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排名城市排行榜(中国人口排名城市顺序)

各市人口排名?

1、重庆,常住人口3124.32万,人口密度379.2人/平方公里

2、上海,常住人口2428.14万,人口密度3829.6人/平方公里

3、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人口密度1312.3人/平方公里

4、成都,常住人口1658.1万,人口密度1156.7人/平方公里

5、天津,常住人口1561.83万,人口密度1305.2人/平方公里

6、广州,常住人口1530.59万,人口密度2058.8人/平方公里

7、深圳,常住人口1343.88万,人口密度6727.9人/平方公里

8、保定,常住人口1186万,人口密度535.8人/平方公里

9、武汉,常住人口1121.2万,人口密度1308.4人/平方公里

10、石家庄,常住人口1103.12万,人口密度762.7人/平方公里

据各省市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城市人口版图正出现重要变化:从2017年起,京沪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同时下降。与此同时,郑州、西安等多个省会城市的常住人口突破千万。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人口的加速流动缔造了城市的繁荣。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认为,“人口要素流动,是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经济活力的表现。”

人口流动出现了哪些新动向?透露出中国城市发展哪些信号?哪些因素缔造了新一轮“机遇之城”?

离开了北京上海,他们都去哪了?

近年来,京沪为破解“大城市病”,相继提出了人口目标和产业疏解政策,在此情况下,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成为人口新的增长极。

珠三角

2018年,人口加速流向珠三角的态势仍在持续。据广州市统计局披露,2018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490.44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加约40.6万人。从2015年开始,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4年以每年超过40万人的规模增加。

珠三角的另一个一线城市深圳,其人口也实现快速增长。尽管2018年的具体数据还未出炉,此前2015到2017年,深圳年末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59.98万、52.97万、55.08万。可以说,深圳和广州近年来人口增量在全国领跑。

长三角

不仅如此,经济活跃的长三角地区,许多城市在2018年都迎来不小的人口增长。比如长三角港口与制造业重镇宁波,2018年常住人口增长19.7万。

还有杭州,人口增长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作为近年来新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杭州依托其活跃的互联网产业和宜居宜业的环境,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居住地。目前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杭州的常住人口增量达33.8万,仅次于广州。

省会城市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省会城市对本地区的常住人口吸引力增大。很多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在当地增长最快,这在一些热点城市表现明显。

西部龙头城市成都,继2017年常住人口增加12.71万人之后,2018年常住人口进一步增加28.53万人,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

近两年在人口争夺大战中长居榜首的省会西安,在户籍准入门槛降低的背景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通过人才新政吸纳的大量优质人口资源也创造了人口数量新的增长极。2017年年末,西安常住人口为961.67万人。2018年西安新迁入人口近80万人。

还有中原城市郑州,2018年郑州市GDP总量首破万亿大关,全市常住人口突破千万。

夜幕下的西安。图片来源:东方IC

人口迁移的背后是什么?

新京报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徐冰分析,这并不是老牌一线城市丧失了魅力,而是新一线或者准一线城市的吸引力愈发凸显。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城市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平衡的趋势。

究其原因,徐冰分析:“首先得益于经济实力的普遍、持续增长,加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一些处在关键节点上的城市乃至城市群得到发展。”

其次,城市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新技术的普遍应用、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的外延和空间,使得城市的功能以及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人性化都显著提升。

此外,城市的平衡发展,使得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在城市选择上,当前某种程度上已不是留下还是逃离北上广“二选一”的无奈,而变成了多种选择。

是什么缔造了新一轮“机遇之城”?

区域“C位”利发展

普华永道在其发布的《机遇之城2018》研究报告,展示了所调查的中国30座城市在资本、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指标。

在报告中,“区域重要城市”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维度。反映了所观察的城市在区域内的地位,以及该城市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带动作用。该维度下,重庆、成都、杭州和南京(并列)、厦门排名位列前五。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

重庆和成都的排名靠前,体现了这两座城市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杭州凭借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南京和厦门发展整体比较平衡,分别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应以城市群概念替代点对点的城市发展,通过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功能,建设19个城市群。其中,由特大城市作为城市群中心,辐射并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继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核心。

这意味着,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思客特邀专家、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未来中国的人口可能就主要分布在城市群区域,如果能把城市群规划建设好,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做好,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大体就可以形成。

智力资本更“雄厚”

在普华永道的报告中,“智力资本和创新”维度的视角颇为独特,是从专任教师变动率、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等因素分析城市的“智力潜力”。

数据来源:普华永道

报告显示,厦门、苏州、珠海在专任教师变动率变量上分列前三,表明人口增长对中小学教师的刚性需求的影响,这一趋势在“流动人口变动率”变量上也得到印证。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量与专任教师都是观察青少年受教育水平,但角度有所不同。专任教师的变化侧重的是流动人口的变化,在这一变量中的位序居前,往往是沿海的新兴城市。

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变量反映的是本城市的技术从业人口的供给,中专毕业生一般留在本城市就业,有些中专技校往往就是本城市所在企业的教育机构,与实体经济相关度高,因此相较于观察大学生的规模,这个变量更有助于反映智力资本的长期影响。这个变量居前的城市是武汉、太原、贵阳、南京、郑州,多为工业重镇。

值得注意的是,当一个城市的小学生数量持续上升的时候,不仅表明了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落地生根的愿望更强烈了。比如广州,据广州市统计局的数据,2016年广州小学生人数达96.85万人,在总量和增量上均位列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够“硬核”

近日,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了《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GlobalCitiesBusinessEnvironmentIndex),对来自45个国家的100个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综合排名。中国有20座城市上榜。这20名选手中,香港排名最高,位于第38名,北京紧随其后(第41名)。“北上深”这些超一线城市,在整体排名上依然具有领先优势。但新一线城市已经步步紧逼。在其余上榜的15座中国城市中,杭州(第62名)领先广州(第65名)3个名次,苏州也不甘落后,排在离广州最近的第66名。

在商科定义中,营商环境是指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包括从开办、营运到结束的各环节)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包括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

这份报告,主要从商业活力、创新潜力、居民幸福感、行政治理等四个维度进行评价。从中可见,不少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在部分指标上正在缩短和超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来源:科尔尼

从上图分析可知,成都、天津、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在创新潜力上的表现日益突出,同时这些城市在环境绿地营造、教育体系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增多,居民幸福感是最高的。

抢人政策“花式比拼”

一直以来,无论是社会经济、商业环境,还是岗位发展机会,一线城市在吸纳人才方面都有独到优势。但如今,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改变了求职者的择业观念。

赶集网发布的《2018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新一线城市对“95后”求职者吸引力加大。

求职者的流动趋势与新一线城市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2019年以来,多地再次出台或者升级人才政策,求贤若渴的地方政府从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励更多人才流入本地。

过去两年,各地对人才的各项鼓励政策效果显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吕利丹分析,争夺人才的“大战”,更多是基于“需求侧”的剧烈变动,由当地政府主导,这与最近两年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关联。近几年各地在强调知识经济,争相发展高新技术,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陡增。

除“抢人政策”这一基本因素影响青年劳动力的流动外,我国的经济、社会领域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总之,种种挑战和机遇正在考验着地方政府和青年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