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家族死于伤寒 张仲景 寒食散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医圣张仲景一剂寒食散毒死无数人的历史?

优质回答:

一般认为,寒食散是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发明的,当然,寒食散最初是用来治病的,没有那个医生说发明一种药物来害人。但是到后面,寒食散慢慢由“救人”变成了“杀人”,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毒药,这是为什么呢?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因为服药时必须寒食、寒饮、寒衣、寒卧,故名寒食散。三国时期魏国尚书、曹操女婿何晏寒食散当做补药服用后,寒食散就被上流阶层争相服用,流行后世几百年。

1927年,鲁迅在广州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谈到了寒食散。鲁迅把寒食散比作鸦片,他说寒食散是一种毒药,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殊不知他们心里是很痛苦的,所谓的“魏晋风度”,其实是吃寒食散的缘故。

著名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曾对寒食散做过详细的考证,最后得出结论,服食寒食散无异于饮鸩止渴,其“杀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据他估计,从魏正始到唐天宝年间,因服寒食散而死的人,不下数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有点夸张,毕竟寒食散也是名贵药材,只有上流阶层才能消费的起,普通老百姓想吃也买不起。

那么,到底是寒食散里面的什么东西使它成为如此烈性的毒药?

起初,人们认为是砷中毒。上世纪80年代,化学史家王奎克先生指出:寒食散中有含砷矿物礜石,而无机砷化合物含有剧毒,超量服用会引起轻重不等的砷中毒,服五石散与服含砷矿物礜石相比,情况十分相似。

但是,寒食散发病的症状很多,砷中毒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发病症状。除礜石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药物会引起中毒?

寒食散毒性之大,发病症状之惨烈,让人触目惊心。晋代名医皇甫谧就曾描述过寒食散发病的症状:“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烂溃;蜀郡赵公烈,中表六丧。悉寒食散之所为也。”可见寒食散毒性之大。

就连皇甫谧自身也是服散的受害者,他在中年时患风痹之疾,半身不遂,右脚萎缩。46岁时开始服用寒食散治疗,一年后药发。晚上睡不着,情绪高昂易怒,全身发热,就算在冬天,也热的难受,要全身赤裸,吞冰块才能稍稍缓解。最后皇甫谧不堪忍受折磨,准备拔刀自杀,幸亏被家人阻止了。从此,皇甫谧就成了研究寒食散的专家。

皇甫谧记录的服散发病的症状达51种之多,其中包括一些特殊的,如牙齿和骨骼的发病症状。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除礜石之外是否还有其它药物会引起中毒?

出了礜石,寒食散里面还有一种成分叫紫石英,以前人们认为紫石英是一种无毒的水晶,但现代医学发现,寒食散中用的紫石英其实是萤石,萤石的主要成分是氟化钙,过量服用寒食散后,会引起氟中毒。通过将寒食散发病的症状和氟中毒的症状做对比,发现古代的“散发”确实包含有氟中毒。

(服用寒食散发病症状与氟中毒症状)

既然寒食散毒性这么烈,那张仲景当初为什么要将它入药呢?

寒食散是一剂毒药,“杀人如麻”。然而,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既然寒食散毒性如此之大,中毒者如此之多,为什么古人还是如此热衷于服食呢?原因在于,寒食散虽然是毒药,可以杀人,但同时也是良药,可以医人。

寒食散最初是被用于治疗中风和伤寒的良药。除了用于治疗中风和伤寒,它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祛病强身和增强人体性功能。可见寒食散的流行是与其强身健体的功效密不可分的。在医家看来,寒食散可以作为滋补药来使用。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寒食散治“五劳七伤,虚羸著床,医不能治,服此无不愈,惟久病者服之”。在医疗手段贫乏的古代,寒食散可以医治好很多疑难杂症,因此成为一剂良药。

但问题是,初服者见其疗效,必然继续甚至加倍服用。然而一旦服食过量,“良药”就会成“毒药”,往往非死即残。寒食散里面使用了大量的矿物药材,这些药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很多都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微量元素的缺失有关,所以服用寒食散,确实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某些症状。但控制不好量,过多摄入微量元素,后果可能比微量元素缺失还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寒食散会从“良药”变成“毒药”。

所以,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剂量的问题,所谓“是药三分毒”,“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现代医学也是这样,很多药物都是严格控制剂量的,医生下药时都会严格规定每天吃多少。张仲景发明寒食散,最初也是为了治病用,而且也颇有疗效,但是后世的人把这味“虎狼之药”当成“养生药”,长期服用,最后毒发身亡,这个锅,张仲景不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人最初发明了火药,原本用来是制成烟花爆竹用来庆祝节日的,本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美好事物,被后世人制成火器、枪炮,变成了杀人神器,难道能说中国人发明火药害死无数人?并且是历史事实?

所以说初看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就是火药和火枪的区别,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直到今天,哪个城市没有“张仲景大药房”,但是有谁见过“华佗药房”“孙思邈药房”,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上的传世之作,可以说跟《黄帝内经》名气差不多。

正如这个问题一样,我想张仲景泉下有知,一定对自己发明了“寒食散(又名五石散)”这件事耿耿于怀,的确五石散在魏晋一朝掀起了轩然大波,令魏晋风流人士心向往之,最终死于寒食散之下的人,绝非少数。

寒食散就跟清末的鸦片一样,是一种毒品,能致幻令人上瘾,但是同时就像鸦片可以缓解疼痛一样,寒食散也有医学作用,而最初张仲景发明寒食散正是出于其医学意义。

心腹胁下支满,邪气冲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鸣,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时泄时闭,心腹烦闷,不欲闻人声,好独卧,常欲得热,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状,短气呕逆,腹中防响,五脏不调。

以上症状,寒食散皆可以治疗,但同时又埋下了祸根,因为寒食散药性是散热,所以服用寒食散后会呈现面色红润,双目有神的体外特征,而且还有壮阳的效果,深受风流人士所喜欢。

发展到了魏晋时代,由于本身的社会风气,培养了大批风流人士,这些风流人士追求人生巅峰,在现实中无法体验极乐之境,在发现寒食散可以致幻之后,纷纷大批量食用之,以至于最狂热的时候,服食寒食散竟然成为上流社会流行的习俗,不吃寒食散就枉自称为“风流人士”,造成了无数人因此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于病逝,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曹操的女婿何晏。

有鉴于此,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临终前发下宏愿,让门下弟子合力将“寒食散”这个医学糟粕从世上除去,最终,用了数十年,寒食散最终绝迹,有效制止了对后世的迫害。

当然,我们今天来看,寒食散正如很多自然界的草本植物一样,毒性和药性共存,用之在药,则是善物,用之在毒,则为恶物,端在人之为用。但很可惜,人性使得这种药毒并存的事物无法单纯的展现药性,最终孙思邈的解决方法,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除此以外,别无良策。

其他网友回答

抄别人方子治自己的病,然后怪开的方子不普世

其他网友回答

百分之九十多吃五石散的人并不是张仲景开药,而是乱吃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