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事迹?
唐雎(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战国时期魏国、安陵国的谋士。《新唐书》记载:唐雎是唐尧后裔,唐雎后裔有唐蒙和“唐氏三祖”等。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为什么不辱秦王?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并吞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东汉刘向所著《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
唐雎为什么说专诸等人?
唐雎之所以说专诸等人,是因为他既是向秦王表明自己不畏死的决心,也是想让秦王认识到在此种情况下平民布衣亦可对君王造成生命威胁,震慑秦王。从而最终迫使秦王让步。
原文《唐雎不辱使命》里这样写到: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保住了安陵国多少年?
秦王政一扫六合,虎视天下,用短短十年时间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而《战国策·魏策四》中却有着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那就是《唐雎不辱使命》。面对强权喊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唐雎此时不像一个使者,而更像一位剑客。故事中的安陵也因为唐雎的勇敢而得以保存。这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浪漫的故事,也仅仅是一个故事罢了。
唐雎出现在资治通鉴中吗?
唐雎是战国策中出现的人物,没有出现在资治通鉴中。
突出事迹是唐雎不辱使命。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秦国灭掉韩国和魏国之后,秦王希望可以用五百里土地,换取安陵国全境的五十里土地。安陵国曾是魏国的附属国,自然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但安陵国国君又不愿意置换封地,于是请一位名曰唐雎出使秦国,希望他能说服秦王改变主意。
唐雎对秦王好言相劝,但秦王都是一副“你奈我何”的死样子。万般无奈之下,唐雎对秦王说:“你知道专诸、聂政和要离这些刺客发怒的时候是什么样吗?告诉你,我发怒的时候和他们一样!”然后站起来就打算拿剑刺秦王。
秦王一看对方打算玩命,立刻表示认怂,于是放弃了和安陵国国君置换封地的打算。
嬴政为什么不杀唐雎?
因为唐雎出色的外交才能,以及有勇有谋,胆事过人的素质,让嬴政真心佩服。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
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的本质。
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犀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唐雎怎么念?
唐雎这个词的读音为[táng jū],是个我国古代的人名。
唐雎读音为:táng jū。唐雎(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战国时期魏安陵谋士。根据唐书,他是唐尧的后代。他的的后代包括唐氏孟和“唐氏三祖”。
唐雎又是怎样面对秦王责难的?
1、秦王想要以五百里土地交换安陵,事关国家领土,唐雎寸步不让:
唐雎对曰:“……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秦王以天子之怒会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威胁,唐雎对以布衣之怒,并列举三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3、唐雎表示此三人为布衣之士,一怒天下惊,而自己也会效仿: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唐雎再说如果秦王强逼,那么他当下就可以身犯上。并以挺身拔剑的动作,表示自己的决心: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唐雎后来什么下场?
唐雎最后是得以善终的,是以高龄去世的。
唐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曾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据《史记》记载,齐、楚联合攻击魏国,九十岁的唐雎去见秦昭王,向秦王说明了魏国对于秦国的战略意义,于是秦王发兵解救了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