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嘴唇的拼音是:zuǐ chún。
二、解释:
1.(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同本义 [lip]
脣,缘也,口之缘也。——《释名·释形体》
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左传·僖公五年》
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又如:唇吻(言语);唇红齿白(形容面貌俊美);唇不离腮(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唇齿之邦(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
4.边缘 [edge]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
现在来说声母的意义。
中古音的声母,说起来就比较复杂。我觉得我们初级学习,不用记那么多,记住一些常识就行。先记住五个字,叫“唇、牙、舌、齿、喉”,这就是古人对于声母的分类。
我们中国的语言学和西方的语言学有一点不一样。西方语言学比较客观,它给语音分类的时候,一般是看气流在什么地方摩擦,它的声音是在哪儿发出来的,它就叫什么音。我们中国呢,比较主观,我们主要是感受一下,在我们发这个音的时候,哪块儿肌肉最用力,就是哪儿最使劲儿,我们就说这是哪儿的音。
比如说ɡ、k、n这几个声母,西方语言学说是舌根音,因为是气流在舌根这个地方摩擦而出声的,我们古代的音韵学说是牙音,因为发这几个音时,感觉是后槽牙那里最用力。所以其实我们中国的音韵学更好学。
所以记住这五个字,“唇、牙、舌、齿、喉”。我们一起来说这五个字,说的时候呢,感受一下自己哪里最用力。当然每一个字,其实都是整个脸部肌肉动员起来说的,但是总有一个地方是最用力的,你就感受这个。
我们一起来说这五个字,第一个字“唇”,哪里最用力啊?就是嘴唇最用力。
第二个字“舌”,哪里最用力啊?就是舌头最用力啊。
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要一起说,就是“牙、齿”。“齿”是哪里啊,就是门牙,门牙这个地方叫齿,后槽牙叫牙,所以叫“唇亡而齿寒”,“笑不露齿”。要说“笑不露牙”,那是鳄鱼。当你说完“牙”的时候哪里最用力啊?腮帮子最用力,就是“牙”。说“齿”的时候呢?门牙最用力。
最后一个字,“喉”,哪里最用力啊?就是喉头最用力。
以后所有的汉字,你都跟“唇、牙、舌、齿、喉”这五个字比,哪儿最用力就是哪儿的音。当然你说的是普通话,不是中古音,可能你不知道中古音怎么读,但是基本道理你要明白,就是这么个道理。
下面是古音四十二声母图,图里的“帮、滂、并、明”等字,是古代音韵学对声母的命名名称。中括号里是国际音标。这个图可能有点专业了,备大家查找使用。
唇音多是动作,有开始或结束之意。b、p主要是开启的动作,m主要是闭合的涵义。f是中古分化出来的,在唇音之后有介音iu,所以是比较轻柔地开始之意。
舌音多有明确肯定之意。快速触及上颚的音如d、t,有打击、碰触的涵义。挤压上颚的音如n有挤压、亲密、顶起的涵义。
牙音是用力的意思。因为主要动用了后槽牙,那是咀嚼的工具,而且多是舌根堵塞再冲气发音,所以多是挤压、推举、向上的涵义。相比而言,齿音更有聚焦、尖细、推送的涵义,因为齿是用来咬合而不是嚼碎的,而舌尖的推送感也非常突出。
喉音h的发音是从底部打开冲出送气,所以多有呼喊、打开、冲出之意。
唇、舌、齿、牙、喉,这个顺序的发音部位是依次后移的,发音的用力程度是依次递加的,所以,五种声母的涵义在用力、强调方面是依次递加的。
我把唇、牙、舌、齿、喉部位的主要辅音叫做“根音”,其他的音可以看作是它衍生变化出来的。
变化的方式与涵义有密切的关系。根音通过口腔的形状和感觉表示某种状态;其擦音则表示这种状态出去了;其送气音则有送出很远、扩散出去的涵义;其浊音则有深沉、有力、低位的涵义;其反音,即反向发声的音(比如m就是b的反向发音)则是状态反向的涵义(b意开始、开启,m意结束、闭合);其半音则是突破这个状态的涵义,因为只剩下一半的状态在了;其团音则表示这个状态的收缩状态;其尖音则表示这个状态的精细状态;其轻音(即后接小开口介音,如后来演化成的唇齿音)则表示这个状态的轻柔状态。
徐健顺《普通话吟诵教程》连载
“声母的涵义”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