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和绝句
一般来讲,很多人把律诗与绝句的区别简单地归为八句与四句的关系。清人赵翼认为绝句既是截句,他说“绝句,截句也。如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半首;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半首;四句皆对者,是截中四句;四句皆不对者,是截前后四句也。”不过,这种说法很快被其他诗词大家否定了,比如胡应麟在《诗家·内编》说:“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歌之变也。谓截近体首尾或中二联者,恐不足凭。五言绝起两京,其时未有五言律。七言绝起四杰,其时未有七言律也。”而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对胡应麟的观点表示赞同。
绝句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乃至更早。绝句的绝,义为断绝,是相对「联句」之联并举的。所谓联句,是古人雅集时共同作诗,每人一韵或数韵相联而成一篇,叫做联句。至南北朝,规矩由每人一句一韵或两句一韵,发展为四句两韵,且风气日盛。《宋书》里记载,谢晦临刑受戮时,还要与侄子谢世基联句成诗,一人四句,作完才上黄泉路。
叔叔我先说: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
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妥了,贤侄咱们可以上路了。
多人创作叫联句,自个写自个的不要别人接,便叫绝句。例子很多:梁简文帝萧纲有《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咏灯笼绝句》;北朝的庾信有《和侃法师三绝》、《听歌一绝》等。这个时候,近体诗即格律诗还八字没一撇呢,所以赵翼的“截句说”是站不住脚的。
入唐以后,近体诗大兴,受此影响,绝句也开始了入律进程,但属于双轨并行——律绝、古绝同时存在。律诗的律字就是格律,乃近体诗区别古体诗的基本标志。律诗的发源应追溯到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这是在四声基础上建立的新诗体,故又称新体诗。初唐,广义上的五律开始出现,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历经盛唐而体制大成。
如何理解绝句和律诗艺术风格上的差别呢?
五绝,是绝句最原始的样子,有着最纯正的古体诗血统,其特色是自然古朴,注重整体氛围。千古名句中往往无甚机巧,但浑然天成不可逾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王维《鹿柴》
七绝:血统更偏向近体诗。其特色在于流畅而颖锐,它是一把匕首、一位刺客。铺陈、转折、抖包袱,都要在四句之内完成,一击不中,则为失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五律:五律是古体到近体的接引者。五律的五言体式使它很接近古体的风味,而作为律诗的两联对仗,也可以从魏晋五古里找到骈俪传统。但另一方面,格律对字句的规度,同样使它具备了五言古体所不常有的凝肃精炼。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唐李白《送友人》
七律:七律的成长基本在格律环境中进行,故而有着最纯正的近体血统。七言多于五言,律诗长于绝句的特色,使得它在有限的篇幅内,拥有最多的变化。
七律中,杜甫《登高》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真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风格上更是苍凉阔达,气势浑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杜甫《登高》
综上所述,后世诗人,倘若擅长绝句,我们可以夸他有才情,有天分,却不必夸他有功力。但如果一位诗人律诗作得工整漂亮稳重,那必定于诗功力精深,是牛人。
(参考书目:王力《诗词格律》、肖丽《诗词自由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