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不只是科幻小说 三体是不是科幻作品

网友提问:

《三体》是科幻小说的天花板吗?

优质回答:

每一个“天花板”都应当结合时代来理解。

阿瑟克拉克创作的《2001太空漫游》里描写了不少太空生活的场景,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惊艳。那时的人们也不知道,有一天人类真的走向太空,会不是那个模样。

刘慈欣的《三体》创造了一个对于当前的人类而言很有吸引力的宇宙,但等人类真的走出银河系那天,人类会创作出新的科幻作品来描绘他们理解的宇宙及宇宙之外。

天花板只是现在的天花板,换一间房子,天花板也就不一样了。

但不论怎么变换,我们都会永远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本书,像一颗明星一样,闪耀在高处。

其他网友回答

就目前人类的认知来看,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宇宙的天花板你找不到,三体的天花板存在吗?

其实这个问题是个简单问题,只是回答他要复杂些才能说清楚。正像刘慈欣自己说的那样:“我们写科幻的,它随时受着科技发展最前沿的影响。”也就是说,科技发展了,科幻也随之发展。那就有个问题需要回答,科技有天花板吗?

从现实的情况看,只要人类存在,科技就会不断发展,那科幻呢,自然也会随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次是宇宙太空,外星人,下次很可能就是IT技术、互联网。科幻的领域不只是空间的,还有微观和心理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人的心理感觉问题,对我们来说那种星辰大海的科幻,那种精神上的那个倾向,它慢慢被削弱之后,科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是那么宏大了,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小了。同时,它还让科幻在文学上发生一个很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关注于个人内心的感觉,而不关注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感觉。

对于一个文学形式,一个作者来说,可能有创作天花板问题。但对于一个文学领域,上面应该是辽阔的天空,任你自由翱翔,就看你有没有那强大的翅膀。

不同国家,也存在不同的科幻领域和市场。在美国,科幻规模很大。科幻大会其实它现在不是美国科幻的全部,相当多的美国科幻,都在科幻大会的视野之外。其实美国最近这几年,对于我们这些科幻读者来说,最好的科幻小说绝对不是科幻大会上的那些。比如说我认为最好的一个,还拍成过电视剧的,叫《无垠太空》。

就刘慈欣本人而言,在《三体》之后也陷入了漫长焦虑。新作的诞生遥遥无期,他的苦恼不只是灵感难寻,还有对科幻文学发展方向的困惑——他觉得如今受人追捧的作品大多向内收束,关注人的现实境况,却丧失了科幻黄金年代磅礴辽阔的气韵,不再探索星辰大海,不再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但对于科幻文学来说,可能有波峰和波谷,但我们相信,它应该是个向上的正玄曲线,不断地波动向上,直至无穷。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不会是天花板,但是近期相似题材的作品很难超越或突破,即使刘慈欣自己也不行。因为这部作品在题材,想象力,故事,气场……上已经做到了一种极致,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想要超越或者达到差不多的高度真得沉下心来,像大刘一样先认真阅读,调研,充实自己,在厚实的基础上若能找到与众不同的突发灵感,或许会有大成。不过那也是另外一座高峰,不同的题材、写作风格会吸引不同的阅读人群,这个没有办法以绝对相同的标准分高低。

《三体》可以把已知宇宙写没,但并不意味着把科幻这个题材写死。想写科幻的人也不必以《三体》为标杆,试图在各个“硬指标”上去寻求超越。幻想文学都是启迪式的,各有各的着眼点和讲故事的方式。这点目前来看还是西方发达国家,本身科技/工业基础发达,影视制作实力雄厚,创作气氛活跃的地方做的比较到位。比如美剧,英剧中科幻题材各有各的特点,不一而足。没有一股脑地写太空歌剧或千篇一律地表现机器人、外星人等。像《黑镜》《危机边缘》《怪奇物语》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着眼点。《爱死机》这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短篇集更是题材各异,精彩纷呈。所以,再好的作品只能称之为一座里程碑,并不构成同类作品的天花板,特别是科幻这种本身注重灵动思维和多元思想碰撞的文学/影视类型。

《三体》可以把已知宇宙写死,但其他人还可以继续写平行宇宙或者高维度空间中的故事,可发挥的空间很大,关键看作者平时的积累如何,是不是勤于思考,是不是善于创作了,呵呵!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是平房,那就到头了。如果是楼房,那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他网友回答

显然不是。

三体确实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科幻小说,无论是构思还是情节都比较新颖且动人。但是天花板不至于,国外也存在不少出色的科幻作品,比如亚特兰蒂斯之类的,还有一些作品时间比较早了,加上翻译的问题可能读起来并不顺畅,但并不代表作品本身是不出色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