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馆(纪念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 忆峥嵘岁月 谋追赶超越)

半坡博物馆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

登山途中留足迹  —— 一个甲子的断想
张礼智
今年元宵节期间,馆里工会组织了一次灯谜竞猜活动,我也凑热闹出了一题,即“登山途中留足迹——打一史前文化遗址”,谜底是半坡遗址。可能并不严谨,但郭沫若先生给半坡题字时就将“遗址”写成了“遗趾”,更何况“址”与“趾”古有相通之处,也算凑合吧。后来馆里决定在《中国文物报》发一个专版,以为本馆60周年志庆,安排我写一点纪念文字,我又想起这个灯谜,权以为题。
▲ 西安半坡博物馆内景
60周年是一个吉祥的年份,无论对单位还是个人,在这个时候大肆庆祝一番,特别是将过五关斩六将的辉煌历史炫耀一番,甚至言过其实一点,也是没人责怪的。但是馆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小型、多样、务实、节约”的纪念原则。我这几行文字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甲子的轮回,西安半坡博物馆可曾留下什么可资回味的记忆?

空谷跫音——开创者的足迹
在遗址上建立博物馆,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新课题。很难说某个具体人是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开创者,风云际会,是事物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了这样一个群贤毕至的历史交集点——当西安半坡这个完整的、内涵丰富的史前遗址呈现在面前,无论是主持发掘工作的石兴邦先生、还是陕西方面的文博工作者,以及在陕西视察工作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保留遗址,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在那时几乎只能是奢想。但是,在1956年就不是奢想,因为那一年的三月,陈毅副总理经过西安,看了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听了关于就地建立博物馆的建议,当即拍板决定建立博物馆。于是有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是中国博物馆的大家庭有了史前遗址博物馆这一成员。于是有了中外博物馆学者的高度评价:“半坡博物馆……在新石器时代农耕部落遗址上面建一大罩屋作为主厅这一点是划时代的”(小川光旸)。“西安半坡博物馆就是在向科学进军的这样一个高起点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60年代西方博物馆界还在争论遗址能不能进入博物馆行列时,当196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关于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中,才开始建议对遗址和景观‘应考虑建立专门博物馆’的时候,中国的半坡遗址博物馆早已把博物馆建筑矗立在遗址之上了。那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半坡遗址博物馆那样,建造这么宏伟的大厅把部落遗址科学地涵盖起来,从而开创了把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之先河。半坡遗址博物馆用事实回答了把博物馆建在遗址上的种种疑问。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实践,从高起点上把传统博物馆的保护、科研、展示的基本职能与‘物加环境’的新思维出色地统一起来了”(苏东海)。

田园牧歌——基本陈列的实践理性
既然是就地建立的博物馆,遗址的现场陈列当然是最主要的,然而遗址应该如何陈列并无成例可循。西安半坡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全面展示重点说明,即全面开放遗址,重点介绍具有文化内涵的遗址迹象的展示方式,后来一直为同类博物馆所遵循,说明这种方式一开始就直达问题核心。
除了遗址的现场展示,将出土文物另辟展室详加解释也是一种创举。只是这种展示方式,历经了由低到高、甚至受极左思潮影响有过曲折的过程,但最终回归到“田园牧歌”的设计理念,即尽可能如实体现半坡时代自然环境、劳动创造的生活原状。

低调奢华——由讲解而蔚成规模的讲解培训
在陕西文博界,曾经有一种“看秦俑听半坡”的说法,这种说法无疑出自半坡,不过除了多少有点不谦虚甚至“傍大款”的嫌疑外,也有一定合理因素。在这里不得不提到赵文艺先生,在长达50年的博物馆工作中,始终没有离开半坡,没有离开讲解。由他倡导的陕西省博物馆协会讲解员培训基地,在2006年拓展为中国博物馆协会讲解员培训基地,在2009年又进一步拓展为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截止2017年已经举办了72期讲解员培训班,除港澳台之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讲解员到这里参加培训。西安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外出交流时,每每出现这样场景:一听是半坡来的同行,接待方的讲解员常常脱口而出“我在半坡参加过培训”。这场景似乎有种“到处逢人说汉斯”的感觉,想想也是醉了。
研究先行——从史前研究到《史前研究》
史前遗址博物馆当然离不开史前研究,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西安半坡博物馆的研究活动非常活跃。那时还拥有考古发掘权,省内的史前考古任务基本上由半坡考古队承担。对姜寨遗址等著名史前遗址的发掘,不但丰富了馆藏,更重要的是带动了科研活动的开展及科研队伍的成长。这种科研力量的积累,促成了1983年《史前研究》期刊的创办,可惜的是这一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和追捧的专业期刊却被要求停刊。
体验参与——新型教育活动的探索
不断探索教育活动的新形式是西安半坡博物馆一直努力的方向。从较早的模拟制造生产工具,到后来的房屋模拟复原,再到1994年的大型参观体验项目——母系氏族村的诞生,都贯穿着实验考古的理念。进入新世纪,在新博物馆学思想指导下,西安半坡博物馆相继诞生了“史前工场”和“原始部落快乐行”两个大型青少年体验项目,并双双入选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聚落效应——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大本营
1998年在诸多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倡议下,中国博物馆协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西安成立,西安半坡博物馆被推举为主任委员单位。自此,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史前遗址博物馆的大本营,史前遗址博物馆也以群体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博物馆大家庭中。20年间,在各会员单位通力协作下,共召开了19次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573篇,出版论文集8册。

长叹太息——无法弥补的锥心遗憾
60年过去,遗憾难免。最锥心刺骨之感受乃遗址保护规划长期缺位,以致馆外周边高楼林立,每每为专家及有识之士诟病。而馆内也是随意乱搭乱建,以致不得不花巨资予以拆除。真一言难尽也。
陈列展览  不断提升何 周 德
半坡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发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西安半坡博物馆就是在半坡遗址原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陈列自1958年至今,一直以遗址本体展示、出土文物展作为基本陈列,同时举办相关临时展览。同时,在半坡遗址发掘期间,就举办了发掘成果展,发掘现场有组织的对公众开放,开大众考古之先河。
▲ 陈列半景画
1953年发现的半坡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年至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发掘,1958年4月1日博物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建馆初期的基本陈列分为五个展室(厅):
第一和第二展室,陈列的主要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第三展室陈列的是半坡遗址部分墓葬。第四展室是陶窑遗址室,展示就地保护的一座烧制陶器的横穴窑址。第五展室是遗址保护大厅,该大厅建筑面积253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最大跨度约50米,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在这座保护性建筑内,保存着经过考古发掘的约1800平方米的半坡遗址聚落局部,供公众参观和科学研究。
在1958年基本陈列的基础上,根据学术成果、时代背景、陈列理念、展示技术等的不同,博物馆的主体陈列,包括出土文物陈列和遗址大厅陈列,先后进行了多次调整、改造。特别是在1988年、2006年和2010年,分别对基本陈列和遗址大厅陈列,进行了全面更新。
1988年,重点更新“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2003年5月,对遗址大厅进行大规模重建,2006年6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新建成的遗址保护大厅面积有4600多平方米,比原来扩大了近一倍,除保留原有展厅外,还增加6个主题展厅。
2008年至2010年8月,完成了基本陈列的重新改造和布展工作,并增设了新颖独特的半景画展厅,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基本陈列中运用投影、幻影成像、硅胶塑像等技术,给予观众全新的展示途径和视觉冲击。
“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展室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陈列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青青河畔——半坡人与生态环境”,第二单元“生命之诗——半坡人的劳动生产”,第三单元“田园牧歌——半坡人的日常生活”,第四单元“心灵神韵——半坡人的审美意识”,第五单元“隐秘玄机——半坡人的远古之谜”。该陈列展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352件(套),全面反映半坡人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原始艺术及其他神秘之处。
宣传半坡,阐释半坡,还原史前文化,让6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除基本陈列外,西安半坡博物馆每年都要举办各类与史前文化有关的临时展览。如1975年举办“原始社会史陈列”;1987年,复原了四种不同形状的房屋进行展出;1988年举办“恐龙古兽化石展”;1993年举办了“世界原始部落风情实录”展览;1997年举办“贺兰山岩画艺术展”;2006年举办了“人面鱼纹盆回乡展”等。
特别是2015年以来,西安半坡博物馆筹办的“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精选100多件文物,先后在广西、云南、新疆、山西和福建等地约20家博物馆巡回展出。
2017年5月,在省市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西安市人民政府已将西安半坡博物馆整体环境提升改造项目列入重点工作。西安半坡博物馆在不久的将来,其陈列展览和整体环境,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
社教工作  内容丰富
张 希 玲
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博物馆教育工作,特别是近些年,积极践行博物馆教育的最新理念,充分运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势,整合全馆力量,紧跟时代节拍,构建大概念的博物馆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半坡博物馆还与网络媒体、企业、学校、旅行社、社会团体等多个社会机构合作,积极进行跨界融合,提升博物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强化教育功能,多途并举推进工作,使其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深挖资源突出特色,教育项目丰富多姿,史前文化鲜活体验
半坡博物馆近些年立足半坡史前文化,开发了众多参与度高、体验性强、形式新颖、具有浓郁半坡特色的教育项目,先后策划实施了“原始部落快乐行”“史前工场”“我型我塑爱半坡”“探秘半坡”“新石器学堂”“一封酋长的信”“博物馆之夜”等数十个教育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多层次设计,多渠道推进,分众化实施,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在娱乐中了解和体验久远的史前文化。
▲ “原始部落快乐行”教育活动
同时,半坡博物馆创新举办“半坡道场”公众讲座、半坡文化“服装创意设计大赛”“手绘创意大赛”等,积极运用手机移动终端、APP等多种数字化新媒体传播和体验方式,目前每年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约300场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史前文化,不断拓展博物馆教育新领域。
培育优秀讲解队伍,打造特色讲解服务,努力讲好半坡故事
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讲好半坡故事,半坡博物馆多年来致力于打造高素质的讲解员队伍,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讲解服务,形成了亲切自然、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独具特色的“半坡讲解”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 宣教部讲解员合影钻
同时,努力为观众提供多层次、多方式的人工讲解导览服务和手机自助导览等数字化导览方式,并坚持对旅游团队实行免费讲解,讲解覆盖率已达90%以上。由于对讲解队伍和讲解质量常抓不懈,讲解工作也硕果累累:有多位讲解员获得了全国讲解大赛一等奖、全国“十佳讲解员”和“全国十佳导游员”的殊荣,多位讲解员多次获得陕西省各类讲解大赛一等奖,并培养出了多位讲解专家。
搭建平台拓展领域,志愿服务不断提升,网络传播频获佳绩
上世纪90年代半坡博物馆就已经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目前已形成一支构成多样化、服务多元化、管理制度化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其网络推广服务组、教育活动服务组、讲解接待服务组的组织构架,形成了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网络推广组志愿者以新浪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平台,不断推出网络展览、线上活动、话题论坛、精品文物鉴赏等版块进行文化遗产推广和保护的宣传,开发的手机游戏《梦回半坡》、手机APP软件“坡坡”等,受到众多网友的喜爱追捧。在2017年第三季度人民日报全国十大博物馆微博、全国十大文化微博评选中,半坡博物馆志愿者队微博均名列第二,并被授予“2017年度十大文博新媒体影响力微博”称号,成为全国文博系统唯一上榜的志愿者微博。
助推文博事业发展,服务行业奉献社会,讲解培训成效显著
由于良好的工作基础和省、市文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博物馆协会西安培训中心(原“全国讲解员培训基地”)和陕西省讲解员培训基地均设在馆内。1998年至今已举办了70多期各类博物馆专业培训班,特别是全国性讲解员培训尤其成效显著,有来自全国30个省、900多座博物馆的6000多位讲解员在这里接受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其先进的培训理念、全方位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培训方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欢迎。
史前工场  研学体验李  阳  焦冠钊
“史前工场”是西安半坡博物馆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青少年体验项目,由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题写名称并亲自揭幕。其所设置的活动项目,立足半坡悠久的历史文化,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动手参与中获得真实体验,不但 “看到了”“做到了”,而且“记住了”。
自推出以来,史前工场已组织实施公众教育活动千余场,接待国内外体验观众6万余人次,仅2017年就开展活动226场,接待体验观众3.2万人次,成为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品牌项目,成为公众走近半坡遗址、感受史前文化的桥梁。该项目于2014年入选“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2016年收录进“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主题线路”,2017年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出发点
史前工场在策划之初,就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本着让青少年在博物馆里玩有所学、学有所得的目的,结合实验考古,对活动项目反复推敲、测试,力求做到新颖有趣,与历史知识相连接。自2014年起,史前工场以敏锐的视角和高效的行动力,承接研学旅行接待工作,成为了西安地区最早开展研学旅行,且接待量最大的博物馆。

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内容
史前工场设置钻木取火、植物锤染、陶器钻孔、石器捆绑、原始绘画、神奇的尖底瓶、原始房屋搭建和原始服装秀等八个子项目,个个新鲜有趣,青少年们在动手参与中,释放了天性,体验到快乐,从中理解先民生存的不易,进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 陶器钻孔

精彩纷呈的教育形式
史前工场针对不同团队、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打造不同的教育活动:亲子团队着眼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夏令营团队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研学旅行团队则倾向于学习知识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不同的活动形式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呈现方式也为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体验者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 钻木取火
除在馆内活动,史前工场也积极开展“进校园”系列活动,与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共同举办“渔·猎”服装创意设计大赛、与陕西科技大学共同举办“半坡文化系列鞋包创意设计大赛”、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浴火重生”钻木取火创新设计大赛等。
创新活动的积极探索
史前工场不断尝试开发新的活动和课程资源,将参观、体验合二为一,并贯彻始终。在原有八个经典子项目的基础上,2015年,全新推出“埙陶渐染体验式音乐会”活动,通过展厅讲解、欣赏埙乐、与演奏老师互动以及参与陶埙制作等有趣环节,让青少年了解半坡陶埙的前世今生。2018年,即将投入使用“‘半坡AR’博物馆研学体验项目”,采用虚实交互AR技术,用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静态文物展品,设置答题闯关游戏环节,引导青少年自主参观,这也是对“互联网+中华文明”的积极尝试。此外,为了扩大观众参与度,史前工场即将出版《石器时代穿越指南》,以青少年为目标群体,通过视频、音频以及答题闯关等环节,让随时到馆的青少年,利用一本手册和智能手机,展开属于自己的博物馆研学之旅。
编辑:陈 梅
《中国文物报》2018年3月30日第4版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半坡博物馆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