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镇守潼关的大将 安史之乱时潼关守将是谁

网友提问:

唐朝老将哥舒翰,手握20万兵马镇守潼关,为什么还是被安禄山攻破?

优质回答: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们来看看唐朝老将哥舒翰。

哥舒翰,突骑施(西突厥别部)首领哥舒部落人,父亲为突厥人,母亲为胡人,唐朝名将,军事家。

由于唐朝的创建集团关陇集团是一胡化集团,开国文武不少有胡人血统,甚至皇帝本身就有很高比例的胡人血统(比如25%汉75%胡的李世民 )。加上李世民对胡汉“独爱之如一”的态度,所以胡人在唐朝得到重用的机会颇高。太宗朝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人。哥舒翰是玄宗朝杰出胡人将领之一,与他同样有名的有安禄山,高仙芝,封常清等人。

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大斗军副使,迁左卫郎将。他屡破吐蕃,战功赫赫。 天宝十一载(752年),进为开府仪同三司。次年,进封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时,哥舒翰被起用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赴潼关拒敌。次年,被逼出师,于灵宝之战中遭遇大败。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后被安庆绪杀害。

我们来看看老将哥舒翰为何会在潼关之战中失败?

首先看看实力对比。

由于唐玄宗后期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边阵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精兵猛将大多集中于边境地区,为节度使所控制。而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北方重镇的节度使,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他手下的士兵身经百战,有相当精锐的骑兵。他还积极招募胡人,如同罗,奚,契丹族人。他用自己的胡人身份对他们进行恩威利诱,建立了一支少数民族敢死队。

而安禄山又积极为叛乱做准备。他积极准备战马,军粮,武器,准备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物资相当丰富。

再看看哥舒翰,就寒酸多了。

当时中原地区久无战事,且没有居安思危的长远打算,竟然到了下面这种境地:

所至郡县无兵御捍……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可以说,唐朝是“人财两空”,既无士兵,又没物资。可以说“开局啥没有,装备全靠抢”。没有士兵就拉老百姓,仓促训练,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而且哥舒翰虽然有兵二十一万八千人,但是都是临时招募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且来源相当复杂,内部不打起来就不错了。很多人可以说是被强行拉过来的。指着这帮人打仗,醒醒吧!

第二看战略战术问题。

哥舒翰确实知道打不过安禄山,以他丰富的作战经验,知道带着这帮人去打安禄山,裤子都得输没了。所以他选择防守。打不过你,我不跟你打还不行吗!

但是唐玄宗和杨国忠一方面对哥舒翰实力估计过高,另一方面对他手握重兵相当不放心,屡屡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逼无奈,仓促出战,结果在河南灵宝被打的大败,潼关失守,他自己也当了俘虏。

所以,唐玄宗和杨国忠的糊涂指挥,是导致哥舒翰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哥舒翰的个人问题。

哥舒翰到潼关之后,风疾颇甚,军中事务都不亲自管了,全部交给手下。他手下大将王思礼,李承光又互相争斗,军队根本没有斗志。等一打仗,很快就失败了。而且哥舒翰是被手下反叛的将领绑起来送给安禄山的,真窝囊!

潼关失陷之后,安禄山军队长驱直入,直逼长安,形势危急。河北郡县也被史思明重新占据,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收兵退入井陉,全国战局迅速恶化。

在这之后,就是玄宗幸蜀,马嵬之变。唐王朝经过十余年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可唐朝自此之后也是山河飘落,摇摇欲坠,不复当年之盛了……

附哥舒翰和安禄山的一个小故事: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是唐朝的将领,所以有见面的机会。有一次安禄山问哥舒翰,说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俩一家子啊,为何关系不太密切呢哈哈?

哥舒翰说,狐狸还向着巢穴嚎叫呢,人不能忘本啊!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啊。

哥舒翰本来指的是俩人出身相似,应该搞好关系(当时不太好)。结果安禄山以为哥舒翰在讽刺他出身胡人却为唐玄宗驱使,一直与胡人作战,忘了本。就对哥舒翰破口大骂,你这个突厥佬敢这样和我说话!俩人关系更不好了……

学好语文多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哥舒翰的失败是三个原因造成的,第一就是李隆基年老昏聩,因为安禄山造反彻底地失去了对武将的信任,过多地干预军事行动,而且急于击败安禄山挽回颜面。第二是哥舒翰所带领的20兵马(不足20万)是临时组成的,不是国家正规军。第三就是太监边令诚以及杨国忠 嫉贤妒能才彻底地导致了哥舒翰的失败。

公元755年,52岁的安禄山起兵造反以后,很短时间就杀到潼关城下,在此之前,恼羞成怒的李隆基已经诛杀了高仙之和封常青。在无人可派 情况下,李隆基启用在长安病休已经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北斗七星高,歌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大诗人李白笔下的哥舒翰,哥舒翰,哥舒翰是典型的官二代,家财殷富。早年混吃等死天天是吃喝嫖赌,家道就此中落,只好吃粮当兵。打仗不要命,加上家里有些余脉。大唐第一名将王忠嗣所赏识,举荐为衙将,步入一个中级军官。经过十几年屡立战功,得以加封节度使。哥舒翰在长安的时候,发疾病得了个半身不遂。此时如果哥舒翰拒绝的话,李隆基也不会说啥,毕竟他有病在先,并非有意推脱,但哥舒翰答应领兵,李隆基立即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希望哥舒翰击败安禄山一泄心头之恨。

哥舒翰拜帅以后,有人提议把杨国忠给杀了,但哥舒翰未置可否。杨国忠得知以后十分不安。杨国忠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让自己的心腹杜乾运为副帅,监督哥舒翰掌兵,而哥舒翰觉得杜乾运掣肘。就把杜乾运给斩了。还没有与安禄山还开战呢,大唐内部就已经是杨相将不和,开始互相算计,能胜就奇怪了。实事求是地说哥舒翰确实是将师之才。他给李隆基上表,安禄山占领之地依靠的军事实力,肯定不会持久。只要败一场就会立即土崩瓦解,但这必须要依靠时间,以逸待劳是唐军的战略方针,时间是安禄山的罩门。拖的越久,对安禄山就越不利。唐军先固守坚城,再派兵攻取安禄山的后方,(颜杲卿和郭子仪已经开始了)安禄山就会立即离心涣散,土崩瓦解、到时可以再出击。可获全胜。哥舒翰的这个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按照这个意图行事,用不了二年安禄山就得败亡。

但李隆基却急于击败安禄山,就是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又加上大草包杨国忠认为哥舒翰在外拥兵在外不交战,就是要自己的命,更害怕哥舒翰获胜以后回朝当宰相。所以他上奏李隆基要哥舒翰立即出兵。连养寇自重的话都说出来了。晚年的李隆基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睿智,彻底地老年痴呆,一个劲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哥舒翰紧急上奏不可,不可,真不可。李隆基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避战,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样板的“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痛哭失声、领兵出关。公元756年六月八日,哥舒翰十几万官军与安禄山麾下名将崔乾祐交战,崔乾祐假装示弱,把哥舒翰大军引进埋伏圈,随后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腾空。烟薰火燎,唐军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掉进黄河淹死的几万人,哀嚎之声不绝。救命之声惊天动地。烧死,淹死,踩死的唐军不计其数,仅存十分之一二。唐军败的的非常惨烈,哥舒翰带领残兵败将渡河还营,只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不错、驻守潼津守住关口。崔乾祐大胜后,立即直扑唐军扑杀过来。哥舒翰麾下蕃将火拨归仁等人知道。如果回朝,肯定就是项上一刀,李隆基又是一个糊涂蛋,大势既去,不如投降安禄山,而哥舒翰就是最好的见面礼,暗中商议好以后。立即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去哪里?”哥舒翰忙惊问诸将为何如此。诸将说明缘由。哥舒翰长叹一声,不再言语。随即被绑在马上,捆送崔乾祐处、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立即把哥舒翰于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破口大骂:你天天瞧不起我,如今被擒、是我手下败将,怎么说?”,哥舒翰膝盖一软,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我愿辅佐陛下一统天下。应该说,哥舒翰投降不愿他,如果不是的李隆基死催,他也不至于败的这么惨,就算不投降,回到长安也是一死。安禄山见哥舒翰投降,大喜过望,立即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大胖子脸蛋子一沉,把站在下火拨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之辈,焉能活命,立即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颇会收买人心。

哥舒翰一投降。昔日手下诸将知道以后,都责骂他不忠不孝、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实际上换做他们又如何?后来安禄山见哥舒翰用处不大,就杀掉了了。为大唐朝出生入死半辈子,安定边疆,但晚节不保,投降安禄山,史载八个字:“丑哉舒翰,不能死王!”安史之乱,其实只要李隆基稍微用用心,固守为上,最多三年就可以平定叛乱,但晚年的李隆基实在是太混蛋了,而且宰相杨国忠也是饭桶,上下昏聩无能至此。败的一点都不冤。如果安禄山最后成功了,史书还不知道如何骂李隆基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哥舒翰的全军覆没,虽与朝廷的干预有关,但他本人在治军、指挥上存在严重失误,难辞其咎!

一手不错的牌

与他的前任高仙芝、封常清相比,哥舒翰的牌面要好得多。

当初,安禄山突然造反,大唐边兵还未赶回参战,高仙芝只能仓促招募市人和久不闻兵事的内地驻军参战,自然是被打得稀里哗啦。

哥舒翰接手时,各镇精锐已经抵前线,陇右、河东镇精锐都加入到了哥舒翰的潼关军中。

同时,尽管军中仍以内地新兵为主,但在潼关,他们得到了超过半年的休整、训练期。(韩信三个月带练出的新兵灭齐破楚)

同时,哥舒翰手下的王思礼、李承光、火拔归仁等,都是久经沙场的名将!

按理说唐军不乏精兵良将了!

可是,为何唐军依然在后来的战役中一触即溃、全军覆没呢?

治军不当、矛盾重重

此时的哥舒翰,已不是“哥舒夜带刀”时的那个哥舒翰了,他已经半身不遂了。

哥舒翰这个位置,既要应付政治斗争,又要应付繁琐复杂的军务管理。哥舒翰身体吃不消,把军务交给了行军司马田良丘管理。

田良丘这个行军司马,是唐玄宗指定的,他本人的威望还不如王思礼等人!老田也不好管理,就“分而治之”,把马军给了王思礼,步军给了李承光。

可是,王李二人关系紧张!军中号令不一!

哥舒翰在治军风格上,也出现了水土不服。他的治军风格:严而不恤。

当初,哥舒翰在边境作战时,正逢大唐节度使制的兴起,边境都是些老兵油子。

对于这些老兵油子,哥舒翰严格的作风,是一剂强心针,让队伍保持活力!

可是,此时的潼关军,除了边军,大部分是连战连败的新兵蛋子。他们就像是受了惊吓的小孩,遭到了呵斥,士气低落!

因此,此时的唐军,外强中干,问题重重!

不该的哭泣

出征时,哥舒翰“恸哭出关”。

在边境时,对于百战老兵,这么做可以激励士气,以哀兵之姿出战。

可是,对于大唐那些连枪声都没听习惯,正在为作战忐忑不安的新兵来说,这就是一纸“随时跑路通知书”了。

不可思议的战事进程

随后的战事进程,也显得令人不可思议。

1、开战后,叛军佯装败退,唐军追击,渐渐,唐军被吸引到了一段隘路中。叛军从两侧推擂木、巨石砸下,唐军死伤无数!

2、唐军无奈,推出毡车在前开路。叛军趁势防火!

3、唐军看不清敌情,只得胡乱放箭,直箭弩用尽,却没有伤到叛军毫毛!

4、叛军骑兵从南侧迂回到唐军前军后方,两翼夹击大唐前军,唐军前军崩溃!

5、前军崩溃,10万中军也跟着一起崩溃!

6、唐军全线崩溃,潼关丢失!

战事复盘:难辞其咎的哥舒翰

1、潼关——灵宝之战的战场,不是在什么山角旮旯,而是在长安到洛阳的大道上!这是当时大唐,乃至世界的中心!

这样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秘密!唐军前军却依然被引诱到不利地形!

这只能说明:唐军战前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2、前军受挫后,在看不清形势的情况下,居然胡乱射箭,一直射到日落!

“听枪声”是一个指挥官、老兵的基本功。即使看不清楚,但通过对方还击的程度,并不难判断出对方的情况!又怎么可以原地射箭一直射到日落呢?

这只能说明:唐军的指挥系统存在严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唐军前军的统帅是王思礼。而老王原本负责的是骑兵部队。而陷入山地放箭的,很可能是步骑混合!王思礼指挥不灵!

虽然牵强,但我只能这么理解,不然,是在解释不了唐军这段“死机”一样的表现。

3、叛军迂回唐前军后方,轻松夹击击破前军!

这个战场几乎没有地形秘密!叛军有一支强大骑兵也不是秘密!

叛军可以从容迂回过来夹击唐军,唐军毫无准备,这就说明唐军战前部署是漏洞百出的!其战场警戒也是一片混乱的!

4、混乱的中军。

叛军迂回部队在攻击唐前军后方时,也位于唐军中军前方!唐军中军毫无举动,坐观前军崩溃!

前军崩溃后,10万后军也跟着一起崩溃!

哥舒翰于十二月十八接手大军,到六月开战,足足半年多!

当年,韩信以3个月操练的军队,伐齐破楚!

经过半年多的整顿训练,唐军依然如此混乱,再推脱新兵没有经验,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即使是当初高仙芝、封常清那纯新兵,在败退中尤能守住潼关!而哥舒翰这十万中军后退,却顺手把潼关也丢了!

老兵+新兵,老兵本应是基石,带动新兵;

名将+名将,名将本应密切合作,彼此成就;

知兵的哥舒翰+独断的玄宗,本应互相为对方排解难处!

可是,从朝堂到中军帐,再到行伍军营,内斗,已如流行病,弥漫于整个大唐!所有人,只能和病人般行动!

大唐还能续命。但是,那个大气辉煌的大唐,无由再复!

其他网友回答

哥舒翰在中国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如果不是最终去守潼关,败给安禄山丢掉一世英名。那么,把哥舒翰列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系列中,也不为过。

在守潼关之前,哥舒翰也算得上是唐朝的常胜将军。在他守边关的时候,当时边境的百姓中流传着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民歌,充分说明了哥舒翰当时的威慑力和战斗力。

除此外,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哥舒翰战斗力的强劲。

当时唐玄宗好大喜功,想要开疆拓土。要开疆拓土,就得把吐蕃修建的一座石堡城拿下来。这座石堡城修建在一座地势险要的高山之上,是吐蕃举全国之力来修建的,也几乎囤积了吐蕃最精锐的军事力量。唐玄宗认为,要想攻破吐蕃,最好先拿下石堡城。拿下石堡城,吐蕃就完了。

不过,当时的名将,也是唐玄宗养子的王忠嗣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不能这么打,因为这个石堡城太难攻了。如果这么打下去,那么,唐军的损失会非常大。他给唐玄宗讲了好多次,但唐玄宗不听,把指挥的大将换成董延光、李光弼来打,让王忠嗣配合。但最终还是没把石堡城攻下了。董延光、王忠嗣都受到处罚。

唐玄宗把任务再交给哥舒翰。哥舒翰虽然在攻打石堡城的时候,损失了好几万人。但是,最终他如愿以偿地把石堡城打下来了。由此可见,其战斗力实在强悍。

(哥舒翰攻打石堡城,图取其意)

哥舒翰不但指挥作战的能力很强,他自身也是武功高强。

古代的将军个人的武功怎么样,是后世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有人认为,古代将军指挥能力强,但是他们自身的武功未必好。而哥舒翰在历史上是有明确记载,他确实是武功高强的。他手里拿着一杆长枪,由他的一个家奴左车扛着。上战场的时候,他能用长枪把人挑起来三五尺高再摔下去。那些将领很多当场就被他摔死了。

在唐玄宗让哥舒翰守潼关的时候,他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腿也出了毛病。不过,虽然说个人打起来不厉害了,但是指挥才干还在那里,可是,哥舒翰为什么会输呢?

而且,哥舒翰当时的兵力也不少。根据历史记载中他排兵布阵的总人数,以及杨国忠对唐玄宗说的话来看,哥舒翰至少有20万人。这20万人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安禄山当时虽然兵强马壮,但是他们远道而来,而且在潼关城外久攻不下,士气已经受到影响。安禄山军队的人数,根据唐玄宗探子的回报,说是不足4千人。当然了,这个人数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就算有问题,至少说明安禄山的人数不会很多。

(安禄山)

安禄山军队士气受到影响,人数又不是很多。哥舒翰用20万人与安禄山打,为什么就打不赢呢?

历史上认为,哥舒翰之所以打不赢,不能怪哥舒翰,责任应该由唐玄宗和杨国忠来负。当时哥舒翰已经向唐玄宗提出来了,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坚守潼关不出战。只要坚守潼关,安禄山攻不进来,他必然会焦躁。再说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等大将,已经打败了史思明等人的军队,向长安奔袭而来。只要哥舒翰咬牙挺住,一方面安禄山会很焦躁,另一方面安禄山的粮草也会存在很大问题。这样一来,安禄山肯定就不攻自退了。

然而,唐玄宗和杨国忠却一定要哥舒翰进攻,哥舒翰没办法,只好执行,因而最终造成了失败。

历史上的这个说法确实没错。不过,就算唐玄宗与杨国忠不听哥舒翰的,一定要他出战,哥舒翰其实也未必输啊!

前面我们讲到了,哥舒翰当时有20万人,在人数上未必输给安禄山。哥舒翰自身又能征善战,虽说自己打起来已经不那么厉害,但是指挥作战的能力还在那里。同时,哥舒翰当时还看出了安禄山作战的计策,也就是用很少的疲弱之兵来引诱唐军,把精锐埋伏起来。当疲弱之兵把唐军引进埋伏圈的时候,安禄山的精锐就会对唐军进行合围夹攻。

实际上,最终安禄山也是按照这个战术来打的。

(唐玄宗)

既然哥舒翰早就已经看破了安禄山的战略战术,他为什么却不进行针对性的布防呢?这实在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说奇怪,也不奇怪,哥舒翰失败,根本就是他的思维出了问题。由于他一直抱怨是杨国忠在谗陷他,是唐玄宗不听他的忠言。因此,他的心中充满怨气。由于充满怨气,他在打法上就没有进行精心的布置准备,有一点赌气的味道。意思就是,你要我打,我就打吧,输了别怪我!

因为一赌气,哥舒翰做了一个非常不恰当的行为,就是“恸哭出关”。想想啊,作为主帅的哥舒翰,带着军队征战的时候,是这样的表现,将士们心里会怎么想?大家肯定也都跟着埋怨唐玄宗和杨国忠,并且都认为这一仗是要输的。

还没打仗呢,军队的心就乱了,士气就散了,唐军怎么可能不败呢!

结果正是这样,唐军几乎一触即溃,最终20万人几乎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其他网友回答

潼关并非被安禄山叛军攻陷,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破敌,结果在河南灵宝一带大败给叛将崔乾祐。哥舒翰本想逃回扼守潼关,却被手下叛将火拔归仁所擒,被迫投降安禄山,潼关遂告失守。当夜,长安没有望见平安火,唐玄宗惊惧无比,于是带着亲信和禁军仓皇出逃,朝中百官都不知道,不久发生了马嵬坡兵变。

一、镇守潼关时的哥舒翰已非当年的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中的哥舒翰,是年轻时的哥舒翰,他曾是唐朝名将王忠嗣的爱将,后来又长期担任唐朝陇右、河西节度使,与安禄山并驾齐驱,是个让当时强大的吐蕃人极为畏惧的人物。

不过,到他镇守潼关时,此时的哥舒翰已经是半个废人,在安禄山发动叛乱前,哥舒翰已经中风,行动很不方便,是被唐玄宗强拉着出来对抗安禄山的。他已经没法骑马,只能坐在船上,浮在黄河上指挥作战。

当然,对于统帅来说,这也没太大关系,但很显然,此时的哥舒翰已经无法亲临一线。

二、20万兵马多半都是临时拼凑的市井之徒

安禄山起兵后,一个月时间就席卷黄河以北,渡过黄河,拿下洛阳只是摧枯拉朽,头年十一月起兵,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已经在洛阳称帝,建立他的大燕国。

临时担任潼关防务的哥舒翰,面临的是唐军在安禄山面前的屡次溃败,人心不稳。当时,曾镇守安西、北庭的名将封常淸率领着20万唐军,在洛阳附近惨败给安禄山,封常淸的军队已然是临时拼凑的,哥舒翰的部队就更不用说了。

安禄山虽然起兵时只有15万人左右,但那都是百战余生的骁勇之军,绝非哥舒翰手下的市井平民可比。更何况安禄山一路进军顺利,沿途裹挟百姓,等他称帝时,安禄山的叛军已经远远不止最初的15万了。

朋友们应该知道,经过职业训练的人,要打到十来个未经训练的平民,其实轻而易举,更何况哥舒翰的军队数量并不占绝对优势。

三、唐朝内部的问题,让哥舒翰没法按照自己的部署来作战

这其中,既有哥舒翰和宰相杨国忠的矛盾,也有唐玄宗自己的问题。最初的杨国忠本来大力扶植哥舒翰,以与安禄山对抗,但在此时,他对哥舒翰也很害怕,他怕哥舒翰反戈一击,拿他当唐军失败的替罪羊。于是,杨国忠极力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叛军决战。

而唐玄宗呢,前半辈子过得太顺,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此刻的他受不了那种失败,更忍不了暂时的失败,于是强令哥舒翰出关平叛。

哥舒翰的原来想法是,自己坚守潼关,等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在安禄山的老巢所在,黄河以北取得大胜,那么洛阳附近的叛军就会不战自溃。而且,这个时候的情势,的确也是这样的,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把史思明等人打得很惨,转眼可以见分晓。但是,唐玄宗忍不住了,他的想法是:郭、李的偏军都能取得大胜,你哥舒翰有那么多人,凭什么不行?他怀疑哥舒翰是养寇自重。

于是,哥舒翰被迫出关和叛军最强战力血拼。

四、哥舒翰面对的,是安禄山精锐中的精锐

跟随安禄山南下的,都是契丹、奚族的强悍战士,其中更有当时最猛的同罗骑兵。率领这些军队和安禄山干仗的,是叛军名将崔乾祐。崔乾祐采取的诱敌深入的办法,在灵宝附近几乎全歼哥舒翰的大军。

哥舒翰想逃回潼关拒守,结果被其手下将领火拔归仁所胁迫,只得向安禄山投降。

五、战争后的结局

潼关失守,影响深远,迅速平叛已成为不可能。郭子仪、李光弼的唐军听闻潼关失守、玄宗逃亡,被迫放弃对史思明等人的围困而撤退。而玄宗呢,逃向西蜀成都,途中发生了马嵬坡兵变,不但贵妃死了,他儿子肃宗也脱离他北去。后来,肃宗在灵武自立,相当于逼着在成都的玄宗退位了。而哥舒翰呢,一世英雄,晚节不保,更可叹的是,为了活命,他真的投降了安禄山。安禄山让他招降唐军,效果不明显,哥舒翰最终还是被杀。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