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阖闾、夫差曾用人得当,吴国曾强大一时,为何最终却灭在勾践手里?
优质回答:
灭亡归结于人心
其他网友回答
越王勾践背后的男人,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主要是这个男人,范蠡。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春秋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为“商圣”。
他的传奇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从政,一个是经商。范蠡帮助战败的越王勾践东山再起,最终消灭吴国。他可以算得上是“越王背后的男人”。事后,范蠡却悄然离开,隐居陶邑。后三次经商成为千金富商,又三次散尽家财。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被后世公认为是商贾的“祖师爷”!这一次,我们先来谈谈他在政治方面的传奇。
传奇之一: 出生贫寒,为展抱负,投奔越王
范蠡出生贫寒,但天生聪慧。在他年轻时,就已经颇具学识,也有一颗想要建功立业的心。但由于当时的楚国政治混乱,贵胄当权,出生寒门的范蠡根本无法在楚国入仕。所以范蠡为了博得出路,选择了一条让人 震惊的道路。在吴国和越国在夫椒决战,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大败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只能带着残存的5000兵卒逃入会稽山。而范蠡,就选择在越王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时候,投奔越国。或许你们就觉得奇怪了,一个胸怀大志,想要施展抱负的人,怎么会选择一个刚刚战败的君王效忠。然而,范蠡敢于选择越王的原因很简单,他相信自己有能力逆转越王战败的局面。他向越王宣称,“越必兴,吴必败”。虽然这种话看起来相当狂妄,但他用行动取得了越王的信任,也为他之后的传奇人生揭开了序幕。
传奇之二:献计越王,蓄势待发,一雪前耻
范蠡向勾践称臣后,提出的第一条计策就是“卑词厚礼,乞吴存越”。这条计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可是极其罕见的,一个国家的君主即使是在战败后也不可能做另一个的君主的奴隶。放下尊严,保存越国。在和吴国议和后,范蠡便又献上第二计:一边在越国国内,“劝农桑,务积谷”“务完物、无息币”,大力发展农业,商业,默默休养生息,发展国力;一边在吴国,让勾践屈身服侍夫差,以迷惑夫差。后来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范蠡也“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陪着勾践夫妇为奴三年。
在范蠡回国后,和另一位被越王信任的大臣文种一起,在训练军队,发展军事实力的同时,又进一步迷惑夫差,献上他所喜欢的东西,还搜寻到西施进献给他,以消磨吴王的意志。 在夫椒之战过去了近20年后,越国反攻吴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这时吴王正在倾全国之力,北上中原争霸,无暇顾及国内。而越国经过近20年的准备,国力强大。范蠡建议越王不要心慈手软,直接反攻吴国。越王最终也采纳了范蠡的建议,攻占吴国。吴王不得不逃到姑苏台,向越王求和,请求他保留吴国的社稷,就像20年前自己对他一样。在越王有些动摇时,是范蠡动之以理劝阻了越王。最终,吴王夫差自杀,越王勾践成功复仇,成就霸业。可以说范蠡就是吴国灭亡的“罪魁祸首”!
传奇之三:助成霸业,功成身就,急流勇退
吴国灭亡之后,被尊为上将军的范蠡却极力请辞,想要归隐。越王极力挽留,甚至威胁范蠡,如果他要离开,就杀了他的妻儿,但“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范蠡深知越王勾践只能“共患难”,不可“同安乐”,还是坚决离开了。范蠡的智慧也表现在这里,多少能臣,忠臣,为君主尽心尽力效劳,最终也免不了因君王猜忌,含冤而死。就像曾和范蠡一同为越王勾践效力的文种,最后还不是被越王逼的自杀。因为范蠡没有像那些典型的“忠君爱国者”一样,至死都心向着君王。他不是君王心中的忠臣,所以在历代都名声不显。但他见机行事,功成身退的做法,却实实在在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怪不得连金庸先生都对范蠡钦佩不已!从这一点上,范蠡的观念似乎更接近现代人。纵使死后名声再大,却也不如我现在活得逍遥自在。
后来,弃政从商的范蠡,改名为鸱夷子皮,那就是他的另一个传奇了。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勾践有个大抵柱:范蠡。甚至可以说勾践灭吴原因大多因为他,在勾践卧薪尝胆时他在练兵使越国富强,也在迷惑吴王越国甘为奴仆才为了越王灭吴做了准备和基础。
揪其原因无非是越国的卧薪尝胆,吴国的夜郎自大才只是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