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中的日本军官 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军官

网友提问:

看抗日剧时发现日本陆军中很少有副职军官,这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看抗日剧,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在日本陆军各建制单位中,从来都只有正职军事主官,上至师团长、旅团长,下至中队长、小队长,几乎没有看到过副职。这无疑让人十分困惑,同时也不禁让人联想:战时一旦正职阵亡,没有副职顶替,是否会影响对军队的指挥?只有正职一人的情况下,在决策时会不会太过独断专行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日本陆军中的副职的确很少,但并非没有。副职并不是一个常设的职务,而是为了在和平时期安置多余军官。战端一开,部队马上就会扩编,这些副职军官立刻转为正职。大家比较熟悉的,曾一手挑起某事变的一木清直就曾担任过副职。

再来看正职阵亡的问题:日本陆军中是有比较健全的补进机制的,一旦军事主官阵亡,陆军制度中已经写明了谁是接管者。同时,军事主官在战前也会指定替补指挥员加以确认,一旦军事主官阵亡,随时替补。

最后是关于决策的问题:这就要从日本陆军的军事制度说起了。日本近现代陆军的军事制度其实完全源自德国。在德军中,参谋长的作用实际上强于司令官。在德国人眼里,参谋长才是军队的核心,司令官只是做最终决策的,参谋长做各种方案。比如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组合,鲁登道夫拟定总体方案,兴登堡最后签字确认,执行也是由鲁登道夫统一监督。

日本陆军学德国的参谋制度是比较彻底的,实行的就是双轨制。也就是说指挥权由各级军事主官行使,行政监督以及辅佐权则由参谋人员行使。这样一来,日军中形成了‘参谋本部——总军——军——师团——旅团’和‘参谋本部——参谋长——参谋主任——参谋’双轨并行的军事指挥制度。参谋虽然身为军事主官的下属,但也行使着监军的权力。有参谋系人员在,日本陆军根本就不需要副职长官。

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何日军会形成‘下克上’的传统,为何辻政信一介中佐之身可以越过身边的一堆中将、少将指挥,可以擅自发布命令,可以在诺门坎战役、瓜岛战役中瞎指挥而不受责罚。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中,日本军队陆军确实存在很少有副职军官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军队实行双规制度,即军事主管指挥部队作战,同时由参谋人员辅助军事主管作战,必要时实施行政监督职权。

此外,日本军队绝对不养闲杂人员,在其作战单位编成中,不存在什么文工团、歌舞团、军乐队等不提枪的人,所有军人包括指挥官都是战斗人员,后勤人员都配枪械,随时装备上战场打仗,所以日本陆军步兵的战斗力有目共睹。

二战时期,即便日本陆军装备远逊于美军,但凭借士兵精精的枪法和高超的单兵作战能力,依然给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精锐海军陆战队以极大的杀伤,迫使美军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为减少本国士兵的战损率,动用了刚研发成功的原子弹。

其实,日本陆军中存在副职军官,属于联队以下常识副职,旅团级(含)以上并不设置副职,一旦旅团长级别以上的军官战殁,就有参谋长实际掌控指挥权。

在战时,日军制定了严格的战地晋升制度,譬如联队长在战场上战死,就马上由副联队长顶替,行使联队长的职责,指挥联队作战。

日本陆军有健全的晋级制度,保证战时战殁军官的及时替补,因此不会发生由于最高指挥官战殁,而导致群龙无首、混乱不堪的局面发生,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由于日本陆军不养闲杂人员,旅团以上不常识副职军官,联队以下才设置副职军官,且不一定到位,即使有副职军官,也是仅此一人而已,不存在像某些军队副职军官就有好几个人的现象,人员编制确实都比较精干,这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步兵战斗力保持较高水平之所在。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其他网友回答

管理正规的组织机构是不需要副职的。有很多副职的都是管理混乱的。

副职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替补,比如美国副总统。另一个是分管助手。中国的就是后者。很多单位部门有几个副职很正常,多的有十几个。

当年国务院都有十几个副总理。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有副职,军队都有副职,而且副职还不止一个。为什么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里的军队编制好像都是正职没有副职,这是文艺作品的需要,并不是客观事实就是如此。

大家知道,文艺作品中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无需太多,一是没有角色需要,二是人多浪费资金。凡是文艺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把握住一条主线就够了,节外生枝的情节越少越好,无关人物的出现越少越好。

不仅仅是抗日剧里日本军队只有正职,像《平原游击队》的松井队长,《地雷战》里的松尾队长,表现解放战争的文艺作品《红日》的张灵甫师长,《南征北战》的张军长等等,都没有副职陪衬,最多给一个参谋长。

其他网友回答

日本旧军制中幕僚作用很大,旧日军参谋长和参谋有很大权利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