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优质回答:
感谢邀请,我是紫气东来,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刘禅,后世之人褒奖的大有人在,也不乏贬低之人。据我个人对史书的记载,说说自己心中的看法。
刘禅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刘备历经千险万难创下三分天下,真的很不容易,刘备刚登上皇帝宝座还没二年,发动夷陵之战,动摇了国本。在白帝城把刘禅和蜀汉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做到了一个臣子该做的事,可刘禅做到了吗?没有,有了诸葛亮的辅佐,蜀汉大事小事全都决于诸葛亮,刘禅给人一种傀儡的感觉,有人会觉得是诸葛亮大权独揽的缘故,真的是这样吗?
诸葛亮是丞相,却从未要夺皇帝的权利,刘禅如果能像曹丕或曹叡是个英明的君主,诸葛亮恐怕高兴来不及,奈何这个不思进取的后主,只图享乐,而不知道奋发图强。
刘备一生的夙愿是北伐中原,王业不偏安,还与旧都长安或洛阳,在诸葛亮主张北伐的时候,刘禅的意见是不要北伐,刘禅说魏国未攻打我们,我们可以相安无事不是更好吗?或许刘禅已经忘记了其父刘备创业的艰辛,忘记了刘备一生的目标,但诸葛亮没忘,刘禅所做的是斗鸡、蹴鞠等等不务正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刘禅并非是有能力的君主。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后主,是后人对其的评价。刘禅是很难扶起来的,我经常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自己不爱学习,要靠着别人去逼着学习”,那么我觉得这样逼着去学习毫无意义;同样的道理,如果刘禅自己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哪怕是诸葛亮或其他人天天给他灌输要奋发图强,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刘禅更加逆反的心里,或许会憎恨那些整天逼自己的哪些人。
阿斗也有一些可取之处,比如在诸葛亮在世之时,事事顺从,不会顶撞诸葛亮。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丞相制度,慢慢的把权利收回,说明他还是有些想法的,也曾支持过姜维的北伐。但越到后期,宠信宦官,亲小人,远贤臣,早已忘记当初诸葛亮的《出师表》的所说的话,他真是健忘啊,前面忘记了老爹刘备的遗愿,后面又忘记了相父诸葛亮的警示良言。
当然有人要说刘禅主动投降,免了成都人民受战乱之苦,是个爱名如子的好皇帝,这一点我不可否认,就和前任益州之主刘璋一样,用投降换来了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刘禅能在诸葛亮死后,继续维持蜀汉政权近三十年才亡国,得益于诸葛亮临终的安排以及忠义之人前赴后继的辅佐,要说是刘禅的能力体现,实在不敢苟同。
刘禅,作为一个比较受争议的人物,有人敬之,有人贬之。不知刘禅在病亡之后遇到刘备,会有什么话对刘备说,会不会说出那句“此间乐、不思蜀”,刘备会不会揍他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紫气东来,感谢您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阿斗扶不扶得起,了解了他所做的事就会有判断。
这里选取三件事来介绍:
第一,诸葛亮之后再无蜀汉丞相
诸葛亮独揽大权十一年,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但对于刘禅来说肯定有点不舒服,这个皇帝当着没意思,连出去巡视一下国境都很困难。
其实也不能说诸葛亮太专权,毕竟汉初的时候确实有过“虚君实相”的传统,丞相负责治理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去丞相府邸来办,只要知会一下国君就可以了。所以诸葛亮的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制度却是挑起了君权与相权的纷争。
诸葛亮死后,刘禅直接就取消了蜀汉丞相这一职位,自此不再设立这一官职。看似很简单的行为,但确实是很巧妙的方式。
庸碌的君主只会逐渐削弱相权,甚至汉武帝这种英明的君主也只是设立内外朝制度来架空丞相,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君权而已。刘禅这一举措,自然而然地就把权力全都收回了,并且朝堂之上并无有效反对,成效十分显著。这不得不说,刘禅并不傻。
诸葛亮在位的时候,刘禅是言听计从;诸葛亮一死,立马收权。说明他拎得清,知道诸葛亮没有野心,所以放权,但他自身却对这种依靠人心的制度保持高度警惕。
第二,武侯祠的选址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很高,不仅庙堂上对他很尊重,连普通的百姓都很怀念他。这种影响会给刘禅的统治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前后两个时期做对比,刘禅治理得好会被认为是诸葛亮打下的基础好,如果犯了错误,就会被放大成其能力不如诸葛亮。这种影响对以刘禅为中心的政权是很不利的,必须要解决这个事情。
当时有一种现象,很多百姓都在大街小巷或者自己家中祭祀诸葛亮,导致了诸葛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件事情持续了二十多年,一直让刘禅很头痛,但这个问题同样很棘手,不能强制要求大家不要祭祀。
于是刘禅用了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办法。
刘禅大兴土木,在汉中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并且规定凡是要祭祀诸葛亮的必须要去这座祠堂,否则就是对丞相的不敬。这表面来看是对诸葛亮的莫大尊重,但如果看一下地理位置就能明白了。
汉中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这里到成都就是今天坐火车都要一天时间,这让成都的百姓怎么去?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在国都里祭祀诸葛亮的问题,也没有落人口舌。
第三,乐不思蜀的真意
因为“乐不思蜀”的故事,刘禅一直被认为是没心没肺的蠢笨之人,但是细细想一想,刘禅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晋吞蜀已成定局,战与不战其实影响不大了,从关羽丢失荆州的那一刻起,蜀国就退出了统一天下的大事。所以刘禅的投降避免了因为战乱而导致的生灵涂炭。其他皇子可以在太庙自杀,也可以领着私兵去战死,但是作为皇帝的刘禅不行。因为其他人还可以说是私人行为,但刘禅的一举一动就代表着蜀国的意愿,所以这种亡国的屈辱也必须他来承担。
当问及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看似毫无心机的回答才是真正得以保全蜀国投降人士的做法。南唐后主李煜因为写了一首《虞美人》就被宋朝皇帝认为是思念故国,直接杀死。刘禅要是公然表露自己想回蜀国,那么降晋的这一批蜀臣估计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
只能说面对这两次明显试探的问话,只有刘禅是清醒的。
蜀国覆灭已经成为了定局,还有必要把血脉也都断绝吗?
所以,刘禅不是不贤明,而是太聪明。但无奈的是,他手下的这帮大臣实在是太差劲了,内斗比谁都厉害,做事一个个蠢得不行,刘禅的亡国其实也很无奈。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里蜀国最弱!诸葛亮去世后,尚存的大将不多!"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刘禅是非常明白的,属于善终,也是不错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天时地利人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魏蜀吴,其实当刘备夷陵惨败,元气大伤,蜀汉集团内部派系不少,即便诸葛自己来回天无力.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有个说法叫“扶不起的阿斗”,就是指刘备的儿子刘禅治国无道,昏庸无能,就算有诸葛亮等贤能辅佐依然无法扶蜀汉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崩倒,那么刘禅真的是这样无能之辈吗?
1、刘禅真的懦弱无能,还是大智如愚。
历史上对刘禅的评价极为苛刻,宠信宦官,信奸臣,懦弱无能成为阿斗的代名词,难道真的是因为长坂坡之战,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之后,因刘备认为阿斗差点害死自己一员大将,所以被刘备一摔摔坏了脑子?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是被刘禅弄出来的,大意就是蜀汉灭亡之后,刘禅被司马昭羁押,刘禅过的很快乐,丝毫不想念逝去的蜀汉,指刘禅心甘情愿当俘虏,不想复国一事,其实刘禅这种“乐不思蜀”应该是一种“大智如愚”的行为。
蜀汉大厦将倾,刘禅无力回天,只好举国投降,作为人质被司马昭羁押,刘禅心里很明白,司马昭肯定不相信自己会恭顺他,司马昭怎样对刘禅,那么蜀汉的子母也就会被怎样对待,如果反抗,势必引起更多的杀戮,刘禅于心不忍,也是没有办法,自己无能力挽狂澜,那么只能尽力保住自己的子民少被杀戮,正是抱着这种心态,刘禅才会表现出“乐不思蜀”的状态来。
公元263年,刘禅投降,直到公元271年驾崩,享年64岁,这岁数在古代算长久了,在刘禅投降之后直到驾崩这段时间,司马家都没有拿起屠刀举向原蜀汉子民,这说明刘禅的计谋是成功的,至于史书上讲刘禅的各种负面,是因为刘备的光芒,以及诸葛亮的智慧,姜维的文武兼之,使后世人对刘禅要求过高的一种期望,在这个期望没有达到之后,才引起的各种负面加持。
2、和曹操、孙权后代相比,刘禅还算贤能。
曹操的儿子们就不用过多的说了,各个都是一等一的人才,但是曹操的儿子要么英年早逝,要么遭到打压,孙子辈的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要不然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怎么会被司马家族抢了,或许司马家族厉害,但也侧面说明曹操后代一代不如一代了。
至于孙权的孙子孙皓,据不完全统计,孙皓执政的十余年间,孙皓收集的人头成百上千:会稽太守车浚因慈善事业被杀、侍中韦曜因为不会喝酒被杀、司市中郎将陈声因为和“马子”吵架被杀,甚至连以前支持孙皓上位的“元老”濮阳兴、张布等人也因各种一言不合就被杀,就更别说后宫妃子,侍女,宦官之类的了,各种酷刑致死的数不胜数。
这样一比较,刘禅还算是比较贤能,至少做的很多事情并没有这么恶劣。
3、大厦将倾今安在,力挽狂澜问有谁?
其实蜀汉的灭亡,并不能全部归罪于刘禅,刘禅继位之后,蜀汉已经显露颓势,刘备白帝城托孤之际,已经葬送了蜀汉的元气,蜀汉已经濒临亡国状态,诸葛亮没有救回来,姜维也没能救回来,就算刘备再生也很难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老百姓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了,不想在经历战争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开始,到刘备白帝城托孤这段时间里,中华大地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战争,可能最初的时候老百姓还很支持战争,因为各种原因,老百姓想挣脱东汉末年时期的各种负担,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战争征伐,老百姓再也不想继续战争了。
不禁要问,这种大环境之下,谁能阻挡大势所趋,所以诸葛亮失败了,姜维也失败了,不是他们才能不够,更不是刘禅的昏庸无能,而是这种大势之下,任何抵抗无异于螳臂当车,毫无意义了。
历史上对刘禅的各种负面,要么是想衬托刘备的能力,要么是想衬托诸葛亮的智慧,也更多的是警醒后人,但这些对刘禅来说又何其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