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一人善终?
优质回答:
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政治制度大变革时期,诸候国战乱,国家存亡之机冒出了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四大战将便是其中的顶尘人物,虽都是独当一面的战神级别的军事家,却只有一人善终,是为王翦!
1、王翦
王翦可以说是三大战将白起、李玫、廉颇中最具神话的人物,无数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又智计百出,离间他国君臣之间关系,从而轻易与其子王贲一起辅助秦始皇灭了除赵外的五国。
王翦攻赵,李牧抗之,成拉据局面,王翦于是使离间计,赵王迁于是杀李牧,亲手摧毁了能抗衡王翦的这面旗帜,三月后赵灭,公子嘉自立为王。
燕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事败后,燕被灭。王翦再灭魏。
王翦是有勇有谋的秦将,要兵六十万才肯与楚交战,一面为部下谋福利,一面释秦王的疑心,以逸代劳灭楚。
于此君臣一心,王翦及其子后灭百越,燕、赵、齐,秦国一统六国。
秦始皇自立为皇,开创了中国史上第一帝的局面,战国风云叠起的时代,秦始皇笑到了最后,背后是王翦军旗下猛如虎的身影!
《史记·王翦白起列传》:“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2、白起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形势后,一击毙命,以歼灭敌对势力为目的,其作战完全就是教科书似的围歼战。
说起白起,就避不开“长平之战”,佯败诱敌深入,再以分割包围方式进行割韭菜,于是创造上先秦战史上最狠的歼灭战,坑杀弃用廉颇的赵军45万人!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从此秦国统一的之路就象孩子成长,时间长短而已!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典型的坑神、杀神!
后被秦昭襄王攻赵不利时赐死!
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司马迁:“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李牧和廉颇
1、李牧
打得匈奴没了脾气,曾以诱敌深入之计,小股部队佯败,引匈奴追击,再以阵两翼包抄围攻,大破匈奴十万众。一战使敌丧,十年不敢犯边!
王翦攻赵,李牧一人抗之,多次使赵国化险为夷,相持二年,后被王翦用离间计含冤死在赵王迁手上。
2、廉颇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也,一顿可吃三大碗!
秦、赵中阳和谈后,廉颇借机伐齐,拿下阳晋,再多次用兵阻止齐复兴,因此东方霸主之位再没一人可挑衅!
秦昭襄王伐赵,被廉颇兵败,两国暂时休战进入和平期。
长平之战前夕,廉颇固守不出,以逸代劳不与秦军主力硬碰硬,最后秦国使出离间计,让赵王弃用廉颇,最终坑杀了赵括的45万大军。
廉颇知错能改,负荊请罪佳话天下传。
后来赵王生忌,又再次剥夺廉颇军队,让廉颇客死他乡,一代良将难以暝目。
结语
在四大将中,除了王翦有勇有谋,让秦始皇放下了戒心,最终全身而退,得了个善终,其他三人都是被自己的君王所疑忌,被杀或者郁郁不得志终其一生。
虽然战场除了勇猛还有手段,也是各国形势不不同造成的君臣失心,即使臣有复国杀敌之心,奈何君主却是猜忌小人,最终让三大将一腔热血化成悲凉,成为历史上让世人动情的一叹:可惜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四大战将: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我们先大致看下这四位的结局。
一、白起。长平之战的两年后,公元前258年,秦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战局不利之际,秦王希望病愈的白起顶替王陵,但后者拒不接受,并且宣称此战必败。此后在战局吃紧之际,他更是多次抗拒秦王的命令。公元前257年,白起被降职为士卒,并被赶出咸阳。在离城十里之外的杜邮,在接到秦王使者送来的宝剑后,白起自刎而死。
二、王翦。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帅28万秦军伐楚失败后,嬴政听从王翦的意见,将全国六十万大军悉数交给他,倾全国之力再次攻打楚国。为了让秦王放松对自己的警惕,王翦在出征前、出征过程中多次找嬴政索要田宅。最终,王翦一举灭楚,自己也得以颐养天年。其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陆续继承家业,担任秦军大将。
三、廉颇。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采取坚守政策老将廉颇被临阵换将,最终赵军在赵括带领下全军覆没。公元前251年,廉颇再次出马,击败乐乘率领的燕军。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命令廉颇率军伐魏,在不断获胜之时,赵王逝世,接位的找悼襄王任命乐乘取代廉颇。见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取代,廉颇愤怒之下拒不受命,且攻打乐乘,其后自己也逃往魏国。后来,由于多次败给秦军,赵王希望召廉颇回国,廉颇则也希望再度为故国效力。但在仇人郭开的破坏下,廉颇未能成行,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
四、李牧。李牧最为卓越的战绩,是扮猪吃老虎,一举消灭匈奴十万骑兵,使其十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公元前232年,秦军大举伐赵,长驱直入,直到遇见李牧后才主动回撤。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赵,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僵持不下之际,秦王派人向郭开行贿,污蔑李牧谋反。赵王派人替换李牧,李牧拒不接受,被赵王处死。第二年,赵军大败,赵国灭亡。
(郭开一下废了廉颇和李牧两员大将~人才)
这四位名将中,李牧堪称最惨,一心带赵军做最后的抵抗,试图使国家免遭灭亡,却死于奸臣之手;
白起次之,由于不听指挥、损害秦王权威,被勒令自杀;
廉颇则保留了性命,流落异乡,郁郁而终。
王翦则堪称武将的楷模,功高震主却能全身而退,享受荣华富贵。
四人的不同遭遇,原因各不相同,但反应出一个共性:封建君主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封建王朝,出于对权力的把控欲望,帝王对那些有能力的武将往往既要用之,更要防之。武将所立功业越大,遭受的猜忌则越大。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毫无能力,但能投君主所好的奸臣往往能成为亲信;不断建功立业、为帝王征战的著名武将却大部分难得善终。
原因很简单:前者看起来容易掌控,不会对帝王的政权造成威胁。后者却过于有能力,往往让君主如芒在背。所以,只有像王翦这样故意贪财自污,装作毫无大志的武将,最终能全身而退。
最讽刺的是,中国历史上,亡于被君王所信任的奸臣之手的封建王朝,远远多于被武将武力篡夺的。
其他网友回答
逃不过,功高盖主,四个字吧。也许你是英雄,也许你是名将,但是高处不胜寒啊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说,“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王翦中的廉、王二人是属于善终的,其中王翦待遇最好,做了富家翁;廉颇是逃奔到了楚国,属于郁郁不得志,但也算寿终正寝。
白起、李牧在“战国四大名将”中成就最高、能力最强,他们都是死于谗言,是被君臣离间后赐死的,命运相似、结局相同。
从功绩来说,白起和李牧都是百战百胜,生平从无败绩,他们属于真正的战神。“人屠”白起大量消灭各国有生力量,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对战国局势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李牧则是统帅着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十万骑射部队,如果他没有被杀,秦国统一不会那么容易,因为从战术素养来说,骑兵只要调度得当,永远是战场的胜者。
但一般会带兵打仗的都不大会玩政治,这好比普通单位里专搞人事不干事的人,总比埋头苦干的人更吃香一样。将领在外面打仗,佞臣就在国君身边,人总是更相信身边人说的话。
所以,白起被范雎玩死,李牧被郭开害死,这可以说是宿命。所不同的是范雎妒贤嫉能,是除掉政治对手;而郭开是贪图钱财,当了秦国的奸细,属于陷害忠良。
其实,除了“战国四大名将”以外,“中国古代四大名将”——“韩白卫霍”的结局都不算好。白起不说了,霍去病23岁就早死了,属于不寿。韩信功劳最大,结局最惨,遭受了“五刑”还被灭三族,用他自己的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他为人有点傲,但是结局不至于此,还是他的能力太让人忌惮了。卫青还是汉武帝小舅子,击破匈奴立下不世功勋,但是他死后,因江充向汉武帝诬告,卫青的姐姐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都被逼自杀,卫青一家也被灭族,应该说结局也是相当不好的。
其他很多名将如蒙恬、周亚夫、刘牢之、高颎、檀道济、高仙芝、岳飞,大多死于非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同时,跟他们效力的皇帝心胸狭窄也有很大关系。
让名将基本都做到善终的,开国皇帝中唯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应该说基本做到了,刘秀和李世民这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超强,都属于“千古一帝”级别的,胸怀自然海纳百川,也不用担心别人造反;赵匡胤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皇帝,通过“杯酒释兵权”把军队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让将领失去了造反的能力。
所以,还是要学王翦,老老实实跟主子摊牌:我没有伟大志向,只想做个富家翁。
其他网友回答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其中白起自尽,李牧被杀,廉颇病死在楚国的都城寿春,郁郁而终,临死前还说愿意带赵国士兵作战,王翦是功成名就,善终。
这主要和性格,所处环境,当朝国王以及自己韬略有关。白起被秦王赐死和白范失和有关,范睢怀私,陷害白起,导致白起被免官赐死。李牧被杀,是赵王迁中秦国反间计所杀。
王翦是频阳人,现在陕西富平东北,他祖先姬姓,是周朝宗室。王翦消灭了赵国燕国楚国,降服了越君。王翦在灭楚过程中多次向秦王请求赏赐,副将蒙武问老将军何必要求赏赐,打完仗还怕不封侯吗?王翦告诉蒙武,秦王爱猜疑,把全国军队交给我们,他总是不放心的,我三番五次要赏赐,使他知道我就为这点小事考虑,别无所图,使秦阳安心,不再怀疑我会背叛他。蒙武听后恍然大悟。由此可见王翦智谋高深。
王翦灭楚后,被封为武城侯,他向秦王告老还乡,功成身退,保持了荣誉。王翦后代也是名人百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王翦后代。李牧后代也十分厉害,像李左车,李穆,赵郡李氏是李牧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