圐圙怎么读(圐圙根本不是什么蒙古语)

圐圙怎么读
晋蒙交界处的晋语方言中,有不少特别的词汇,常常被人们认为是来自蒙古语。其中尤以圐圙一词最为言之凿凿,甚至连官方出版的各类词典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解释为蒙古语词汇,意思是栅栏围起来的牧场。
圐圙一词大量出现在晋蒙一代的村镇名称中,比如祁县南圐圙,山阴县薛圐圙乡,临县圐圙村,应县大圐圙村,兴县圐圙头,繁峙圐圙村,浑源县圐圙,平遥石圐圙村……等等

我们先看一下官方词典的解释:
汉语大词典:圐圙,音kū lüè,蒙古语。指围起来的草场,多用于村镇名。如马家圐圙(在内蒙古)。今多译作”库伦”。
现代汉语词典:圐圙,音kū lüè,来自蒙古语х?рээ(küriye) ,意为用栅栏围起来的草场,现多用于村镇名称。现常用的译名为“库伦”。“圐”和“圙”均为新造字,外围的“囗”象形,里面的“四方”和“八面”则会意。这个词也常译为“库伦”,和“圐圙”是一声之转。
还有词典补充说:库伦旗和乌兰巴托的旧名库伦均来自此义。
这似乎从官方角度认证了圐圙这个词的来源,然而果真如此吗?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来探求一下这个「圐圙」究竟是什么来源。

圐圙到底是啥?之所以对「圐圙」来自蒙古语的说法抱有怀疑,是因为这个词在晋语区实际上存在非常广泛,其用法也不仅仅存在于地名:
圐圙可以是动词,陕北话把某物圈起来可以说「把它圐圙住」
圐圙还可以是名词,农村用藤条编制的容器叫「圐圙子」,一些地方把地面的苔藓类植物叫做「地圐圙」
用木栅栏围起来的羊圈猪圈,也叫做「圐圙」
山西过满月或者过十三岁生日用的一种环形面食,也叫「圐圙」,或者叫做「面圐圙」。
圐圙甚至还可以用于小名,比如「二圐圙儿」
小孩尿床后在被褥上形成的渍,叫做「尿圐圙」
有一种院子叫做「圐圙院」
月晕,叫做「风圐圙」
……
数不胜数

显然,带有「圐圙」二字的词汇几乎都与「环形、圆圈」相关,如此广泛的应用场景,另其「来源于蒙古语」的可信度大大降低。这么一个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晋语本土词,如果来自于蒙古语,那至少必须是一个蒙古特有的事物,才有充分可能。而早先对「圐圙」的狭义认知令人们以为这个词汇就只是「圈起来的圆形草场」,从而想当然地把它认为是蒙古语来源。
实际上,「圐圙」就是「圈」这个字的分音词形式。我们在 解读汾阳方言中的分音词现象 一文中曾经列举了不少汾阳话、晋语的分音词。分音词现象简而言之就是原本一个字的义项,被分割成了两个音节,其中第二个音节多数以 l 声母开头。比如我曾经在知乎问题「晋语中有哪些有趣的分音词」下面写过一篇虚构的文章,尝试糅进尽可能多的晋语常用分音词:
小时候我家住在老城一个小黑浪(巷)里,邻居是个圪料(翘)人。有一天我放学回家,他家的狗正冲我卜来(摆)尾巴,我就过去想不捞(抱)它。没想到还没靠近,邻居就冲了出来,手里拿着木头圪榄(杆)就要打我。我被逼到一个圪崂(角)里,眼看无路可逃,随手抄起一把不浪(棒)就和他干了起来。也不知道哪来的力气,我竟然打得他毫无还手之力,他的撂(调)过头就跑,结果被一个圪棱(梗)子不烂(绊)了一下,跌倒在地上,疼的满地骨拢(滚)。我妈听到动静,赶紧过来把我拨拉(扒)开,说「你是不是忽龙(昏)了心了,怎么打人?,赶紧给我把不浪卜料(摽)了」。我委屈的很,明明是他先打我……我们把之前列举的带有「圐圙」的词汇利用它的本来面目「圈」字来理解,就能非常顺利地解读:
动词「把它圐圙住」就是「把它圈住」
藤条编的容器「圐圙子」就是「圈子」
苔藓「地圐圙」就是「地上一圈一圈的东西」
环形的「面圐圙」其实就是「面圈」
一圈尿渍被称作「尿圐圙」
月晕「风圐圙」就是月亮周围的一圈亮光,预示着将会有风……
而地名里的「圐圙」其实就是一圈居民聚居起来的意思,其实跟「沟、社、舍窠」之类的地名常见词很类似。

圐圙的发音是怎么来的?细心的人可能会疑问,为什么「圈 quan」的分音不是「qu lüan」而「ku lue」呢?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1. 分音后第一个音为什么是 ku 而不是 qu?
其实这是因为,「圈」字在古代的发音其声母就是 k,后世因为发生了「颚化」音变才变成 q 声母的。这个我们在 再论「剔 jia」「擦 jiar」「拌 jia」的本字 一文中曾经涉及到过。「圈」字的分音词形式前字是 k 声母,这正说明晋语在声母发生颚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分音词形式。这和「翘」的分音词形式是「圪料」完全同理。(这里额外说一点,晋语分音词的前字基本都是带有喉塞尾的入声音节,即其实「圐圙」读 kuq lue)
2. 分音后第二个音为什么是 lue 而不是 lüan?
这恰恰是因为,晋北方言中「圈」的读音就是 que,官方注音 ku lue 正是取了晋北方言的读法。事实上,「圐圙」一词在山西各地的读音,都严格遵循各自方言里「圈」的读法。比如在晋西北保德县,其方言「圈」读quang,他们的「圐圙」一词就读 kuq luang。而在汾阳话「圈」读 qu,分音词「圐圙」就读 kuq lü。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圐圙」是地地道道的晋语本土词。如果是外来词的话,各地读法应该接近,而不是跟随「圈」的读音的不同而不同。
蒙古语 ???????/х?рээ 到底是怎么来的?那么蒙古语里的 х?рээ(küriye)(圐圙)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查阅了蒙古语词典。我们看到蒙古语 ???????(老蒙文)х?рээ(西里尔)küriye(罗马化)及其相关词汇,的确几乎和晋语「圐圙」一词意思相同:
х?рээ:圈 ; 框 ; 馆 ; 院墙 ; 围墙 ; 栅栏 ; 院子 ; 院落 ; 寺院 ; 边缘 ; 范畴 ; 范围 ; 库伦(乌兰巴托之旧称)
хот х?рээ 城市 ; 市镇 хийд х?рээ 堂院 ; 教堂 ;  х?рээ хийд 寺院
хашаа х?рээ 院墙 ; 栅栏院落
тоонын х?рээ 木圈定的外圈
цонгын х?рээ 窗框 нийслэл х?рээ 圈 ; 框 ; 边缘 цар х?рээ тогтоох 划框框
??????? 圈 ; 圃 ; 廓 ; 框 ; 界 ; 华 ; 庭 ; 院 ; 框子 ; 边框 ; 院子 ; 院落 ; 领域 ; 园子 ; 围子 ; 圈子 ; 明唐 ; 库伦 ; 范畴 ; 匡子 ; 匡章 ; 宅院 ; 框框 ; 范围 ; 围框 ; 
????? ??????? 假日 ; 日华 ; 日晕 ???????? ??????? 月华 ; 月晕
??????? ????? 围墙 ; 栏墙 ???????? ??????? 围场
??????? ???????? 野 ; 分野 ; 框子 ; 领域 ; 范围 ; 邻域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有点头疼,这个「圐圙」到底是蒙古语借了晋语,还是晋语借了蒙古语?
要做出这个判断,似乎对于普通人来说有点困难,然而稍微了解蒙古语的人就会知道,蒙古语里的汉语借词可谓不可胜数。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仅《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和《蒙古国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两篇论文中就列举了500多个蒙古语中的汉语介词,相当大的比例是日常用词,而且实际数量肯定大于这个,包括但不限于:
板凳,铺盖,新,铜盆,拌汤,白菜,书柜,擀杖,藤,蔓菁,芹菜,茄子,西葫芦,豌豆,韭菜,梨,桃,西瓜,骡,母猪,猫,壁虱,滩,钢,水渠,草帽,鞋,珍珠,粽子,灶火,炕,橱柜,枕头,碟子,盅,取灯,瓦,壶,算盘,秋千,灯,蜡,笤帚,扇子,汤,棚,堂,窗户,黏土,浆糊,石灰,挂面,饽饽,煎饼,饺子,火烧,笔,牌子,戏……
节选自《蒙古国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这些普通的词汇,在蒙古语里都是直接借用汉语音译。最初研究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学者鲍里斯 · 雅科夫列维奇 · 弗拉基米尔佐夫在《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中就指出:
「蒙古语中存在世界多种语言影响是很显然的,其中首先要指出的便是汉人,特别是山西、陕西、甘肃、吉林、满洲省和内蒙古境内从事农耕的汉人。汉人们几乎与所有蒙古盟旗的贸易、手工业有关系。其中多数汉商、工匠生活在蒙古社会中,还学会了蒙古语,南部蒙古、巴尔虎——布里亚特、达斡尔蒙古人甚至成为蒙汉双语者,是汉语借词进入蒙古语的原因。」
而很显然,蒙古人自古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在和农耕民族的接触中必然会借入许多农耕文明的事物和词汇。「圐圙」所指代的事物(如栅栏,围墙,聚居区,院落,寺院……)绝大多数都和定所而居的农耕文明相关,几乎不可能由蒙古语起源。
结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圐圙二字的创造也十分的晚近,稍微古老一些的字典都不收。可以确定是人们在不知道 ku lue 来源的同时,以「囗」为偏旁部首,用来表达「圆圈」的含义,又以「四方八面」为义项,创造了这两个字,用于地名书写。
那么到此,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圐圙」一词的来龙去脉:
圐圙原本是晋语「圈」字的分音词形式。可以做名词、动词、地名用词,表达的意思都和「圆圈、圈起来」直接相关。
圐圙的官方注音 ku lue 取自晋北方言
圐圙从晋语中借入到了蒙古语,成为 х?рээ(küriye),带有相同的意思「圈、框等」。
因为「圐圙」并不见于普通话,因而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来自蒙语的借词,忽略了其晋语来源。
参考文献:① 《圐圙”、“得脑”并非借自蒙语》乔全生 余跃龙 2010
② 《蒙古国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钢其木格 2015
③ 《现代蒙古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布达 2019
④ 维基词典 圐圙 https://zh.m.wiktionary.org/zh-hant/%E5%9C%90%E5%9C%99

点击以下专辑链接阅读往期文章
汾阳方言书面化、规范化专题>>
晋语 · 汾阳方言正字专题>>
晋语 · 汾阳方言科普研究文集>>
晋语 · 汾阳方言语音教程>>
王羽钟《汾阳杂拌儿》系列方言故事>>
王羽钟《山乡故事》汾阳方言小说>>

圐圙怎么读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