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菜名字叫“荞头 【qiáo tóu】”。荞头, 又名藠头 【jiào tóu】、薤【xiè】等,为百合科 葱属草本植物 。其优质的地下鳞茎色泽洁白,头部向一方偏斜呈哨型,直径1.4~2.6 cm,为主要食用部分。
对于藠头,很多城里人都不认识,更别说吃过了。藠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片细长,与葱相似,夏季成熟时开着淡紫的小花儿。地面上长得像葱的部分叫薤,长在土里的茎块叫藠头。我故乡在徽州婺源山区,哪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一坞,那边一坳,大多村庄依山势而建,背山临水,随逼仄相迫,但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地无三尺平,勤劳的乡民在乱石堆里开垦出地来,这里一块,哪里一畦。在婺源邑内,似乎家家都要种上这种藠头。藠头没有半点娇气,自从种下以后,就可以不管不问了,任其生长。只是快到清明节的时候,这才记起要给藠头多施点肥,好让叶子长得油光发绿,薤叶散发出淡雅的香气,在春风中轻轻摇曵着。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艾叶粿,其中大多数馅料是切细的薤叶拌剁碎的冬笋,再加腊肉或烟熏的肥肠,面皮是艾叶掺和米粉,蒸出锅,绿汪汪的,趁热吃起来香味醇厚,风味独到。
薤叶割掉以后,再加一把肥,任其生长。经历了春的刈割,迎来夏的酷暑,到了清秋,该是收获藠头的时候了。用齿耙从地里挖出藠头,藠头浑身裹满了泥土,轻轻抖去泥巴,便露出瓷白色的茎肉来,一颗颗憨头憨闹的样子,叫人无比怜爱。挖好的藠头装进竹箕里拿回家倒在地上,首要的工作是要用剪刀剪去藠头下面的根须。我们实在不愿意做这样的事,不是活儿重,而是嫌藠头的味儿太冲鼻。藠头的气味和洋葱一样冲鼻,剪去根须后,散发出刺鼻的气味会辣出眼泪鼻涕一大把。我们都不肯帮母亲剪,往往剪几个,就跑到外面玩去了。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一堆藠头分成几份,让兄弟各承包一份,谁拣干净了,母亲就会有所奖励。一把红薯棍或炒玉米都让我们兴奋异常。于是,强忍着藠头散发出浓烈的冲鼻味,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母亲交代的任务。藠头剪干净后,母亲就拿到河里去洗。把藠头放在竹篮里,用刷锅的竹扫帚不停的刷洗,直到把藠头那层淡红色表皮洗脱掉,露出雪白的肉茎来,才算是洗干净了。洗干净的藠头白白胖胖的,大小均等,煞是玲珑可爱。藠头洗好后,新鲜用来做菜是不好吃的,不但味道重,而且还有点苦涩味。
将洗净好的藠头,摊开放在太阳下晾晒,直至晒得蔫不拉叽,拿在手上软绵绵的感觉,就可以制作各种风味了。藠头可以糖醋,也可用盐腌制。做法不一样,味道自然不同。糖醋藠头的做法是先放在盐水浸泡一两天,使其乳酸发酵。捞出后用凉开水浸泡,藠头略带咸味,然后再入坛中,加进白糖和米醋浸泡腌渍。密封坛口,半个月时间后即可以食用了。腌制好的藠头白里泛黄,亮晶晶的,吃起来香喷喷,脆爽爽,酸中带甜,口感特好。这一直是故乡人引以自豪总认为能摆得上桌面正席上的精致小菜。
邑内主要还是以腌制为主。腌制藠头也是有讲究的,忌讳生水,卤水是老的,在腌藠头的时候,一般和豇豆、辣椒一块腌。辣椒去蒂切开,也可整个;豇豆切成小段,同样洗净晒蔫,用食盐腌制后,就可以放入腌缸里了,满缸后,用石头压实,卤水要漫过腌菜,这样才能隔断空气里的细菌。一般腌制半个月就可以起缸了,控去卤水,就可以热油下锅炒了。一阵大火猛炒后,就出锅了,装在盘子里的藠头晶莹如玉,辣椒鲜红透亮,豇豆色如黄褐。红白相间,相得益彰。刚炒熟的腌菜散发出阵阵酸香味,鼻子闻着就食欲大增。忍不住拾筷吃了起来,藠头皮软肉脆,鲜甜而微带酸辣,具有增食欲、开胃口、解油腻和醒酒的作用,是佐餐的佳品。
在过去,像这样的腌菜,家里一般要腌上好几缸。小孩住校带菜,临时从腌菜缸里捞出几把,用菜油一炒,装在搪瓷罐中。这样的腌菜经不住放,两三天后面上就会长一层白璞,也就坏掉了,及梅干菜经久耐放。
鱼肉不常有,而一碗藠头腌菜却是家家菜柜里必备。早上用来佐稀饭,日常也当开胃菜。吃饭之前,吃上几口藠头腌菜,顿时胃口大增,食欲渐开。正规宴席上,藠头腌菜是上不了桌面的,在大鱼大肉面前,藠头腌菜是下里巴人。但在家宴上,似乎都离不开。这种喜爱是发自于内心的,这要饭桌上有一盘红白相间的藠头腌菜,就成为大家的下箸目标。一盘满满的藠头腌菜顷刻间的扫荡一空了,许是只有吃得这种家乡最地道的家乡菜,才能止馋。
有人说,遍尝了山珍海味,最入味的菜还是家乡的菜,家乡菜最怀念的当数那不起眼的藠头腌菜了。吃上一口,酸辣爽脆的滋味便在心头蔓延,味蕾里记下了故乡的情思,化作了一丝浓浓的乡愁,在以后的日子里去读、去品、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