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盐哪个洗水果和菜好 小苏打和盐哪个更消毒

洗菜是每一位爱下厨的兄弟都会面临的事情,生活中谣传各种可以去残留农药的洗菜方式,有人主张将水果泡在盐水中,也有说法支持小苏打与醋能中与农药,其它还有面粉、贝壳粉、天然蔬果洗洁剂等各种洗菜妙方。但其实这些缺乏科学根据的偏方,反而也许让农药更容易残留于蔬果,把菜越洗越脏。

洗菜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工具、偏方或洗洁剂,大家只要把握洗菜决定因素,确实把菜洗净、安心食用,而不担心残留农药下肚。

虽然清洗蔬果的方法多种多样,然而为了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绝大多数人都特别关注哪一种清洗方法,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其实,小苏打、醋与食盐都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流传很广的清洗剂,但是到底哪一种方法会更好一些呢?接下来,我就针对它们的清洗守则挨个解析一遍:

小苏打:学过化学的兄弟都应该了解,小苏打是一种弱碱性的化学物质,基于它的弱碱性质,它具有中与酸性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很多农药属于酸性药物,正好和小苏打发生中与反应,其药物的降解作用就会加速。然而,大多数杀虫剂在不同碱性环境下的降解时间约为0.5-6天。因此,除非大家将蔬果放在小苏打水里浸泡半天,甚至是6天,才能有效清除农药残留。然而,这样长久的浸泡时间对蔬果好吗?

食盐:很多人总认为将蔬果用盐水浸泡之后,不仅可以杀灭残留的害虫,还能有效清除农药的残留。实际上,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大多数农药的成分是一种脂溶性物质。当大家用盐水浸泡,并清洗时,盐水对于脂溶性的农药成分的溶解效果并不理想。

醋:醋和小苏打的酸碱性正好相反,属于酸性物质。在上面的文字中,已经详细说清楚了,只有碱性物质才能加速酸性农药的降解速度。然而,农药产品不仅只有酸性,也还有碱性的。假如大家正好碰上酸性的农药产品,这样清洗反而会延长降解时间,也让清除农药的效果下降很多。

其实,全面各种清洗蔬果的方法,和其讲究花里胡哨,还不如运用流动清水清洗更为实用。大家只需要在清洗的时候,注意诀窍与方式,蔬果也一样干干净净。除了清洗方法,蔬果上的农药残留和蔬果的部位、农药的类型也有着不可密分的联系。如果仅仅只是接触型农药,只要正确地冲洗、轻刷或削皮就能轻易去除大部分残留。如果是系统型农药已经进入蔬果里层,清洗之外,可以采取加热、烹煮等的方法让残留农药分解、随蒸气挥散或溶入油水中。

科学研究证实,水对于去除蔬果上的残留农药最为有效,而且又以流动水效果最好,无需运用盐、醋、小苏打、面粉、贝壳粉或天然洗洁剂等各种用品。各类蔬果的清洗方式提议如下:

小叶菜类(葱、小白菜、青江菜):去除腐叶及根部,以流动水清洗叶菜的正反面。

果菜类(甜椒、番茄、茄子):运用软毛刷配合流动水清洗表面,然后去除蒂头。甜椒切开去子稍加清洗。

豆菜类(菜豆、豌豆):去除豆子的头尾及老丝,以流动水清洗。

包叶菜类(高丽菜、莴苣、白菜):剥除外叶丢弃,剥下食用份量以流动水清洗表面。

根菜类(红萝卜、马铃薯):以流动水清洗表面,然后削去外皮。

瓜菜类(小黄瓜、苦瓜、丝瓜):运用软毛刷配合流动水清洗,去除头尾、表皮、种子后稍加清洗

皮可吃的小浆果类(草莓、樱桃):连梗剪下后清洗,食用前记得去除蒂头。

不吃皮的水果类(香蕉、苹果、柑橘):先以流动水清洗后,再将表皮去除。

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心慌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新闻层出不穷,因此在面对食品安全,大家不得不小心、小心、再小心。一般来说,大家在选择蔬果时,注意3大守则,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

守则一、购买可追溯性的蔬果

食物从产地到餐桌的旅程实在太遥远,好的追溯系统便能决定蔬果的食品安全风险!以苹果为例:一颗红彤彤的苹果被农民采收之后,送到集货场,接着和其他产区的苹果一起进入拍卖市场,再随着物流业配送到各大超市,最后抵达至大家的家里。

透过完整健全的追溯系统,能帮大家找到每一颗苹果的生产者,包含怎么栽培、何时收获,以及收获后的旅程。根据这些资讯,大家便很容易地追踪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遵守栽培规范,一旦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主管单位也可以立刻和农民沟通并协助改善。因此,大家在购买蔬果时,一定要详细查看食物的标签。

守则二:挑选当季的蔬果

依照土壤、气候适时适地所栽种的水果,因符合蔬果天然生长习性,病虫情况比较容易控制,所需施用的农药也较少。如不知道当季生产的蔬果,可至网上相关网站查询。

守则三、食前处理要做好

食前处理指的是在食用食物之前,为食物所进行的处理ACT,举凡清洗、去皮、切段、脱壳、去蒂等流程皆为食前处理。各种的烹调过程也属于食前处理的一部分。食前处理是去除残留农药最有效的方式,除我们所熟知的清水洗净外,例如烘烤、油炸、汆烫、清炒、腌渍、发酵所故事的物理及化学作用,如热分解、酸碱水解、发酵作用都能有效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因此在食用任何蔬果前都提议先进行食前处理的ACT,避免误食农药。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