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司马光与王安石?
优质回答:
谢邀。
司马光和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的代表,一个变法派的领袖,二人都曾是当朝风云的人物。
宋神宗年轻有为,启用了激进的王安石,这也意味着保守派司马光的政治生涯有些黯淡,于是,他退居二线,著书立说,才有了《资治通鉴》一书。
神宗驾崩,王安石变法唯一存在下去的理由没有了。就连“父死三年不改其制”的传统,也挽救不了。
因此,在神宗任期内没能取得胜利的王安石变法,最终迎来了它的末日。
王安石的下野,也意味着司马光的登台。于是,司马光任相之后,尽废其法。
司马光和王安石原本私交甚好,因为政见不和,搞到面红耳赤,最终也没能释怀,远没有苏轼的洒脱。
总的来说,二人性格都太过执拗,王安石有“拗相公”之称,司马光也是一头倔驴。
要论人品,二人都可以称得上君子,其意见全在政见,无关生活。
要论功绩,尽管王安石变法失败,但功绩在于政治,尽管司马光反对变法,但其功绩在于资治通鉴。
至于二人谁优谁劣,谁正谁反!历史这东西,又怎么能这样评判呢!
如有兴趣,可在下方评论或关注本人共同探讨。 只要你愿意,赞成也行,反对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看客也行,当作师长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其他网友回答
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博弈与抗争!
当我们提起司马光和王安石时,你会想起什么呢?是司马光所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或者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或许是王安石改革。但是,这些并不足以展现出完整的司马光、王安石。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人其实是当时北宋的政治上的博弈双方,一个是改革派的代表,另一个则是保守派的代表。两人虽然在政见上是不同的,但是两人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北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忠于君王,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马光的一生对财物和享受看得很淡薄,生活非常勤俭节约,热衷做学问。但司马光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其在文学上的成就突出,司马光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文人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与王安石的新旧党争中,变成了意气用事及迷恋权位的人,不再注重于国家的转运复兴。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时地主豪强的兼并势力,对当时的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都有非常的促进作用!使北宋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王安石在做宰相的时候清廉朴素,在宰相任期内开展诗文改革运动,对扫除北宋时期风靡一时的浮华之风作出了贡献。
通过以上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分析和讲述,我们知道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为人处世方面在当时都堪称世之楷模,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为本文的全部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围观讨论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都读过因此比较了解,而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也让我们熟知。他们官场上政见不同,但个人间相互礼遇,友善相处,同为文人,并不相轻。同在朝廷做官,有分歧而不相倾!他们有类似的品格和志趣,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宋神宗在位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因为司马光坚决反对变法便不问政事回到洛阳用了19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我们后世才读到了如此恢宏巨制的编年体史书,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2.废除变法,依然老友。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十岁的哲宗不懂事,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执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汴京担任宰相。此时的司马光虽然又老又病,但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司马光执政,王安石则离京。可见两人政见天壤之别。
3.心有不同,为公而同。
以公心来说,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是为了国家,但在具体方略上,各有政见。王安石着眼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司马光则着眼于伦理纲常的整顿。(虽然王安石变法政策为民着想,不过在执行时确实给农民阶级造成很大伤害,其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实在太超前。)政见不同而能友善相处,古今都是少有的,但他们做到了,这样的事例能出现真是美谈。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司马光和作《和王介甫(即王安石)明妃曲》,盛传于京都。
4.为友争名,实在可敬。
王安石先司马光半年过世,身为重臣的司马光也已是年老多病,但他出于对王安石的人品、才学和事业心的敬重,当然也不乏友情因素,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死后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几个月后,司马光亦撒手人寰。凡此,可见二人友谊之笃厚。
看到现在浮躁的社会因一点小事都能闹出人命来,实在与以前人命关天有些大相径庭,更应该学习一下这个故事以及铭记他们对社会、对历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