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朝诗的没落,边塞诗体和田园诗体为何输给了现实诗体?
优质回答: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诗歌作为唐朝文化的一部分,不同题材诗歌的地位变化,是与不同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变迁息息相关的。
唐诗是中华古代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全唐诗》留下了二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歌。其风格迥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1、初唐时期是唐诗的形成期。在此之前,诗坛盛行的是南朝时的绮丽柔媚的文风,多为无病呻吟之作。当此之时,伴随国家统一,经济发展,陈子昂提倡诗坛革新,以适应新的时代形势。他曾高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诗坛革新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初唐四杰进一步以他们的创作推动了诗歌从形式到内容的完善。
2、盛唐时期,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统治者大多能重用人才,虚心纳谏;经济繁荣,赋稅减轻,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大唐的军队更是东征西讨,东有朝鲜的臣服,西有安西都护府对西域的管辖,北有北庭都护府,一度统治着包括蒙古在内的广大地区,南有云南六诏的统一及皮罗阁的归顺。在这样的盛况下,文人士大夫都有着为国建功立业的想法和信心,从而促成盛唐边塞诗的流行及主体地位的确立。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人本就报国于边塞的沙场,他们用激昂的心,感悟塞外的雪,体会戍边将士的辛苦,或写下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雪景,或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浩然之歌。
3、中唐时期,安史之乱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政治局面开始动荡,从安史乱局到平定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统一局面形同虚设;经济上,人口锐减,人民赋税加重,生活艰难辛苦;军事上,当兵打仗不再是为国效劳,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牺牲品。面对这样的困局,文人士大夫遂生出隐世以求自保的心理,这就形成山水田园诗的主体地位。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堪为田园诗的代表。
同时,这一时期,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开始大行其道。三吏,三别成为此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4、晚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已成主体。由于这一时期朝政腐败黑暗,政局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以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为代表的诗人们,通过诗歌来揭露和抨击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困苦。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牧的《过华清宫》、《泊秦淮》等作品,成为晚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
总之,从边塞诗到田园诗,再到现实主义诗歌,它们地位的变化是由时代变迁所决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都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主流环境的!大的人文环境变了,小的气候挡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