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是目前最长的跨海大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座建造难度空前、规模超大、建造技术顶尖的超级大桥的桥墩是怎么放在大海里的?又是怎么样保证桥墩不垮的?
横跨伶仃洋,连接港珠澳,横亘在大海之上。
在大桥的桥身之下,是224根桥墩。
很多登上这座桥的人都会想这样一个问题,大海那么深,最深的地方达到了百米,港珠澳大桥的桥墩是怎么放进去的呢?
在海上建工程和在陆地上建工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想要在大海里面建桥,我们的桥墩就必须要深入到这深不见底的海里面。
这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大家完全不必担心,因为在这方面我们很有经验。
在浅水区,我们会采取一种叫做围堰法的方法来施工作业。
这种方法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海水里面,构筑出一片没有水的区域来。
如何构筑呢?在海水里面围个圈,然后把圈子里面的水排出去,中间就变成了没有水的空隙,这样一来,海上作业就变成了陆地作业。
而外面的那个圈,就叫围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土石围堰,另一种是钢板桩围堰。
当施工完成后,所有的围堰都需要被拆除的。
但是这种方法有个弊端,那就是决不能在深水区采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深度达到上百米的深水区域,我们光是建一个围堰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了。
更别提建大桥了,估计大桥还没建完,光建围堰的费用就耗不起了。
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
但是围堰法听起来也是很费时费力,我们就没有更省事的办法吗?当然有。
那就是沉箱法。
从名字大家就应该能猜到,就是把一个箱子沉到水底。
但是这个箱子是倒过来的,就这样倒扣进水里。
仿佛一个倒扣的碗,碗里面的空气不断的排挤着碗下面的海水。
沉箱法也是这样的原理,在给沉箱添加极大的荷重之下,箱子下沉入海底,这是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要在这倒扣的箱子里面不断的注入空气,海水的生存空间被一步一步挤占,渐渐的箱子里面也成为了一片没有水的空地。
在这片空地上建设桥墩就变得简单许多。
这种建筑的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呢?
其实沉箱法在1934年就被发明出来了。
发明者是我们中国的茅以升,而后这种建造方法被首次使用在了钱塘江大桥桥墩的建设上。
但是沉箱法和围堰法这两种施工方法都只能使用在较浅的海水领域,如果遇上极深的海水,我们就要采取最后的杀手锏——打桩法。
打桩法离不开打桩船。
打桩船,虽然叫船,但是却没有自航能力,必须得靠着拖轮拖拽才能航行。
对于这种奇特的船,我们可以称之为锤子船,因为在船上,配备着一个巨大的打桩锤。
在这打桩锤的压力之下,再大的桩子它都能够给你敲进去。
在深水区域施工的时候,一根又一根的巨型桩被打桩船敲入了海底。
这些巨型桩是桥墩的支撑,死死地插入海底岩石。
在这些巨型桩之上,我们再建设桥墩就变得简单了许多。
正是凭借着这些建造方法,我们成功的建造出了港珠澳大桥这样的基建奇迹。
而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最有意思的是混凝土认证制度的首创。
韦东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行政总监,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每一粒砂石都能够找到源头!
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斤斤计较,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我们才能够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不可能。
除了一丝不苟,人性化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白海豚我们都熟悉吧,可以称之为水上大熊猫和美人鱼。
中华白海豚一旦成年,就会呈现出粉红色的状态,看起来可爱无比。
而且这种动物性格温顺,与人的关系十分友好。
但令人心痛的是中华白海豚已经濒临灭绝,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保护这些美丽的身影,在大桥的修建过程中,我们花费了大约3.4亿,标识了这片海域的白海豚。
无论怎么样,在建设过程中,在中华白海豚的处理问题上,一定要做到零伤亡。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完成之后,拿下了多项世界第一,更是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了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