帚神哪里多(【独家·24小时】敝帚之蒿,中国神药)

帚神哪里多
因首次提取出青蒿素,屠呦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之后4年内,屠呦呦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一度被认为是“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科学家”。然而,她最终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消息传来,举国振奋。这是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这既是我国科学界的自豪,也是全体国人的骄傲。
寻找抗疟药物的大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兵越南时,饱受丛林作战带来的疟疾侵扰。与此同时,越南在西方的封锁下,也无法得到抗疟药物,而自身又无生产能力,面临无药可用的绝境。面对疟疾的广泛流行,越南向中国求助。我国医药专家周义清教授带去的药物给患病的越南士兵服用之后,也没有明显的效果。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来,在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同时,这种疟原虫也在顽固地挣扎、演化,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疟原虫已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它对药物产生了抗体,形成抗药性,致使抗疟药物失效。为了解决疟原虫的抗药问题,我国于1967年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征召了500多名研究人员投入到寻找抗疟药物的“大战”中。
为了寻找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我国研究人员决定从中药和西药两方面着手:西药研制小组按现代医学研制新药的途径,广泛筛选化学物质,合成新的化合药物;中药研制小组则集中人力从中医药中筛选、寻找新药。在这些研究人员中,屠呦呦于1968年(时年38岁)被委任为一个研究小组的组长,负责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躺在古籍里的青蒿终成神药
1972年3月,北京中医药研究所对中草药中的青蒿展开了研究。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会散发出一种奇特的香气,常零星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少量生长于滨海地区。
青蒿治疗疟疾的确切记载,最早见于公元304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但是,实践中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效果并不明显。屠呦呦在查阅《肘后备急方》一书时注意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她马上悟到利用青蒿治疗疟疾应该用其“绞汁”,而不是用传统中药的水煎取得的“煎汁”,屠呦呦改用低沸点溶剂处理青蒿,果然其药效有明显提高。
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以前的研究瓶颈。此后,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多家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对青蒿素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改造,最终获得抗疟疗效显著的蒿甲醚、青蒿琥珀酸酯。这两个化合物被国家批准成药,并在全球成功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破性贡献,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她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黄花蒿成为青蒿素主要原料
屠呦呦说:“在传统中草药中,青蒿是一类药物的统称,不仅仅是植物青蒿的一种,而且还包括了6种不同的中草药,每一种都包含了不同的化学成分,治疗疟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实验表明,青蒿中的抗疟成分对人体的不良反应过大,因此不适宜成为提取青蒿素药物的主要原料。
现在的药物青蒿素主要来自黄花蒿,这种植物闻起来较臭,人们不喜欢这种臭味,因而在传统的中药中不受人待见。而研究人员利用现代药物化学的方法提取黄花蒿的有效成分之后,黄花蒿一下子从一种令人嫌弃的野草变成一种宝贵的药材。
1973年初,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人员,在云南大学校园里发现了一种到处生长的,被当地人称做“苦蒿”的野生植物。这种蒿类植物是否也具有抗疟作用呢?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提取了苦蒿的有效单体,并命名为“苦蒿结晶Ⅲ号”。经研究人员反复测试,这种药物抗疟效果一直很好,而且对人体和其他动物都没有毒性。
与此同时,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也传来了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他们也从本省的一种蒿类植物中提取到有效单体,临床试验证明,它对人体心脏也没有出现反常的毒性。后经检验确认:云南的苦蒿和山东发现的蒿类植物同属一种,名叫黄花蒿。
尽管如此,《中国药典》还是按照“先发现、先命名”的原则,把黄花蒿和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成为国际神药
1982年,中山大学江静波教授等多名学者在国外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学术论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西方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医学学术文章。
该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其化学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3,熔点为156℃~157℃。它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和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青蒿素首先作用于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作用。它能使疟原虫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从而造成疟原虫死亡。
国际上规定:如果发明成果在公开之前,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就被认为它“不具备创造性”而不能再申请专利。由于我国事先公布了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因而就失去了它的发明专利权,得不到国际专利的保护。由此,中国神药成了国际神药。
1982年,瑞士罗氏药厂对青蒿素进行了人工全合成。美国华尔特里德研究院已分离出青蒿素,并测定了其理化常数。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过早地公开发表,而不申请专利呢?”据参加青蒿素抗疟药物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回忆:“我国当时尚没有专利法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为国争光,是科研人员的唯一选择。”
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
在中国发现青蒿素之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了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青蒿素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红细胞中铁元素的变化,从而使依靠吞噬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为生的疟原虫无法摄食,因饥饿而死亡。
青蒿素的发现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注意。1982年1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致函我国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说,鉴于多种抗药性恶性疟原虫株蔓延带来严重的世界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疟疾治疗科学工作组希望和我国合作,一起探讨进一步发展这类新药的可能性。此后,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长达6年的青蒿素合作研究。
虽然青蒿素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但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黄花蒿的市场价格昂贵且稀缺。在近几十年时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化学公司进行了长达30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收率过低,难以形成产业化。近年来,我国人工青蒿素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如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时间完成了通过化学方法高效合成青蒿素的流程。这使青蒿素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目前,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原创新药。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世界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青蒿素综合疗法是“治愈疟疾的关键干预措施”,2005年全球青蒿素采购量仅1100万个疗程,2013年巨增至3.92亿个疗程,仅此一项便救人无数。
来自遥远东方的神药从此造福全人类!

帚神哪里多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