直运用。每年繁殖期前,它们就会寻找树枝等,翻新加固鸟巢,向马上出世的孩子,创造更舒适的生长环境。除了翻新房屋,喜鹊还了解寻找东西来驱虫,烟头就是它们的最爱。

喜鹊会特意寻找烟头叼回巢中,用烟草味来驱虫。当然,有时候也会发生意外,也许它们叼回了没熄灭的烟头,结果不小心引燃整个鸟巢。

如果你看到树顶有鸟巢着火了,那很大也许就是喜鹊叼烟头回家了。多年心血因为烟头而付之一炬,真是又好笑又可惜。

除了伶俐之外,喜鹊还有一大特征就是记仇。只要是有人类或猫狗等伤害过它,喜鹊就喜爱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过来复仇。而且,它们领地意识特别强,如果不小心进入它们的领地,很也许遭到无端攻击。

2021年,澳大利亚就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喜鹊攻击人类事件,壹个5个月大的婴儿因为攻击而意外死亡。当时,妈妈正带着婴儿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只巨大的喜鹊从背后发起偷袭,妈妈慌乱逃跑时被树枝绊倒,怀中婴儿脑部重创,最终抢救无效逝世。

喜鹊体长一般在40至50厘米之间,从高空俯冲攻击的力度特别强大,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所以在野外不容随便招惹它们,看到喜鹊进屋,也抓紧好吃好喝伺候着,千万不容与它们生气,万一它们也生气了,后果可是很严重。

其实,喜鹊只是大自然万物的其中一种而已,至于说它们代表着喜气,那都是人类向它们强加的而已。鸟还是那只鸟,不同的是人类的想法,你觉着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