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的病原是什么(玉米褐斑病严重吗)

侵入。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叶片和叶鞘。

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

玉米褐斑病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茎秆和苞叶上。叶片上病斑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小而隆起,直径仅1毫米左右(发生在中脉上的,直径可达3~5毫米),常密集成行,成片分布。病斑初为黄色,水浸状,后变黄褐色、红褐色至紫褐色。后期病斑破裂,散出黄色粉状物(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囊)。

褐斑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休眠孢子囊随风雨传播,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玉米多在喇叭口期始见发病,抽穗至乳熟期为显症高峰期。

玉米大斑病的传播途径是,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叶片和叶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