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真的有衣带诏事件吗?
优质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衣带诏”事件被认为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曹操的心狠手辣和骄横跋扈在这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奸雄嘴脸深入人心。但“演义”毕竟与历史是有差距的,罗贯中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手法,经常令人们把“正史”与“演义”混为一谈。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有的话,真实的“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文献中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记载矛盾重重
我们先来看一下“衣带诏”事件的大致过程:
据说曹操自从迎奉天子到许昌后,骄横跋扈,大权独揽,欺凌天子,屠戮忠良。汉献帝实在忍无可忍,便用鲜血写出诏书,让董贵人缝在衣带里,秘密交给国舅董承。董承便拿着这份密诏,联合天下有识之士一起谋诛曹操。最后密谋泄露,董承一干人等被诛灭,就连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杀害。
我们再来看各种史书文献对“衣带诏”事件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资治通鉴》记载:
初,车骑将军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以上五份文献是能查阅到的所有关于“衣带诏”的正史记载,里边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大家所熟知的“衣带诏”事件,看来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不同的文献对该事件的记载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方便探讨,我们把以上五份史料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资治通鉴》,这三分份文献对“衣带诏”的记载相对保守,并不认为“衣带诏”事件是受到过汉献帝的指使,所以《三国志武帝纪》里直接记载的是董承谋反,根本没有提到汉献帝的名字。在《三国志先主传》里用的是“辞受”而并非“接受”,“辞受”是对外宣称接受的意思。《资治通鉴》为了避免误解,特意把“辞受”改为了“称受”,这样意思就更加明确,就是说董承对外宣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来谋划诛杀曹操,并非是真受到了汉献帝的指使。
第二类为,《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董卓列传》,这两份文献明确指出了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联合天下义士来谋诛曹操。
那么汉献帝到底有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汉献帝没有参与,那么只能说明这次事件是董承与曹操两位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如果汉献帝参与了,这次事件的性质就升级成了曹操与整个东汉帝国的矛盾。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于历史文献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相信谁呢?其实我们在研究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就是要看哪个文献的记载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哪个文献更经得住逻辑推理。
阉宦之后的曹操到底有没有欺凌天子
我们先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什么?
在东汉这个讲究出身名望的时代,家族的声望和地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基本条件。当时天下分崩,诸侯割据,各地刺史、郡守都依靠家族势力而割据称雄,地方将领也都依仗自己手中的军队来独霸一方。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与士人集团是水火不容的,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虽然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在朝中都做过高官,但是论政治声望和地位依然无法与传统的世家大族相比。曹操也非地方将领,手中并没有可以支撑自己称雄争霸的军队。最初,他的部下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和临时招募的闲散游民,战斗力与正规军根本无法相比。可以说,曹操既无世家大族的背景,也没有武人军阀的实力,这是曹操早期事业处处碰壁的重要原因。曹操也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在政治方面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军事方面抓紧招兵买马,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早在公元192年,毛玠就针对曹操的症结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三大应对之策。其中这里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是“迎奉”而是“尊奉”的意思,因为当时的天子被李傕和郭汜掌控在长安。
其实,很多汉末有识之士都发现了,此时的东汉王朝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极为相似,周天子虽然势力弱小,但依旧是天下共主,汉帝国虽然分崩离析,但依旧受到天下士人的拥戴。尊奉大汉天子既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也可以为自己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由于曹操有这个基本的判断认识,当汉献帝到达洛阳后,曹操便能够迅速的组织力量去迎奉天子。
现在我们弄清楚了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和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那么曹操此时有必要去欺凌天子吗?
董卓之亡,音犹在耳,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激化与汉帝的矛盾,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反而会步董卓后尘。不但招揽不到优秀人才,反而还会造成人才流失。当年在反董联盟里有多少人是从董卓眼皮底下逃出来的,有多少是刚被董卓任命为地方大员就起兵反董的,曹操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因此,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此时不但不会欺凌天子,反而还会好好的侍奉天子,给天下士人留下一个“大汉忠臣”的形象。
汉献帝刘协自从做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个傀儡,自幼就在董卓、李傕和郭汜的淫威之下成长,与之相比如今的曹操对他是最好的。曹操不去主动欺凌他,他哪有理由去密谋诛杀曹操呢?更何况杀了曹操自己也摆脱不了做傀儡的命运,没准下一个权臣还不如曹操。
刘备作为“衣带诏”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从许昌逃出来后,并没有对外宣扬曹操欺凌天子的罪行,更没提及“衣带诏”的事。如果真有其事,这对于曹操的负面影响,几乎可以跟董卓废立皇帝带来的恶劣影响相当。当年董卓废立皇帝,独掌大权后,东郡太守桥瑁就伪造三公文书,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结果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号召,董卓瞬间变成了国贼。而“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天下群雄有什么反应,就连袁绍让陈琳写的《讨贼檄文》中,也没有提及“衣带诏”这件事。
曹操身边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忠汉派,其中首席谋士荀彧就是一个坚定的大汉拥护者,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图谋不轨,势必会造成内部集团的分裂。当下的曹操强敌环伺,政权不稳。此时此刻绝不会欺凌天子,加剧自己的内部矛盾。
综上所述,曹操并没有理由去欺凌天子,天子也没必要密谋诛杀曹操。汉献帝刘协更没有参与“衣带诏”一事,那么“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衣带诏”事件只不过使董承的一场权利游戏
我们来看董承的个人履历,董承是董太后(汉灵帝母亲)的侄子,自己的女儿被汉献帝封为董贵人,初从西凉军阀,在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任职。在护送汉献帝东归的途中,多次参与到军阀的权力斗争当中。先是联合杨奉与李傕、郭汜、张济等西凉军阀争夺汉献帝,后又联合袁术阻止曹操迎奉天子。没过多久与韩暹矛盾加剧,又引曹操过来对付韩暹,可见董承一直醉心于权利斗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后,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由卫将军升为车骑将军,我们看到这里就会发现所谓“衣带诏”的问题关键。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后,便一直以司空的身份行车骑将军事,等到董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以后就与曹操发生了冲突,董承希望曹操把车骑将军的权利让给自己,曹操自然不会出让,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爆发。
东汉王朝一直就有外戚干政的习惯,当年董卓为了名正言顺的掌权,还强任了董太后这个亲戚。而董承作为董太后的侄子、汉献帝的国舅,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戚,却从来就没有掌握过朝中大权,其内心对权利的欲望可想而知。可惜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在以往的权利斗争中只能拉一派打一派,每次斗完后自己依然大权旁落。当初曹操可是他请过来对付韩暹的,可如今又被曹操骑在头上,自然是心生怨恨,愤愤不平。便对外谎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暗地里联合曹操的反对派谋划诛杀曹操,这就是所谓“衣带诏”事件的来龙去脉。
现在看来“衣带诏”事件不过是董承自导自演的一场权利游戏,其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从曹操手中夺得朝廷大权,可惜由于自己智虑不足,谋事不周,致使事败被杀。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总想仗着自己外戚的身份来四两拨千斤,把各方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不幸的是他这次碰到了真正的玩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不可叹,可笑不自量!
以上就是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解读,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悬而未决,就是“董贵人之死”。
关于“董贵人之死”,并不见于以上五份文献的记载,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呢?
曹操真敢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吗
笔者翻阅了众多史料后,发现的确有一处史料记载了此事件。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以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这份史料的记载明显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不相符,如果曹操真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这就不再是曹操与董承之间的权利斗争,而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此行为与谋反无异,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比董卓擅自废立皇帝还要严重。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后就激起了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怎么曹操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就没人吭声了?曹操的死对头刘备可是刚从许昌跑出来,他怎么也没拿这件事来宣告天下呢?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可是个铁杆的忠汉派,此时不但不吭声,还帮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这能够讲得通吗?
因此,笔者认为这条史料有故意抹黑曹操之嫌,不足为信。但是分析归分析,最终结论还得要讲求证据。
其实证据也不难找,就在《三国志武帝纪》里:
(建安十九年)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伏皇后之前给父亲伏完写信说,汉献帝因为董承被曹操诛杀一事而怨恨曹操,信中的语言十分恶毒,后来这封信被揭发出来,伏皇后和他的兄弟家人都被处死了。可能有人会说,这里写得不正是曹操杀害伏皇后的恶行吗?怎么会成为对曹操有利的证据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件事的问题就出在“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这句话中,如果曹操当时真杀了怀有龙种得董贵人,汉献帝怎么会说因为董承被杀而怨恨曹操呢,应该说因为董贵人被杀而怨恨曹操,伏皇后也应该在信里写到“帝云以董贵人被诛怨恨曹公”。毕竟在汉献帝眼里,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可比董承要重要多了。
这也就证明了,当时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并没有被曹操杀害。这段话之所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因为它本来是记录曹操诛杀伏皇后恶性的,可以排除故意为曹操洗白的嫌疑,我们在研究史料文献时,应该着重采用类似于这样的记载作为依据。其实经常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会发现,范晔的《后汉书》是极力贬低曹操的,把很多关于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的罪行安插到了前期,自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之处。而陈寿的《三国志》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客观,不偏不倚。因此,我们研究三国历史还是要以《三国志》为基础。
关于“董贵人之死”的以上证据只能证明初期的曹操没有杀害董贵人之事,但是当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就不好说了,毕竟曹操连伏皇后都敢杀,更何况董贵人呢?
时势造奸雄
很多学者都说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而本人认为,曹操其实并不复杂,而是三国这个复杂的时代,把他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曹操从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到迎奉天子恢复宗庙社稷,并没有做过任何不忠于大汉之事。纵观各路诸侯,只有曹操在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方面贡献最大。然而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王朝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为丞相,然后便是封魏公,进魏王,甚至还梦想着改朝换代。
从此以后,当年那个怀着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汉臣,变成了残害忠良,篡国谋逆的汉贼。曹操的大多数篡汉之举也都是在这之后做的。在曹操露出篡汉谋逆的獠牙之后,我相信此后类似于“衣带诏”事件的密谋行动应该会纷纷上演,可惜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曹操的野心,东汉王朝距离灭亡就只剩下一个庄严的仪式了。
看来时势不仅能造英雄,还能造奸雄!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时代,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恐怕莫过于衣带诏事件。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传播,更是人尽皆知。衣带诏也让曹操陷入被动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汉贼。
建安三年,占据徐州的吕布被曹操和刘备击败处死,随后曹操带刘备回许都,建安四年,车骑将军董承奉衣带诏和刘备、种辑、吴子兰、王子服、吴硕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但是还没有行动就泄露消息,除刘备之外的其他人都被曹操处死。建安五年,占据北方四周的大将军袁绍称奉衣带诏讨伐曹操。
但是,衣带诏的始作俑者到底是谁史书上记载模糊不清,三国志先主传、后汉书献帝纪的记载出自董承,但是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没有衣带诏只是,只是董承和刘备谋划反叛曹操,事泄之后董承等人被处死,刘备占据徐州又被曹操击败逃奔袁绍。
《魏志·武帝纪》:(刘)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按此记载,谋主是刘备,但并没有说明刘备为什么要“谋反”和谋谁的反。《魏志·武帝纪》:(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泄,皆伏诛。谋主换成了董承。《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努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根据这个几个记载,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结果,没有衣带诏事件董承等人不满意曹操舆图诛杀,事泄被杀,但是后来刘备投奔袁绍之后和袁绍诈成衣带诏讨伐曹操。
第二,董承诈称受汉献帝密诏,衣带诏欲图诛杀曹操,事泄被杀,袁绍刘备等人借口衣带诏给自己壮胆讨伐曹操。
第三,汉献帝确实给董承衣带诏,让他伺机诛杀曹操,但是事泄。
所以可以看到,衣带诏事件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区别就是汉献帝有没有参加,歪史认为当时的情况,汉献帝绝非平庸之辈,不会轻易安分,当时的曹操又没有占据优势地位,他是有可能给董承等人衣带诏或者类似的诏令来讨伐曹操。
其他网友回答
有刘协,曾经给刘备一道旨意,无法送出,就用衣诏带
其他网友回答
正史中衣带诏,是徽宗赵佶留给他儿子赵构的,但后汉书却有联名暗杀曹操一事,只不过不是用衣带的形式。
事实上,这原本就是车骑将军董承,和司空曹操两股势力的竞争,并没演义那么神秘。
而刘备夹在两股势力中间是左右为难,站队曹操,有损皇室宗亲的人设,以后还咋顶着宗亲名号混饭,站队董承,那是必败无疑,人设是保住了,人没了,命丢了啥都是浮云。
有人问刘备不联名行不?这还真不行,国家高层一号机密文件被你知道了,你要么参与,要么当场去世,刘备要这么死那才冤呢,人设没保住,人还没了。
所以正史中刘备出逃,也不能怪他无义(正史是先青梅煮酒,后联名杀曹),没有董承这股势力瞎搅和,刘备从此,还真没准就是曹操的一名得力战将了,刘备的创业,纯粹是逼出来的。
啥刘备非为人之臣者,那都是罗贯中说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志》记载: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败被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