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为什么安排洪太尉误走妖魔 为什么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一张被称为整部水浒传的起点

网友提问:

《水浒传》为何将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在篇首?

优质回答:

《水浒传》把《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在篇首,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创作手法。

爱好文学和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朋友都知道,把《洪太尉误走妖魔》这种明显带有玄幻性质的情节放在篇首,让他放出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既是抛砖引玉的一一种笔法,也是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这种手法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关键看运用得是否恰如其分天衣无缝。

其实,只要稍加剖析就能看出,事先把108个妖魔放到人间,岂不是先入为主的一厢情愿——待到梁山英雄排座次之前,又凭空来了个天降碣石,把108人的名次已安排妥妥的。那么,既然是天意早已固定,后面还煞费苦心的折腾什么呢?

《水浒传》作者正是抓住这个矛盾大作文章,把一系列人物与这个座次形成强烈冲突,因此好戏就上场了:

1、托塔天王晁盖分明是开创梁山百年基业的寨主,却偏让他中途夭折,与108将无缘。

2、林冲作为梁山的元老,手刃王伦使山寨易主,这天大的功劳既使不做寨主,也理应坐第二把交椅。可是却把他安排在吴用和公孙胜之后。不仅如此,最后还把他排在上山屁股还没坐热的大刀关胜之后,列为马军五虎将第二位。

3、就因为卢俊义声名显赫,宋江就宁可让他家破人亡也要把他骗上山,安排坐第二把交椅,以充门面。

4、众多朝廷降将,不管上山多久,也不管功劳多大,一律前排就坐安排在马军五虎将或八骠骑位置。而那些早就上山的绿林豪杰们却统统排在后面。

杨志这个三代将门之后,就因为官场失意命运不佳,上梁山以后是无声无息。

孙立这个登州兵马提辖,为了救出狱中的解珍解宝不得不上梁山,上山前还为打下祝家庄立下头功,可是上山后也被排在后面。

就连鲁智深和武松这响当当的人物也只能排在步军头领。要知道,鲁智深与五虎将呼延灼马战四五十回合是不分胜负的。当时弄得呼延灼好不闹心。

至于其他人就更排不上号,只能弄些乱七八糟的角色来就位了。

这种不合情理的人事安排,到底是天意还是宋江之意,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即:宋江假借天意行个人之实,无非是要把梁山弟兄们带上招安之路所采取的障眼法而借鸡生蛋罢了。

所以,《水浒传》的作者妙笔生花,把这种矛盾发挥到了极致,让它眼花燎乱精彩纷呈,使读者翻开书便手难释卷,被五彩缤纷的情节牢牢地吸住目光,欲罢不能,欲放不舍。使《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个药引子,既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又使他亦真亦幻真假难辩。

这,应该就是经典名著的奥妙和灵魂所在吧!

其他网友回答

繁本《水浒传》有两大版本体系,即容与堂本、贯华堂本。把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在篇首的是贯华堂本,这个本子是以“楔子”开篇,讲述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的。而在容与堂本中,前面还有一篇“引首”,此后,才是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所以,题主的提问,大概是以贯华堂本为的本,也就是金圣叹批点的《水浒传》。此处,稍微提一提贯华堂本《水浒传》。

据金圣叹自己说,他十二岁便得贯华堂所藏古本,这个本子才是施耐庵的真本。金先生没有讲实话,通过版本对照,所谓的“贯华堂古本”,其实就是从袁无涯一百二十回本腰斩而得。金圣叹斩掉了七十回以后的续书,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删改了书中的某些细节,伪造了一种《水浒传》版本。

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不过,我倒是觉得金圣叹以“楔子”架构《水浒传》全篇,引出七十个回目,把洪太尉误走妖魔事与梁山故事形成两个大的结构,比容与堂本要高明得多。

那么,金圣叹为何要把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作为《水浒传》的篇首呢?

始之以石碣,终之以石碣者,是此书大开阖

这是金圣叹的原话,写在了第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好汉惊恶梦”这回书的总评中。

金圣叹的意思是说,洪太尉误走妖魔时,在伏魔之殿发现的那块石碣,就是决定梁山好汉排名的那一块。这块石碣开启了梁山故事,也终结了《水浒传》,梁山好汉大排名、惊恶梦便是全书的收束。

因而,把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在篇首,是《水浒传》的大结构,首尾相应,“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

既然《水浒传》是以“石碣”开篇,以“石碣”结束。也就是说,贯华堂所藏的古本《水浒传》,到梁山大聚义时就结束了,施耐庵只写到了这里。

从贯华堂本《水浒传》来看,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时,宋江建罗天大醮祷告天地,与张天师祈禳妖魔建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是前后照应的。而在梁山七天罗天大醮的最后一天,天降石碣,又与洪太尉在伏魔之殿中见到的石碣相对应,完全符合金圣叹对贯华堂本《水浒传》的架构。

因而,金圣叹比较认真对读者说,决定梁山好汉排名的石碣,绝对不是宋江伪造的,而是为“为一部七十回书点睛结穴耳”。

本回答导语中将过,把赵匡胤开创太平之世,宋太宗、宋真宗、以及宋仁宗前二十七年天下太平,与忽然出现的瘟疫,然后祈禳瘟疫而误走妖魔归总到一回书中。并且,讲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的故事,金圣叹说:

若真个太平无事,今日开书演义又说著些甚么?看官不要心慌,下文便有一部七十回正书,一百四十句题目。

以下,开列了七十回回目。全书终结时,又以卢俊义梦醒之后抬头看见“天下太平”四个青字,照应了开篇故事中的“天下太平”,全书结构非常的严谨。

容与堂本则不然,这个版本的第一回中,还在讲洪太尉误走妖魔的事,起码与回目“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一点都不匹配,明显的文不对题。

而且,容与堂本《水浒传》也并没有把梁山好汉大聚义作为全书的归结。到宋江被毒死,梁山好汉的结局基本交代清楚,也没有回到开篇故事,照应洪太尉误走妖魔。

可以说,容与堂本《水浒传》把施耐庵的立意写丢了。

容与堂本只顾自己反转《水浒传》,并没有对施耐庵的文本进行认真解读,也就无暇照顾施耐庵的文本架构了。前言不搭后语,驴唇不对马嘴,是容与堂本《水浒传》最大的弊端。

那么,金圣叹以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开篇,又以这个故事收束全书,他的做法是否就完全正确呢?

金圣叹以洪太尉故事腰斩“水浒传”

金圣叹认为,“遇洪而开”的石碣,就是《水浒传》开篇、终局的总道具或者总线索,施耐庵的故事讲到梁山好汉惊恶梦就没有了。所以,金先生痛斥道: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

说罗贯中狗尾续貂,在原本完结的《水浒传》后又写了五十回续书,这种说法就大错特错了。

罗贯中是不是施耐庵的学生,值得高度怀疑。即便是按照高儒《百川书志》所云,《水浒传》百回本是施耐庵原著,罗贯中编次,也不能证明后面的续书就是罗贯中所为,他只是个编辑而已。

何况,金圣叹依据的是袁无涯的百二十回本腰斩的“水浒传”,其中田虎、王庆故事是袁无涯根据余象斗《水浒志传评林》(简本)所为,凭什么让罗贯中背锅呢?

所以,把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放在篇首,之于金圣叹而言,是有他自己的目的,就是要腰斩“水浒传”。

以我对《水浒传》的解读,金圣叹原本说得也没错,《水浒传》肯定是要起于洪太尉误走妖魔,也是要归结于这个故事的,其中,“石碣”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线索。但是,《水浒传》绝对不会终止于第七十回,后面还会有故事。

金圣叹批点《水浒传》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非常厌恶造反,更非常厌恶盗寇以招安的方式洗白自己。所以,必须“恶宋江”,丑化梁山好汉,斩掉所有的续书。

从贯华堂本《水浒传》的序言中看,金圣叹是知道这部书是以历史事实写成的,宋江投降招安也一定会写成历史中的那样,绝不是“摇尾乞怜”。因而,金圣叹在腰斩的同时,补写了卢俊义惊恶梦。

这段补写,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宋江就是因为张叔夜活捉了他的“副贼”,迫于无奈而率领全伙投降。但是,宋江投降后,张叔夜按照宋徽宗的旨意,招安了他们。

金圣叹借张叔夜之口,大骂梁山好汉是“万死的枉贼”,决不答应招安这伙强盗草寇,借张叔夜之刀,将梁山好汉赶尽杀绝而后快。

斩掉最反《水浒传》的续书《征四寇》(被斩后,便以此书名单独刊行),是一件快事。但团灭梁山好汉,则是斩掉了施耐庵《水浒传》的灵魂。

按照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梁山好汉的结局肯定不会死于张叔夜之手,他们还将演绎更为精彩的故事。

因而,金圣叹把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放在篇首,并没有照应全书。妖魔放出来之后,张天师难道就不管了?那块石碣就永久的树立在梁山了?

施耐庵恐怕是要交代刻石碣的去处的,这块石碣确实就是《水浒传》终局的一个大符码。

洪太尉误走妖魔预告全书止于何时

容与堂本《水浒传》几乎全然不顾“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金圣叹则以此腰斩“水浒传”,腰斩施耐庵隐藏在这个故事中的主题与《水浒传》的灵魂。两个版本的《水浒传》其实都没有搞明白施耐庵为何要以“洪太尉误走妖魔”开篇。

那么,在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水浒传》的结局还会回到这个故事中吗?

且让我们回到文本,来探寻一番洪太尉误走妖魔为何要放在《水浒传》的篇首。

《水浒传》中,诱导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是来自宋徽宗朝的张天师虚靖先生。因而,实际上,那些妖魔不是“误走”,而是张天师故意放走。为何是要以虚靖先生了放走妖魔呢?

首先,施耐庵要讲徽宗朝的梁山好汉故事。更重要的是为全书提纲挈领,预告这部书将写到靖康之难前后。从而,揭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核心主题。

宋徽宗曾经召见张继先张天师,并赐号虚靖。宋徽宗问虚靖先生,龙虎山真的有龙虎吗?虚靖先生答道,虎时常见,今日才见到龙。宋徽宗大喜。

《水浒传》以张天师的典故,“二龙”隐写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九天玄女庙宋江所见“二龙戏水”,就是靖康之难后,“二龙”在五国城坐井观天。

而且,虚靖先生曾经预言“赤马红羊之祸”,预告了靖康元年(丙午)、靖康二年(丁未)年将要发生大事情。

所以,金圣叹说《水浒传》始于石碣,终于石碣,大致没说错,但他不知是终于何时。容与堂本就更不靠谱了,说宋江死于宣和六年,根本没有石碣什么事,与洪太尉误走妖魔毫无关系。

张天师虚靖先生的预言,在《水浒传》中是以“羊马贩子”这样的文本呈现的,结合宋江在皇宫(玄女殿即皇宫,书中以“龙墀”来点明)见到的“二龙戏水”,就是施耐庵提前伏笔,《水浒传》有关北宋王朝的故事,将写到靖康之难之后。

却说张天师奉旨去了汴京,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祈禳瘟疫。洪太尉却在上清宫住持真人的诱导下,误走了妖魔。

从文本故事看,洪太尉与后来的朱武,组合成“朱洪武”。伏魔之殿明确告诉读者,镇锁妖魔的封条是“皇信(黄信)”。这些封条上重重叠叠盖着朱红大印,朱红已经很明显了,印即印信,这不就是朱家皇朝的皇信吗?

简而言之,朱洪武误走的妖魔是“孙立”。也就是说,《水浒传》文本中隐藏着靖难之役。

洪太尉误走妖魔的隐喻,都将在七十回书中逐一呈现,只是长期以来没有被解读而已。同样,七十回书之后,更将照应洪太尉这条伏线。《水浒传》被大明王朝腰斩,也就不奇怪了。

如此,《水浒传》就横跨了五代中期至永乐初年的历史,纵横四百余年。既不可能终结于梁山大聚义之时,也不会在宣和六年就莫名其妙的煞了尾。

洪太尉误走妖魔为全书立意

《水浒传》故事从赵匡胤开讲,经过宋太宗、宋真宗时期的天下太平,然后写到了宋仁宗执政的前二十七年,北宋王朝到达了鼎盛时期。书中写道:

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户不夜闭。……那时百姓受了些快乐。

这就是《水浒传》的终极主题,天下太平,百姓快乐,这八个字在此后的文本中被写成“替天行道”。

但是,嘉佑三年时,画风陡转,京师出现瘟疫,遍及全国。于是,天下便不太平了,百姓自然也就不快乐了。这个时候,“道”出现了。

从文本故事中看,这个“道”是以张天师为符码的,放走龙虎山伏魔之殿中那些妖魔的人,实际上就是张天师所为,洪太尉不过是个受了引诱的背锅侠。

张天师虚靖先生不仅预言了靖康之难,为书中的“二龙”伏线,而且,施耐庵以“五雷天罡正法”来贯穿“替天行道”的主题。“五雷天罡正法”其实就是虚靖先生发明的“雷法”。

赵匡胤是霹雳大仙下界,张天师又是雷法的发明者,因而,《水浒传》中“天下太平”便是“替天行道”,是道家秉持老子的“天之道”而确认的“正道(正法)”。

嘉佑三年出现瘟疫,张天师“替天行道”,为百姓解除了缧绁之苦。此后,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一起,是“九纹龙”之前七条龙),也是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到了宋徽宗朝,天下便不太平了。于是,“替天行道”的人便换成了道家放出来的一百单八个星煞。

《水浒传》“替天行道”经历了“辅国安民(九天玄女)”、“保国安民(罗真人)”、“保境安民(梁山好汉)”三个阶段。也就意味着宋江等梁山好汉将以反抗宋徽宗起,至抗金保境为止,演绎水浒英雄故事。

宋徽宗祸国,金兵制造靖康之乱,“孙立”引发靖难之役,都与赵匡胤开创天下太平,百姓受些快乐的“天之道”相违背。因而,梁山好汉便要“替天行道”。

在完成了《水浒传》的使命之后,梁山好汉将“重登紫府”,回归北斗星群。因而,施耐庵将有可能再一次写到洪太尉见到的那块石碣。

这块石碣将从梁山隐去,否则,施耐庵岂不是欺世?后人到哪里去找这块石碣呢?

随着石碣的隐去,梁山好汉也将按照各自对应的星煞,回归本位,《水浒传》圆满终局。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确实,如果你不提,我还真没想过这事。经你这么一说,我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午。洪太尉误走妖魔放在哪一篇合适呢?放在大破诛仙阵?不太合适!放在火烧赤壁?也不合适!!放在三打白骨精?还是不合适!!!放在二进大观园,更不合适!!!!唉,随便安排一下,放在水壶转首篇吧,早点带过,省的打扰西门偷金莲,也免的骚扰安倍戏井空!

其他网友回答

作者怕受到文字狱牵连。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为开篇,以神化为开端书写水浒。便于不被当朝对号,呕心沥血写出的书被打成禁书。

其他网友回答

一则写明各位好汉上应星宿,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则写明好汉是为祸世间的魔星,政治立场上得首先站稳,如果不在一开始这么写有美化反政府主义倾向,无法出版。红楼梦也是一样,一开始写宝玉出场就说了,他不爱读书,愚玩成性,让读者别学他也是这个意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