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简短(入木三分的故事)

乐不思蜀的故事简介?

乐不思蜀

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典故来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晋汉春秋》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晋都洛阳。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年间,刘备建立蜀国于川,为昭烈皇帝。刘备驾崩后,传位刘禅,被称之为后主。刘禅是个只知玩乐的昏庸皇帝,不知治国。诸葛亮在世时为刘禅选备的能臣,贤臣,在刘禅时期不被重用,反而宠信宦官内侍,导致朝政腐败,国力衰弱。而这时,魏国却逐渐强大起来。

在公元263年,魏国奇兵突至,攻占国都,灭了蜀国。后主刘禅投降,被魏王封为安乐公,后又被安置在魏国都城居住。

这时魏国的真正掌权者是司马昭,司马昭想试探一下后主刘禅,免得养虎为患,给自己带来麻烦,便宴请刘禅,此间发生的故事便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原文如下: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意思是:司马昭宴请后主刘禅,宴会上故意安排了一些蜀国的歌舞,一旁的人为刘禅断送江山为感到悲凉,可刘禅确是嘻嘻哈哈,毫不在意。司马昭看到刘禅的表现,对贾充说:“真没想到刘禅竟然会孱弱昏庸到如此这般地步,哪怕是诸葛亮在世,也不能长久的辅佐他,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因为这样,殿下又怎么能够吞并蜀国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了。”郤正听见了,求见刘禅,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文王再问你,你就哭着回答:’祖宗的陵墓都远在蜀地,心里悲伤,没有一天不在惦念。’”

后来司马昭又来问他是否思念蜀国,刘禅就按照郤正所教给他的话回答了。司马昭听后说:“怎么像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吃惊的看着司马昭说:“确实像你说的那样。”身边的侍从们都笑了。

这便是“乐不思蜀”的大致情节。原来的意思是,刘禅昏庸,只图享乐不思复国。后来比喻在新环境里得到乐趣,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去了。

可是本人却以为,这也是一种大智慧,明知复国无望,还不如麻痹敌人,从而保全身家性命。你们怎么看?

谁知道入木3分的典故?

入木三分,是王羲之的故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7岁时开始练习书法,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边练字,池水都染黑了。33岁时写《兰亭集序》,37岁写《黄庭经》,后来因更换写字的木板,工匠发现王羲之笔力强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厘米)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图穷匕见,凿壁借光,纸上谈兵,乐不思蜀,滥竽充数的主人公和故事

  • 这么多,复制黏贴都要很长时间,直接网上搜一下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怠互糙就孬脚茬协长茅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对洒当歌 单刀赴会 乐不思蜀 万死不辞 下面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国)刮目相看:吕蒙(三国)对酒当歌:曹操(三国)乐不思蜀:刘筏发摧菏诋孤搓酞掸喀禅(三国)万死不辞:貂蝉(三国)一马当先:乔道清(水浒,施耐庵)捶胸顿足:萧德祥(杀狗劝夫,明:李开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