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结局 诗人结局都很悲嘛

网友提问:

古代诗人为什么大都结局凄凉?

优质回答:

书生气十足,恃才傲物,狂妄自大,目空四海,旁若无人。

连皇帝老子都要冷嘲热讽不看在眼里,谎荡不鞠,唯我独尊,无所事事,攵不能安邦,武不能平天下,要他何用,定斩不绕。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社会的文化人是这个社会的脊梁,文化人若缺钙,整个社会就会失去良知。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文人)立下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开太平”的终极使命,才使得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长期的学习,读书,使儒家思想成为他们精神的内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教育铸造了他们强大而独立的人格。

他们胸怀大志,心系苍生。范仲淹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无奈朝廷对外政策软弱,也只能一杯浊酒,映照着花白的头发和眼中的泪水;

他们坚守节操,蔑视权贵。李白敢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只落得赐金还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他们孤芳自赏,淡泊名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复返自然,过着躬耕自适的日子。

其他的如杜甫身居茅屋,心忧天下;文天祥舍生取义,以身殉国;陆游渴盼统一,死不瞑目……这样的诗人多如过江之鲫,举不胜举。

他们的人格底线,他们的道德操守,使他们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得志时不骄功自傲,失意时不谄媚攀附,一身傲骨铮铮的响,怎能见容于统治者?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都是这些不见容于世俗社会的文人的作品,他们的责任担当,价值取向,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代代相传。

当初的他们不惨,今天的我们就会很惨;今天的我们怕惨,我们的后代只会更惨。

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天,接力棒已传到你我的手上,你怎样,中国便怎样!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诗人并不能一概而论,诗人的风格和生活大多与时代背景相关。比如唐代,盛唐诗人大多慷慨悲歌,边塞诗人居多,其时国力强盛,人们生活水平较高。诗人自身多为入士文人,多有编制在身,初唐四杰均有编制,家境亦好。另外诸如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等等均有军方背景,也就成就了边塞诗人的美名。他们的结局尚好。意外死亡不能算数。

初唐四杰

到了中唐,国力开始衰退,封建帝王在挥霍完祖宗的馈赠之后,昏庸就开始显现。

人们的生活每况日下。此时,大多底层的诗人开始出现,他们为现实所逼迫,开始揭露黑暗的社会,以杜甫为例。他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社会现实的写照。

这个时候,唐代尚在回光返照之中,所以诗人们仍然心怀家国百姓,不失豪迈。然而社会逼得他们无法自处。杜甫即使出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惨状,仍然热血不已,值得敬佩。

杜甫草堂

至于晚唐,安史之乱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的诗人诸如小李杜,李商隐,杜牧们大多避世,眼光触及多为儿女私情,再无豪迈之意。仕途不易,生活不顺,他们的诗歌多怀古,多情感,辞藻华丽。可想而知,国家动乱,无论身在何处,结局都无法安好。

李商隐。

各朝各代均可以唐为镜……当然宋代文人专注于词,元代戏曲,这是文学发展的过程。但是文人的经历大多于唐代类似。

另外,自古文人相轻,又恃才自傲,只怕是宁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也是很文人境况悲惨的缘故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国家不幸诗人幸,

话到沧桑句便工,

须知国破人难话,

颠沛流离离巢蜂。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们不劳动,整天是:今日有酒今日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今朝只图一时乐,功名休问几时成。而且他这些诗人,满脑子装满了孔孟之道,看不起劳动的人的。他自以为是读书高于一切,书读的多了,就可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了。但是他们这些人却不知:每代朝庭选拨人才也是有数的那几个人,而读书人却是上千万。落榜人功不成名不就,而劳动他们又心不甘,所以才是穷光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