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科举制度不好吗?为什么《儒林外史》是讽刺科举制度的呢?
优质回答:
《儒林外史》好不好,是不是在讽刺科举考试其实不在于小说本身,而在于解读的人。近现代以来,由于打击封建思想的需要,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制度进行了恶意放大!!
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如果想了解明代社会,风俗人情以及科举制度,《儒林外史》是不可避免的!它可以让你了解明代整个社会的风俗人情。反正我看原著看不出作者是在讽刺科举制度,反而最后一回很多读书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
社会上抹黑科举制度的人无限放大科举制禁锢了人的思维,行文僵化。其实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科举制度其实也分很多科目,诗文经学都是要考的!再说在古人那个三纲五常时代,不考儒学经典难道考数理化??
在封建社会,“读书——考试——做官”是三位一体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试目的是为了做官!只要考试成功身价地位直线上升,正因为有终极目标在,所以才有那么多读书人前赴后继的读书考试!而现在读书目的也是为考试,但考上了就未必能做官~~~
再就是谈一点个人对科举的看法,科举制度的实质不是考什么东西,而是科举制度有什么作用!科举制度就是让贫寒子弟能翻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所以,历朝历代,皇帝都很重视科举考试,要求多选拔寒门子弟。甚至某些皇帝还限制官僚子弟进入科举考试。这都有实例的!比如宋朝某位皇帝听说某一科录取了很多官僚子弟,就担心的问是否公正??再如张居正儿子考上了进士,他就在家辞谢,认为是抢了寒门子弟的晋身之路~~~
再来说说科举考试之后国家给予的好处,《儒林外史》也说了,考上秀才之后,可以免徭役,见县官可以不拜!考上了举人,就有人送钱送物,甚至送地卖身投靠,甚至老婆也有了。
那么中进士之后会怎样呢?,国家会派衙役拆了你的老房子,然后给你修一栋新房!并且天子门生,在《新白娘子传奇》里,许仕林中状元后,连相国都忌惮三分,政治地位直线上升!在现在,你恐怕读到博士也没有这样待遇吧~~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刚开始的时候是个很好的制度,出现于隋朝,发展壮大于唐朝。可以说当年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于出身不好的平民阶层来说是个天大的喜讯,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血统出身论才能的现状,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于国家政治的垄断。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当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就变质了,从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统治者束缚民众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
早期的科举考试内容包罗万象,到宋代让考生写策论更是对于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量,真的能选拔出有用的人才。到了明朝开始八股取士,科举考试不再考实际的内容,而是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文章空虚无用,选拔出了大批眼高手低的无能官员。
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五经,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考生不能发挥个人见解,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科举选拔已经不是考察个人能力,而是谁更听话,谁更会获取上位者的垂青,所以明清以后的读书人很多都没有了文人风骨,而成了统治者的忠实奴仆,整个社会面貌万马齐喑,死气沉沉。
一直到清朝末年,欧美列强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时候大家突然发现中国竟然没有可用的人才来振兴国家、对抗外辱,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成了千夫所指的罪魁祸首。到1898戊戌变法时八股取士被废除,1905年科举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炀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隋炀帝开始设立考试制度,就是为了让普通庶民也可以有参与政事的权利,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结束了世家大族把握朝政的局面。从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对维护统治起了很大作用。
科举制对我国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等选拔人才的制度也继承了当时科举考试制度,采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可以说科举制度是有很大有益的影响的。
但为什么《儒林外史》是讽刺科举制度呢?
吴敬梓以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度为背景,写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现状。科举制度从明代开始主要内容变为考八股,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这大大限制了文人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文人为了能入士,也只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其他甚么都不会。以至有的人连苏轼,李清照都不知道。
另外,文人参加科考一旦中举就能改变命运,所以他们只参加科考,以至于范进周进考了大半辈子。牛浦郎托名牛布衣,冒充名士;马二先生只关心自己的八股文选本。
八股取士制度还造成了人的异化,很多人成为伪君子,假名士。
其他网友回答
被多数人讽刺的不一定就是最糟粕的东西!被大众赞同的也不一定是最科学或最好的东西!科举制度是几代儒者们不懈的努力,才从那些世袭的士族(望族门阀)手里抗争来的机会,使一些有意愿参与国事的普通百姓,通过学习文化参加科举考试成为非世袭的名门氏族。让历朝历代的官宦阶层有了尊严,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有君的威武,臣有臣的尊严,使文人(儒生)出身的官员不在是皇家的奴才,也使皇家与百姓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很多人只看到了科举制度糟粕的一面,无视儒生们对皇家社会的监督,对社会弊端的大胆的抨击,使皇家社会对其管理行为能够矫枉过正,有多少儒生出身的官员为自己的政治理想都付出血的代价,来抗争皇家的错误制度。就是因为这些通过科举考试入士的平民官员,维护了社会稳定,心系民生民意,让整个社会各界都有了各自的尊严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慢长的历史过程,对于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各级国家机构,保障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无疑具有积极的一面,也让读书人有了明确的目标,提高了读书人的身份和地位,促进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都有重要作用,它符合中国古代时代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未能与时俱进,出现了种种弊端,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儒林外史》讽刺科举制度,表达了其对科举制度不满的态度。说明了科举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