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关注小陈茶事,置顶公众号,谢谢!
《1》
前几天跟朋友们聊投茶量聊得热火朝天。
最后归结到一个很神秘的问题,你都是怎么投的茶?
结果就炸锅了。
N小姐说,我秤坏了,最近没称重量。
M先生说,我从来不秤重量,抓茶全凭手感。
J女士说,什么?泡茶还要秤重量吗?你们太教条了。
A小姐说,我看高度,盖碗里茶叶的高度差不多,就可以冲泡了。
天啊,你们这一个个专业喝茶十来年的家伙,居然没有一个用克秤称重量的!
村姑陈算是大开眼界了。
Q先生总结说,喝茶这种风雅的事,随性最好,称什么重量?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正聊得酣,W阿姨冒出来了,说,你们说得我糊涂了。标准投茶量不是8克吗,怎么又变成5克了?!
呃,这一下,大家都撑不住笑场了。
这番聊完之后,村姑陈是极感慨的。这些朋友,都是多年茶龄的人了,居然对投茶量,这么地不重视。
看来,更多的茶友,对投茶量,都是很不在意,很随性的。
难怪,同一种茶叶,能被大家喝出不同的味道来。有的人说不怎么香,有的人说味道有点涩….
却原来,茶叶没问题,都是投茶量惹的祸呀。
今天就分享一下群聊里的几位颇具代表性的朋友,她们是怎么投茶的。
想来,能给到大家许多启发。
《2》
A小姐说,我呀,很简单呀,我会看。
“你怎么看,你还会麻衣神相不成?”李麻花忍不住呛声。
A小姐是出了名的好脾气,李麻花这么无礼,她也不生气。
温和地说,我是看高度啊,茶叶放进盖碗里,看高度达到盖碗边缘了,就可以了。再高的话盖子不是盖不上吗?而且茶叶堆太高了,水倒进去会太满,出水的时候好烫手的……
说得很有道理,听者可以透过手机,看到她被过高过满的沸水,烫到手指发红,烫到快速掉盖碗那慌张而狼狈的场景。
可是,你这样投茶不准确呀?我忍不住提醒她。
她微笑,是呀,肯定不如用克秤称的准。这不秤坏了吗?隔离在家也没地方去买秤,茶城都没开业呀。只能将就了。还好,我看高度还看得挺准的,跟克秤称出来的高度,只差0.5克左右。
我点头,非常时期,权宜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光凭眼睛看高度来投茶,其实是看不准的。
大家可别学A小姐看高度,她是喝了十几年茶的老司机了,天天都在泡茶,各种茶叶称出标准重量后,投到盖碗里所堆积起来的高度、所占的体积大小,她闭上眼睛也知道,多年来老早烂熟于胸。
所以,她才敢说看高度,并且有底气说看高度估出来的重量跟真正的重量只差0.5克左右。
但普通的茶友喝茶,还是不建议看高度的。
以5克为例,5克银针,堆在盖碗里的高度,就比5克牡丹来得矮。若是单看高度,以牡丹的高度来衡量银针,那投银针可就要多投了。
这超量的银针泡出来,那味道,真真怪异极了。
另外,同为寿眉,5克春寿眉和5克秋寿眉的高度也是不一样的。
春寿眉梗短叶细窄,5克体积略小一些。而秋寿眉粗枝大叶,梗长而粗,叶片硬挺宽阔,5克的体积,比之春寿眉,整整大了半个号。
要是单凭高度去判断,可能春寿眉就投多了,而秋寿眉就投少了。泡出来,一个味道浓而苦,一个清淡没味道,两个都没神韵,不好喝。
若不是熟悉这些品类的标准重量与体积,盲目去看高度,只会时多时少,泡不出茶叶真正的本味来。
《3》
L小姐则得瑟着说,我呀,数数。
哈哈,你数着芽头投茶?李麻花笑歪了。
是呀,L小姐说,我喜欢喝白毫银针,所以我就数数。数芽头的个数。
那你怎么知道标准是多少个芽头呢?
L小姐解释说,有一次在店里喝茶,喝的是白毫银针,她就留意数了一下,5克有多少个芽头。
后来回到家里之后,她每次喝白毫银针,就数芽头。
倒出来铺在洁净的布上,一颗一颗数过去,一颗一颗放到盖碗里,数好了,就把多倒出来的收回罐子里去,烧水开始泡。
这真有恒心啊。
还好5克的个数不多,要是一次要泡200克,那可就要数到舌头打结了。
不过,想到L小姐天天泡茶之前,在那里认真的低头数数的样子,就忍俊不禁。
她这么这个高傲的人,居然不知道去买把克秤,天天在做这么幼稚的事情,真是可爱呀。
其实,数数也是数不准的。
毕竟,每户茶农家的银针,个头大小都是不一样的。而早采的头采米针和晚采的白毫银针,块头也不是一样大小的。
而平地银针和高山银针,还有一个采摘方式不同的问题。有的地方是采针,有的地方是抽针,有的地方是剥针,总之,成品白毫银针,有的有带小叶壳,有的没有带,有的虽然有带但是小叶壶数量很少……
还有一个潜藏的问题,那就是,不同的茶农,做出来的银针的干度是不一样的。干度极干的银针,重量会偏轻一些。干度一般的银针,重量会偏重一些。
也就是说,同样数量同样体积的银针,可能秤起来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可能差别还会比较大。
5%含水量的银针,5克可能会有60颗左右。而8%含水量的银针,5克可能只有45颗左右。
若是只数芽头个数,以此来决定银针的投茶量,也是极不准确的。
《4》
M先生是位高手。
他是从来不用克秤称茶的。
为什么呢?嫌麻烦啊。他的论调是,男人嘛,别像女人似的,搞那么精致….呃,这锅女人不背。
所以但凡有客人来,由他泡茶,他一律是从罐子里随手抓。
他的口头禅是:一撮就好。
反正不管是银针还是牡丹还是寿眉,他都固定只抓一撮。当然他的手大,一撮差不多就是半个盖碗的样子。
李麻花不信他这个“一撮”的邪,偷偷试过,把他抓好的一撮,放到秤上面去称过,大约是4.6克左右。
离标准重量5克,差不太远,难怪M先生这么自信了。
但是,他泡的茶,我们仍然觉得不对味,反正跟克秤称出来的不一样。
当然,称过的标准重量跟没称过的随意重量,泡出来肯定味道不一样。但是,我们在茶汤里喝到的不一样,却跟4.6克和5克的不一样,有更大的不一样。
后来无意中才发现,他的盖碗有问题。
他盖碗偏大。
从前,他喜欢泡岩茶,用的是武夷山买回来的斗茶赛专用盖碗,那是标准的100-110毫升的盖碗。
这种标准容量,他扔一撮进去,八九不离十,味道不会偏差太多,待客的话,勉强可以喝。
后来他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喝白茶。由于秋白露节采下来的寿眉,枝横叶阔,一撮便是好大一撮,原来泡岩茶的盖碗便装不下了,注水时一不小心就会水漫金山,几次被烫到手之后,他换了个更大一号的、能容得下秋寿眉的盖碗。
这下好了,本来没有称重,投茶量自然就不标准了。连盖碗也变得不标准之后,又如何能泡出标准的,好喝的茶汤来呢?
于是,我们就在他的办公室,喝到了非常浓得发苦的银针,以及味道很淡的秋白露。
第一次喝的时候,一口白露下肚,M先生翻了白眼:不是说秋白露味道最甜润馥郁吗,怎么这么淡?
我和李麻花看了看他那只硕大的盖碗,以及被开水一烫之后迅速蔫下去的、只到盖碗一半高度的白露茶,鄙夷地没敢说话。
心里暗自打定主意,下次来,带把克秤给他吧。
《5》
Q先生向来是紫砂壶的粉丝。
在我们用紫砂壶和盖碗做过很多次对比实验之后,在喝过了白瓷盖碗泡出茶汤的清新可人,以及紫砂壶泡出茶汤的枯燥乏味之后,他终于,放弃了珍爱多年的紫砂壶。
那些壶从此就摆放在架子上,成为了摆设。
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洗一洗刷一刷,当打发时间的玩艺儿。
平时喝茶,也用起了盖碗。
不过Q先生注定是不喜欢平凡无奇的白瓷盖碗的。
因为半年后我们再去看他,发现我们早前送他的那只盖碗,成为了书架上养铜钱草的器皿。而他的茶桌上,放着一只景德镇青花的高脚盖碗。
那盖碗底部有高高的底座,像一只悬空而立的高贵天鹅。通体是手绘的青花,画着缠枝千叶,还有葫芦,是多子多福的寓意。
盖碗的器形是明式的,且绘画的风格是比较传统的。
一看就价格不蜚,是Q先生这种讲究精致生活的人才会淘来的宝贝。
但是,当我自己坐下来,用他的这只富贵不可言的盖碗泡过一次茶之后,我给这只盖碗,打了负分。
太大,太重,烫手。
那容量大约有180毫升,这还不算完,茶叶投进去之后,水一注入,盖碗的重量加上水和茶叶的重量,合起来,我这种细细的手腕,根本承托不起那厚重的力道。
端起来便很重了,再加上烫手,翻腕出汤的速度便变慢了。
这种茶汤喝起来,妥妥的坐杯味道——苦、涩、重口。
投诉他,叫他换盖碗。
Q先生嘲笑道,这盖碗,认主人,一般人用不来。只见他粗大的手掌,稳稳地握住盖碗的沿,三下五除二就出了汤。没有我手忙脚乱的囧态。
“可是这盖碗太大了,容易注入太多沸水,让茶汤泡得很稀啊!”看着他的笑脸,我据理力争。
Q先生这家伙倒也实在,说,大了没事嘛,我注水的时候自己控制一下,少倒一点进去不就可以了?
可这盖碗内部也没有刻度线,你怎么把握标准注水量呢?
他大笑,不用那么刻意啦,随便一点就可以。
于是,他就用自己目测的注水位,泡了好几泡我带去的白茶给我们喝。
泡寿眉的时候,由于寿眉粗大高挑,堆得高,他的注水位就调高了。而泡银针的时候,由于银针体积小占地面积小,他的注水位就自动调低…..
这样忽高忽低的注水位,注入的便是时多时少的沸水,泡出来的茶汤,自然就时浓时淡,时好喝时难喝….
从他那里出来的时候,我们俩欲哭无泪。
暗暗在心里发誓,就算他是我表哥,也坚决不喝他泡的茶了。
《6》
喝茶,真是一件包罗万象的事。
坐在家里泡茶,按自己的规则来泡,压根儿不知道,每个人家他自己的家里,是如何泡茶,如何喝茶的。
可能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手法,还可能有很多惊掉眼镜的工具。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但不管怎么样,请大家一定要用标准的盖碗,用克秤称重之后,再泡茶。
否则,茶泡得一时浓了,一时淡了,一时又不好喝了,这口锅,人家太姥山的高山白茶,可不背。
看完这篇文章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系列文章
2019白茶春茶笔记的结尾:我的山居生活
第37篇:春茶季,我在太姥山做了一个梦
第36篇:茶得微风拂,春逢谷雨晴
第35篇:为什么现阶段的新白茶不能压饼?
第34篇:为什么采摘春寿眉的茶农特别少?
第33篇:贾府四艳,可堪匹配白牡丹的四个等级!
第32篇:从湘云到宝钗,戏说白牡丹和春寿眉的区别
第31篇:我卖了三十年铁观音,所以比你懂白茶!
第30篇:你永远叫不醒那些装睡的茶友
第29篇:你是不是买到名叫“白牡丹”的春寿眉
第28篇:春末的春寿眉迎来主场,汤水淳滑、花香清芬!
第27篇:山岚坐看风吹雨,云卷云舒漫太姥
第26篇:今日太姥山大雾,为何高山云雾出好茶?
第25篇:送走白牡丹,迎来春寿眉
第24篇:春茶季茶农的朋友圈
第23篇:为什么不建议在春茶季的时候上山寻茶
第22篇:挑捡白茶,春茶季必不可少的技术活!
第21篇:两年时光,终于等来清明白牡丹
第20篇:太姥银针诞生记,讲讲白毫银针的分选!
第19篇:萎凋槽出来的白茶,没有收藏价值?
第18篇: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的毛茶,毫香与花香如何转化?
第17篇面对外省银针的大举入侵,福鼎茶农在想什么
第16篇:教你分辨外省银针和福鼎银针的区别!
第15篇:福鼎茶农的新变化:农残检测机!
第14篇:论小白茶的倒下!
第13篇:荒野白茶采摘正当时!
第12篇:以为买的是白毫银针,其实,它是牡丹王
第11篇:科普:从外观上分辨白毫银针和牡丹王
第10篇:哪来那么多抛荒和荒野白茶饼?
第9篇:路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广告牌
第8篇:现阶段就上市的春白茶,慎买!
第7篇:采茶的从来都是老妪,哪来的少女?
第6篇:春茶季,那些关于福鼎白茶的认识误区
第5篇:讲讲白茶的第二级抛荒白茶
第4篇:那个穿茶服在茶园摆拍的,是不是你?
第3篇:你造吗?白茶,也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第2篇:头采米针缘何成为茶界网红?
第1篇:太姥山春白茶正式拉开序幕
……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村姑陈
想了解更多白茶知识,
可以购买《白茶品鉴手记》
首批500本仅24小时售罄,
现在购买,还有机会获取村姑陈签名手书。
……
……
-END-
「喜欢文章就点个赞」
作者|村姑陈(微信cunguchen2018)
文章为小陈茶事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小陈茶事直播间目前已经开通
每天晚上19点准时开播
想参与直播间,直接点击“观看直播”
▽
↓长按二维码,关注小陈茶事↓
小陈茶事.2018高山白毫银针
茶汤里的香气,与盖上的花香不同。
浓浓的落水香,让人在尝汤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遭遇着花香的轮番进攻,
在浓浓的桂花香里,味蕾们早已经缴械投降。
喝这泡白毫银针,
好像行走在一条两壁由香花织就的通道里,
空气里充满芳香,人行走其间,浑身浸在花香里,
一呼一吸间,香气入心,入肺,入脾。
一瞬间化身香香公主。
…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不是所有芽头,都叫白毫银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2018白毫银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