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敬修|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河南大学校训|每日校训|每日哲思(敬文研究院擅长理念与校训设计))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当你懂得欣赏身边的人和物时,已走在修行的路上了……
——————————
每日一训,每日一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这是敬修的第 89 天。

| 每日校训 |
——河南大学校训——
【校训】
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校训故事与校训解读】
1936年10月,河南大学南大门落成。校门正面,金色的“河南大学”校名熠熠生辉。而在内侧门楣之上,八个柳体金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则令人动容。
负责筹建南大门的是校长刘季洪。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河南大学从《礼记·大学》中选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加以概括修改,形成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按照刘季洪的提议,校训被镌刻于南大门内侧门楣之上,为的是让出入此门的师生,时刻将之铭记于心。
所谓“明德”,就是弘扬与培养崇高的道德,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和发扬优良的品德;所谓“新民”,就是培养正确而富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用自己所学启发民智,担当社会责任;所谓“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阐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意思是要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既是对办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办学理念的明确,既可启发学子加强个人修养,具备担当意识,亦彰显了大学传播文化、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此为校训,足见刘季洪及其同仁的良苦用心。
2012年9月,在建校百年庆典上,来自中国台湾的93岁校友管守严用河南话说:“河大人要牢记校训,再努力,再进步,让河南大学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为国家培养21世纪需要的人才。”

——
河南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创立于1912年,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始建于中国科举考试终结地——河南贡院旧址,1903、1904年最后两场全国会试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6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行政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2008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7年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 每日哲思 |
——教育与人生思考——

人可以防御他人的攻击,
但对他人的赞美却无能为力。
——弗洛伊德

(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专注于学校文化研究,多年来,积累了一百多所成功的学校文化案例,帮助新老学校提炼了办学理念、设计了校训(咨询:139**100**32**880),推动学校实施文化管理,助力学校提升办学品位,走向高品质发展之路。

咨询电话/微信:13910032880
>” data-itemshowtype=”0″ tab=”innerlink” data-linktype=”2″>点击了解北京敬文教育研究院>>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