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

煮豆燃萁的主人公是曹植。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七步成诗”,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这是一个让人悲伤又令人敬佩的故事!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七步诗》流传至今有两个版本,《世说新语》中所记录的《七步诗》共有六句,后来的《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浓缩”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人常用这首诗来讽刺那些不珍惜兄弟之情的人。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曾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力的声讨,就借用了这个典故!世人也常用“本是同根生”来比喻手足之情,而“煮豆燃萁”“相煎何急”被用来比喻兄弟相逼,“七步成诗”则用于形容人文思敏捷。

这个典故的主角便是曹植,读过此诗的人大多会对“七步成诗”的曹植心生恻隐,而那位大权在握、迫害骨肉兄弟的曹丕则给人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相传,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没想到曹植不假思索,应声赋诗。因为限在七步之中作成了,所以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曹植以其超群的文才,逃过了一劫。

在中国的父亲中,曹操应该算是最成功者之一,不仅自己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而且儿子也一个个颇有出息。曹操一生妻妾成群,据说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儿子比较出众,每个都有一招拿手好戏。曹丕——文武双全,不但有一手技艺高超的剑术,文采也相当了得;曹彰——力大无比,武艺过人,将领之气;曹植——诗写的极好,古今久负盛名;曹冲——从小不凡,借船称象的故事,足以证明其聪明程度。

昨天,我说了曹冲的聪明,今天,再来看曹植的才华!

在曹操的这些儿子中,最有才华的当属曹植。魏晋时期的著名大才子谢灵运曾这样赞誉曹植:“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由此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从此以后,这句“才高八斗”就成才学出众的代名词了。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文学批评家钟嵘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关注与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来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曹植开始占据着优势,因为曹操对他非常器重,然而只怪自己太“书生意气”、不争气,加上又好酒贪杯误事,最终败给了更有心机的胞兄曹丕。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并推心置腹地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可是,曹植好像并没有把曹操的话放在心上。

曹植既有才又受宠,声望渐高,所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人都来辅佐他。但是,这些人都是一些文人,耍小聪明还可以,安邦定国之策却没有,成天只晓得喝酒谈文、坐而论道。曹操看不惯文人,有些犹豫了,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却迟迟没有决定。甚至还把杨修修理掉了,杀一儆百,可曹植却不理解曹操的良苦用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接连做出了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在曹操外出期间,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这可是犯了大忌呀!

于是,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日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这个时候开始,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这事让曹操更加后悔和失望,不敢再重用曹植了。

曹植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在仕途上起初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也看到了光明的前途,最终却英年早逝、郁郁而终,不免让人同情和惋惜。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曹植自己太嫩,另一方面也因为竞争对手太强。曹植生性纵酒无度,加之萁豆相煎造成的心灵创伤,及其颠沛流离的“囚徒”生活,不能不使他在精神上增添沉重的负担,以至于整日里郁闷不乐,借酒浇愁,亦严重破坏了他的生理平衡。正如曹植在《释愁文》所说:“临餐困于哽咽,烦冤毒于酸嘶”,最后死于胃癌。

而且,王位的竞争对手曹丕也不差。据记载,曹丕少诵诗、论,及长而备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闭览。两人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都是很高的,从某些方面上来说,曹丕比曹植会的技能还要多些,曹丕六岁而知射,八岁而知骑,稍长又师从著名剑客学剑。这样看来,曹丕更加文治武功。

说到底,真正阻碍曹植政治前途的并非是他的才干,也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好酒贪杯、酒后狂妄。可喜的是,虽然政治前途受阻是曹植的不幸,然而这却是中国文学史之大幸。正是因为曹植误仕途、不得志,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才有了顶礼膜拜的“才高八斗”,也才有了那么多忧伤而动人的故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