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平均体脂率在15%左右,甚至部分猪的体脂率只有9.3%。猪的饮食非常重要,可以给猪吃专业喂猪的饲料,这样猪会长得比较快,但也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喂。在给猪喂水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它们的饮水量不同,适当的进行喂水,母猪每天需要的水量会比普通的生猪多一些。
猪的体脂率比人还低,从某种程度来讲,已经算是一种“热知识”。
日本生命与环境科学教授大辻一曾在节目中表示,家猪的体脂率在15%左右。而谁又能想到,维密T台上走秀的模特,体脂率都有17%。
近些年,人类判断肥胖的标准越来越科学,从最简单的体重秤,到BMI指数公式,再到关注体内脂肪含量的体脂率。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居然发现自己“冤枉”了猪,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广为流传的那句脏话“你怎么胖的跟猪一样”,原来是个伪命题。
如果用体脂率来界定肥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都还没有猪“胖”。但从视觉感官来看,猪无论怎么看,都是“臃肿”、“肥胖”的代名词。
作为一种“素食主义者”,猪这种毫无生存优势的物种,既不能产猪毛,也不能产猪奶,究竟为何看起来那么胖?
事实上,在人类接近万年的人工选择过程中,家猪早就被迫「进化」出了许多”超能力“,使得它们「吃最少的饭,产最多的肉」。
首先,家猪维持日常所需的能量消耗极低。
以一只发育成熟的70公斤的猪为例,每天摄入的热量仅有34%用于维持猪身体的日常开支,其余19%会被转化为蛋白质,而47%被转化为脂肪。
而在人类发育结束后,每天摄入的热量与支出,基本上处于持平的状态。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打工人每天需要“搬砖”维持生计,当然没有额外的能量来支持蛋白质与脂肪的合成(能量摄入超标除外)。所以,猪摄入的所有热量,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用来「生存」,其他的全部用来长肉了。
猪吃饲料
但「节流增肥」只是猪“超能力”的一部分,更关键的是,猪还是「开源」的一把好手。这个开源不是指找到更多的食物,而是指摄入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猪能够获得的热量更高。换句话说,猪的「能量转化效率」远高于其他大型牲口。
201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每摄入4公斤谷物,就能获得一公斤猪肉。而对于牛肉而言,每一公斤肉的代价是8公斤谷物。
当然,不是所有的牛和猪都可以食用谷物。对于很多农户,草才是牛羊猪的主要食物来源,但这个数据也足够体现出猪优越的能量转换效率。
而更早的一项研究给出了适用范围更广的一个估计,那就针对反刍动物家畜,比较典型的是牛和羊,它们的喂养量与肉的比例是20:1,这意味着这些动物要吃20公斤食物才能产出1公斤的肉。
以猪为代表的非反刍动物,这个比例是3.8:1。尽管去除草类饲料后,牛羊的产比与猪比起来毫不逊色,但猪更强的地方在于:它们不挑食。
就算和其他农业产出比起来,猪肉的饲料转化率(feedconversionratios,FCR)也要名列前茅。
以饲料干物质DM的FCR来看,猪肉的转化率仅次于鸡蛋与家禽的肉类,以及主要成分为水的牛奶,且远高于牛肉和羊肉。
菜市场上的猪肉
因此,如此高的饲养效率,再加上不挑食的好习惯,使得猪在除了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能与牛羊平起平坐。
如此低的能量消耗以及如此高的能量利用率,还不是猪最出色的地方。
猪之所以具备这些能力,是因为人类在驯化猪以后近万年的育种与优化。而与其他的家畜相比,猪最大的优势就是因为它们能够更好地通过人工干预进行选择。
这一点其实和小白鼠是一样的。为什么小白鼠是最常用的生物实验动物?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基因组和人类非常接近吗?并不是这样。
猜猜有几只小猪
猴子的基因和人类接近,猫犬的高等哺乳动物也不差。那为什么生物学家更加钟爱小白鼠呢?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小白鼠生得多,生得快,而猪也是一样。
同为家畜的牛一胎只能生一只,偶尔双胞胎,羊一般一胎生2-5只。而猪一胎动辄七八只,上十只的数量,使得猪的育种更加简单。
在同样的时间内,从猪中选出更懒、肉质更好的、饲料转换率更高的品种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牲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利用猪「一胎十胞」的超能力完成了这种定向「进化」(或者说是退化),满足了自己的口腹之欲。
图片来源于MolecularGeneticsandGenomics
而且,我们已经通过诸如GWAS技术的大规模研究,发现了对猪肉的饲料转化率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基因。
在人类基因编辑手段以及育种技术更加成熟的未来,猪还能「吃得更少、长的肉更多」。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正是因为猪的日常维持能量低消耗、高能量转化效率以及超强的生育能力,才会使得猪长得这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