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刺史相当现在什么官?
刺史是就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唐朝,刺史属于地方官制体系中的一种。谈到地方官制,及地方行政划分。在安史之乱前唐朝一般分州、县两级。而刺史是就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虽然都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级别却有所不同,唐朝的州分为按照辖区人口的数量分为3等,分别是上州,中州,下州,上州的刺史级别高于中州的刺史级别,中州的刺史级别高于下州的刺史级别。级别分别为从三品到正四品下不等。
长史与刺史有什么区别?
刺史:是州的长官。长史: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别驾。负责民政和政府内务的。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节度使。唐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
刺史和知州有什么区别?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刺史和知州有什么区别?
刺史和知州这两个称谓中,刺史的历史内涵更丰富多样。要弄清什么是“刺史”,就得先分别弄清“刺”与“史”。
第一先介绍一下刺史:“刺”的本义是用有尖的东西插入、扎入。《尔雅》:“刺,杀也。”《说文》:“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后又引申为“刺探”“刺举”,在此则表示的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而“史”则为“御史”之意。所以,“刺史”最初的职责就是监察。
刺史制度最初出现于汉代,是脱胎于秦代的监御史制度。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亦称“监公”,或称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废除了监御史制度的,使得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对郡国的过分放纵,不事监察,终使诸侯坐大。惠帝刘盈继位后,又恢复了秦代的监御史制度。但是,这项制度执行起来,效果并不好,所以文帝刘恒继位后,因为御史多失职,所以命丞相另派人员,临时出刺各地,以督察百官。这时的出“刺”官,不是常设职务,只是临时差事,以补充监御史的不足。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对朝廷的监察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废除诸郡监察御史,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汉书》卷六《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权力是非常大的。具体是哪6条呢?
1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2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3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4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5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6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刺史、太守与知州这三个称谓中,刺史的历史内涵更丰富多样。要弄清什么是“刺史”,就得先分别弄清“刺”与“史”。
“刺”的本义是用有尖的东西插入、扎入。《尔雅》:“刺,杀也。”《说文》:“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后又引申为“刺探”“刺举”,在此则表示的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而“史”则为“御史”之意。所以,“刺史”最初的职责就是监察。
刺史制度最初出现于汉代,是脱胎于秦代的监御史制度。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建立了一套地方监察制度——监御史制度。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亦称“监公”,或称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废除了监御史制度的,使得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对郡国的过分放纵,不事监察,终使诸侯坐大。惠帝刘盈继位后,又恢复了秦代的监御史制度。但是,这项制度执行起来,效果并不好,所以文帝刘恒继位后,因为御史多失职,所以命丞相另派人员,临时出刺各地,以督察百官。这时的出“刺”官,不是常设职务,只是临时差事,以补充监御史的不足。
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对朝廷的监察制度进行大力改革——废除诸郡监察御史,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汉书》卷六《武帝纪》:“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师古曰:“《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6条。
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权力是非常大的。具体是哪六条呢?
1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2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3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任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
4条.二千石选置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5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6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刺史的职权如此之大,但是,刺史的品秩却又很低,秩只六百石,而其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这岂不是杀牛用鸡刀吗?汉武帝之所以这样设计他的“刺史制度”,其实是另有所图的,他是想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赂,割损政令”
刺史的职权如此之大,但是,刺史的品秩却又很低,秩只六百石,而其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这岂不是杀牛用鸡刀吗?汉武帝之所以这样设计他的“刺史制度”,其实是另有所图的,他是想促使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而加紧监察,取得业绩,比用更高的官员去监察地方大员更能起到好的效果。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王莽称帝时期,州刺史改称州牧,授予州牧爵位,“封牧为男”。并且,刺史的地位是世袭的,“世其官”。当时反王莽武装斗争在地方上蜂起云涌。为了增强地方实力,以便于镇压武装暴动,王莽不仅给予州牧统军作战的权力,而且给州牧加将军称号。州牧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后,王莽又设置牧副监,主监察,起到刺史的作用。“以刺史位三公,刺举懈怠。更置牧副监……行事如汉刺史。”王莽时代,地方监察职权为牧副监所行使。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依旧制将州牧再改为刺史,并且,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待遇也不断提升。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
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宗室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并自请为益州牧。至此,刺史实际又成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比如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已是害割据一方的诸侯了。
到了魏、晋时期,刺史的职权又有所分化,有领兵与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五品,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北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隋朝统一,隋文帝撤销郡,州长官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名。到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又设司隶台,掌巡察,有刺史十四人,为司隶大夫属员,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职,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的部刺史相同,旋罢。唐代改郡为州,改太守为刺史。至玄宗时,复州为郡,复刺史为太守。唐肃宗时再复唐初旧制,又改称刺史。元代以后,刺史一职名废。
第二介绍一下知州:
知州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暂行统治一州的称“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两代为州级行政官吏的正式名称。宋朝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州这一官职的历史较短,始于宋朝。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表示不是正式职务,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代表民政,“军”代表军政。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
元朝沿用宋朝制度,州的长官正式称为知州,但是路、府、州均置达鲁花赤,专由蒙古人、色目人充,地位在知州上。到了明清两朝,知州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制。明清两代的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备注:宋太祖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其后,派二品以上的官员充任一州的长官;主要也是为了便于皇帝的直接控制。
神探狄仁杰里的洛州牧是什么职位?
洛州牧就是洛阳刺史。
牧和刺史一样。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
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
古代节度使和刺史分别是什么官职?
一、职位性质不同
1、刺史:刺史为文职,行驶监察之职。
2、节度使:节度使是纯粹的军职,只能掌管军队。
二、起源时间不同
1、刺史:起源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
2、节度使:起源于唐朝初期,朝初年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了军区,委派大将镇守,后来为了加强这位大都督或都督的权威,皇帝给其“使持节”的权力,这种持节的都督有时候就会被人叫做“节度使”。
三、作用不同
1、刺史:,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
2、节度使: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和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牧守与刺史的区别?
首先,管理对象、工作职责不一样。“刺史”负责监督考察地方官,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是行政长官,是管理当地的官员、百姓。
第二,级别不一样。刺史权力很大,可以决定地方官的生死,但官秩只有六百石,跟县令的工资差不多;州牧是两千石的大官,与中央“三公”平级。
第三,“牧”和“刺史”互斥,一个州,有州牧就不再有刺史。
十三州的长官,虽然在“牧”和“刺史”之间不断切换,但他们的下属,郡的行政长官太守,职责一直没有变。
三国乱世,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一州长官,往往管不住实力强劲的太守。杀害荆州刺史王睿的,是他的下属长沙太守孙坚;杀害幽州牧刘虞的,是他的下属右北平郡太守公孙瓒;袁绍统一北方四州,他当时仅仅是冀州治下的渤海太守。
三国刺史是什么官?
三国时期刺史是主要行使监察指责的官员。
汉武帝时,设刺史作为州的监察官,汉成帝时改称刺史为州牧。此时无论是刺史还是州牧,都只是属于中央派出的巡视官,还不算是地方行政长官。
长史和刺史的区别?
刺史比长史级别大。
一、刺史来源于汉代的13州部,西汉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开始的时候只是进行巡回的稽查,举报贪污,是讽刺之史的意思。到了后来变为常设职务,并且驻扎在当地,称为州牧,有了军政实权,职务在郡守之上。三国之后基本成为地方割据的领袖。
二、长史来源于西汉的中央机构长官,是高级官员的泛称,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长官的意思。
因此,就长史和刺史比较而言,刺史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