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游牧民族为何一直要攻击入侵农耕民族?
优质回答:
文化的向往、渴慕,向着先进文明的中原农耕伊甸园进军,再进军……期冀沐浴大汉王朝高度文明的阳光雨露……这应该是落后野蛮的游牧民族屡屡侵略中原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很多朋友分析这个问题,都偏重于经济、政治上的考量,这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这里提醒大家,绝不可忽视文化方面的原因!
文化直至人心,文化是来自于人们心底不可遏制的一种向往和冲动力量……文化如灯光,落后野蛮民族如飞蛾,有种内在力量驱使它们无限向往光明,于是,奋不顾身追逐光明而去……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之一。
游牧民族无休止的入侵中原,侵略以中原为核心的农耕民族的家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抢劫、掠夺农耕民族的财物、子女、玉帛,以这种野蛮暴虐手段,来满足他们的物质贪婪需要,这绝对是首要目的。
但是,游牧民族都是落后野蛮部族,文化形态非常之低下,这是事实。落后低下的文化形态,必然向高等、优秀的文化形态追随、靠拢上去,也是驱使其不断侵略、袭扰中原大汉王朝的原因之一。
而以农耕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大汉王朝,由于大家居有定所,深耕细作,丰衣足食。这样一来,便有着相对充裕的时间、功夫,去创造文化,发展文化……同时,还由于中原大汉民族,自古就崇尚读书,所谓“耕读世家”是大家所仰慕的一种最佳的状态,这就为中原文化的丰富厚重,绚烂多姿,迷人而富有磁性,提供了基础。
所以,自古至今,中原大汉文化都是一座令四周部族为之仰望的不可企及的绝对高峰!
所谓“中华威仪”,“中华风采”,等等,我认为都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中华文化魅力无极限的一种体现。周边部族一提起中华文化,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万分向往……
华夏之“华”,就是华丽无比的意思,中华,就是指被四周夷狄包围的中央区位的“华”族,其在文明形态上傲视群雄……
所以,这个“华”字,本身就是一种优越文化的体现!
夷狄和周边的所有落后野蛮部族都是非常渴慕向往大汉中原文化的!其中,古代长久不衰的“和亲夷狄”现象,本身也是一种游牧野蛮落后部族追逐先进的农耕文化的表现。简单地将其看做是一种游牧民族统治者的男子对农耕民族皇室女子的追求,那就太片面了!其中蕴含的追求、向往高等文化、文明的信息和理念,那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我曾经在很多地方谈到过,落后文化,必然向先进文化靠拢,以及臣服……而先进文化和高级形态的文化必然吸附、降伏落后野蛮的文化形态……
所以,这种高级与低级的文化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就出现多种多样的方式……和平年代有着很广泛的彼此交汇、交流和融会贯通的渠道。尤其以和亲,茶马互市,通使,留学,商贸,等等形式进行着!和平年代的这种于无声处的文化融合,不太引人注目,而被人们所忽视。
当然,除此之外的文化融合方式,就是激烈的战争,甚至赤裸裸的武装掠夺了……渴慕、向往甚至企图占领中原的高等文化形态,这也是游牧民族发动对于中原农耕民族战争的目的之一!
想必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吧!
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看到过流星雨的天象吧,天上的陨石姑且将其比做游牧民族吧,地球则姑且比喻做中原农耕民族的伊甸园吧……陨石哪怕粉身碎骨,而追逐碰撞地球的目的,致死都不会变的……既然难免要碰撞,那么造成的疼痛就在所难免!谁叫地球的质量和体量那么大,而其吸附力则又是那么不可抗拒呢?
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只是借此说明问题,加深大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罢了!
不妥处,欢迎大家批评争鸣!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得介绍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地理气候比较充满季节性特色,草原、森林地带,物草丰茂、牛马成群,冬季酷寒、大雪封山,所以会经常迁徙,赶场放牧…
一是由于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导致古代游牧民族,生活自由但不安定,并且相较于农耕民族更具有独居式的生活模式,生活上追求比较单一以牛马为衡量个体财产自给自足式“部落”生活方式…
反观,农耕文明下的民族,则在相对安定的地理环境下生活,由于在一个特定区域内,人们世代劳作生息,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自然不断累积,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由于在人们“渴望好生活”的追求下,人们开始“集居”,形成“早期社会”。伴随着多元化“财富竞争”欲望,人们相互交流沟通,改进生产技术,丰富技能,开创多元“创造财富”路径,从而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发展…
二是古代游牧民族所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塑造了一种在广大草原、森林间与虫鱼野兽之间进行人类“原初”的“竞争”心态(即践行“丛林法则”)。这种在此地理、生活条件下完成的“自我强化”,在“刀耕火种”、“冷兵器”时代等人类早期文明社会中,由于社会科技与实践文明的限制,人类与“自然社会”(本初自然界)依存度较高,游牧民族的这种“原初竞争”优势以及“攻击机动性”得以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在历次“文明冲突”中以胜多败少而延续…
当人类步入工业化时代,这种人类的“成长烦恼”(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冲突)也就随着科技的飞速推进而“消减”(依靠科技力量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使得相对“独立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走向融合)……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地理,气候,物产和人口数量的角度谈起。
首先,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地带,草原地带气候多是大陆性温带气候,部分地区为寒带气候。这些地方冬季寒冷,多暴风雪,如果当年遇到严寒天气,很多牲畜会被冻死,开春后牛羊少,人口多,不能解决吃饭问题,会发生饥荒,不得已南下抢夺气候温暖湿润少自然灾害的农业民族的粮食和牲畜。
其次,游牧民族过着水草而居的生活,社会化程度不高,缺少各种社会化生产的物资,如:盐,铁,布匹,及生活用品等,这些物资游牧民族自己不能生产,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所以缺少必要的货币,只能通过边境进行物物贸易,但是如果碰到灾年,没有那么多羊皮,生活物资又是必须需要,不得已只能去抢夺农耕民族。
最后,人口数量。游牧民族过着水草而居的生活,医疗体系不发达,幼儿生存率低,但是牛羊需要大量牧民来放羊,驱赶,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南下抢夺农耕民族的百姓人口,到北方为他们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