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科举考试中最难的是八股文,明朝与清朝的学校如何教授八股文?
优质回答:
自从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以后,我国古代的学校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明朝与清朝的教育很发达。《明史·选举志》记载:“明制,科目(指分科选官制度)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也。”还记载这样一句话“选举必由学校。”因此明朝时的官吏都是由学校培养出来的,然后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拔。
明清的学校,朝廷办的有国子监,国子监又叫太学或国子学,地方则有府、州、县学。各级官办学校均设有学官,负责教育事宜。国子监学官有祭酒、司业、监承、博士、助教、学正等。国子监生主要是各部由地方选送上来的举人、生员或者前科会试下的第者。当然个人也可以花钱捐个监生名头。
地方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等学官。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
其他网友回答
明、清,都设有专门的教学机构,如古代私塾学堂,教学中还有“对课”练习,这也是为作八股文作准备。什么叫对课?就是让学生对对儿,因为八股的文字讲对偶,对对儿,在古代也叫“属对”,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其他词也要一一对应。比如:“云对雨,雪对风。临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蛩。三尺剑,六斤弓,岭北对江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这些都是古代启蒙教育课本的练习。练习时,要从字、词开始练起,直到练习对句子乃至对语段。有了这些练习,以后写诗、写八股文就有了基础。文人雅士,博士,进士等不是一日就修成的,都从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