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最好的一首诗?
我觉得这是陶弘景最有“傲骨”的一首古诗,
短短20字,写出隐士的最高境界。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陶弘景36岁辞官归隐,在茅山找了个山洞,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的俗事。可世间的那些个俗人们,却就爱追着人家跑,还把各种世俗的头衔往人家头上戴。
你不是不愿出山吗?行,那你也是“山中宰相”。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陶弘景活了80岁,经历了3次改朝换代,分别是宋、齐、梁。
话说梁朝的梁武帝萧衍,打小就是陶弘景的粉丝。所以一当上皇帝,立刻就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请陶弘景:别在山里当宰相了,出来吧,我给你个官儿当。没曾想,陶弘景竟然不愿意,还找理由推脱。于是,两人就此打起了太极。
萧衍这边呢,一个劲儿地派人请;陶弘景那边呢,一个劲儿地往外推。说起来,萧衍毕竟是开国皇帝,气量宏大,被陶弘景这么推来推去,不但没生气,反而越来越纳闷:山里何所有?居然勾得这老头连官都不愿当?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问。
毕竟是皇帝,陶弘景当然要回复了。于是,他就写了文章开头那首诗,题目就叫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光这个题目,是不是就有种应付差事的感觉?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因为诗的第一句更应付,直接用的就是萧衍的原话,也不管是谁的版权!
接下来,第二句就开始回答:
岭上多白云。
你不是问我“山中何所有”吗?那我就回答“岭上多白云”。
就是这么稀松平常,就是这么若不经意。
这不是明摆着,没把皇帝的诏书当回事儿吗?然而这依旧不算什么,因为接下来更过分,开始赤裸裸的显摆了: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我与这山中的白云,相互取悦,两看不厌,别提多开心了。本来想拿给你看看吧,可又做不到。做不到还说!你说气人不气人?
毕竟皇帝下诏书来请,自己直接一句“不去”怼回去,那不是找死吗?于是,陶弘景就借着白云,向梁武帝萧衍表示:
你看那山岭间的白云,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我想“持赠君”都办不到。同样,我也就像那山岭间的白云,你又何必枉费心力呢?
当然,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不能说得这么直白。
实际上在诗中,关于出去当官这事,陶弘景提到没提。
可即便如此,从这短短20个字里面,流露出的那种隐士气质,不但梁武帝萧衍看明白了,更让无数后人对他傲视王侯的风骨,钦佩有加。
陶弘景为什么叫华阳?
“华阳隐居”比喻超脱尘世,置身物外。
此典出自《梁书·陶弘景传》。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南朝人,字通明。曾帮助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年)推翻齐朝,建立梁朝,参与朝廷机密大事,被人称作“山中宰相”。
在齐朝时,陶弘景也很受朝廷器重,身任诸位王子的侍读,举足轻重。然而,他却闭门读书,不与他人交往。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年),陶弘景上表辞官,得到皇上的准许。临行时,公卿大臣都出来送行,盛况空前。
辞官后,陶弘景来到句容县(在今江苏省)的句曲山隐居。他总是说:“这座山下是道家的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咸阳的茅盈和弟弟茅固、茅衷三人成仙得道,居住在这里,所以当地人将山改名为茅山。”于是,他在山中修建馆舍,居住下来,自称为“华阳隐居”。
陶弘景和庄子的相似之处?
答案如下:
两个人都是道家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庄子更接近于老子生活的年代。思想虽然与老子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还略微有点差异。但是庄子开创了道家思想流派的的逍遥派。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南齐的人物。是道家思想流派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既炼丹又研究理论与实践。
谢灵运给陶弘景写了什么?
一、信的表面写的是他当时生活的环境: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深层次的含义:
实际上谢中书想告诉陶弘景他现在过得很好,生活的环境有山有水,生活的也是无比的自在。
文中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陶弘景死后谥什么?
陶弘景死后谥号是“贞白先生”,这是他死后南梁皇帝追封的。所谓“贞白”就是守正清白,这大概是在称赞陶弘景坚守自身的清高。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
三峡陶弘景原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陶弘景被称为什么?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并遍历诸有名大山,访求仙药。
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则他时梁武帝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他谘询,所以时人对他有“山中宰相”的称号。
陶弘景是南朝梁国的吗?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的人。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经历可谓复杂。虽然梁武帝对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誉。但在南梁时期,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
迫于压力出走远游。最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县礼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陶弘景为什么字通名?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