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深刻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优质回答:
“江南春景,描写莫尽,能以简括,胜人多许”,这是清代文人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中,对杜牧这首《江南春》所作的高度评价。这首七言绝句以寥寥二十八字,写尽了江南春色的无限生机与风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于公元833年,杜牧拜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荐下担任推官一职,后转为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的掌书记。这首《江南春》,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意开端。
尤其结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被历代所传颂。诗人将庄严肃穆的南朝古寺笼罩在朦胧迷离的江南烟雨之中,传达出一种幽静深邃之美。在烟雨的笼罩下,这份穿越历史风尘的沧桑之感,变得更加深婉绵长。
清代范大士就曾评论,“‘四百八十寺’,无景不收入结句,包罗万象,真天地间惊人语也。”因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并不是单纯的歌咏江南春景之作,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深刻内涵,必须要掌握以下相关历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于先后四次“舍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创立者,梁武帝萧衍历来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传于后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闻于古今。为了皈依佛门,梁武帝曾先后四次“舍身入寺”,不仅身体力行遵守清规戒律,而且颁发《断酒肉文》约束僧侣。
在梁武帝对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郭祖深曾云,“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而据后世统计,南朝萧梁时期佛寺数量达到鼎峰,多达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兴土木,造成的恶劣后果远不止劳民伤财那么简单,甚至到了殃民祸国的悲惨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
事实上,也正因为梁武帝潜心修佛,不问政事,导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被囚于建康台城之后,年事已高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卧床不起,于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见得,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饱含了兴衰之感。
其二,“多少楼台烟雨中”,感于晚唐皇帝的佛教误国。
作为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渐衰落。不仅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还有皇帝们对于佛教的一味沉迷。从唐宪宗开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几任皇帝,佛教成为他们寻求长生的寄托之地。
因为先后几任的虔诚事佛,以韩愈和杜牧为代表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运的衰落充满了忧虑。唐宪宗时期,韩愈因为《谏佛骨表》,险些丧命。杜牧后来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中,借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恶绝地指出,“穷吾天下,佛也”。
从唐文宗时期就曾发觉的“吾民尤困于佛”,到了唐武宗才开始大刀阔斧的毁佛行动。从《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可以看出,杜牧反对这种佛教误国的荒唐行为,支持唐武宗“拆寺庙而建南亭”的行动。
因而杜牧写下这首《江南春》的时候,已经看透了皇帝佛教误国的本质。从“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笔下的“四百八十寺”,绝非夸张之辞,事实上有过之而不及。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包含以下深刻内涵:
其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皇帝佛道误国的忧虑。
作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萧衍文武双全,创建了南梁,亲自书写《春秋答问》。在建立政权的初期,梁武帝也可谓兢兢业业,五更天就起来批改奏折。而晚年沉迷于佛教之后,大兴土木,广建寺庙,弄得民不聊生。
杜牧面对晚唐皇帝的佞佛之举,对王朝的兴衰充满了忧虑,对百姓的苦难饱含同情,从“古者三人共食一农人”,到“今加兵、佛,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杜牧深陷“民尤困于佛”的焦虑之中。
在杜牧诗意的笔触之下,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深情,隐匿在江南的烟雨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把这份沉重的家国情怀,化为朦胧迷离的烟雨,让人感伤,令人沉迷。
其二,以史为鉴,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之感。
“六朝旧事随流水”,南朝历来是文人墨客寄予历史兴亡之感的感兴之物。杜牧赶往扬州途中看到繁花似锦的江南春景,难免想起昔日南朝的昙花一现。这些在烟雨笼罩中的四百八十寺,就是曾经辉煌与衰落的见证。
“多少楼台烟雨中”,将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之感,演绎得蕴藉而悠长。这四百八十寺在烟雨的笼罩之下,多了几分朦胧,少了几分肃穆。如清代黄生所言,“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
杜牧在这烟雨迷蒙的江南春色中,联想到了晚唐的低迷之气。那是宦官专权的无奈,那是藩镇割据的忧伤,那是佛教误国的痛恨。诸多感情夹杂在一起,汇集成“繁华事散逐香尘”的兴亡之叹,湮没在楼台烟雨之中。
其三,寓情于景,传达了诗人深婉蕴藉的江南情结。
江南,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思想审美化和人生理想化的诗意载体。此次杜牧奔赴扬州,即将开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人生。在《江南春》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江南美景特有的万种风情。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从动静结合和色调错综的角度,描摹出江南春日里的灿烂旖旎。山水相绕,莺啼酒香,颇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繁华绮丽,让人心神荡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抓住了江南春景里最富特色的景物特征,描摹出令无数人神往的朦胧之境。这种深邃幽美的境界,也只有江南烟雨才能传达地如此深婉别致,勾起文人墨客的归隐怀旧之思,正是其江南情结的流露。
总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朦胧迷离的江南春景背后,蕴含了对佛教误国的忧患和对历史兴亡的慨叹。而经过岁月的洗礼,这句诗已经成为江南美景的代表诗句,传达了与无数古代文人共有的江南情结。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只有对江南美景饱含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被历代所传诵的经典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摇曳的不只是杜牧的浪漫深情,还有穿越历史而历久弥新的写意诗情——能不忆江南?
其他网友回答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杜牧《江南春绝句》
钦佩古人用28个字就写就了以前绝美的散文!千里江南杨柳衬托着杏花红绿相称,相互掩映,莺啼婉转。在邻家别野和临山的城堡中,春风吹来了,她掀起了小店的酒帘。抬眼相望,那南朝数不清的庙宇,都矗立在蒙蒙的烟雨中。
美不胜收,很诗情画意。南朝虽然灭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佛教踪迹,在烟雨蒙蒙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形成了一道风景。
从诗的字面意思理解看似只是对风景的描绘,但是杜牧是一个积极投身现实的官僚,他热爱军事,有国防忧患感,所以诗中是想告诉当权者,佛教的兴起和泛滥,对国家的损害太大了。兴国必须要强大军力,真打仗了佛家并无用处。南朝寺庙这么多不也灭亡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诗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全诗描绘的是春天时的江南的景色。我们先了解一下整首诗歌的含义: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是一个确切的数量,而是形容寺庙数量之多,南朝的时候佛法盛行,所以寺庙林立,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南京一带。据相关的资料考证,当时的寺庙具体的数量大致为700余座。
整首诗的大意是:
广袤的江南,春天来临,娇艳殷红的杏花映衬在一片新绿中,燕语莺声。
被小河环绕的村庄,掩映在山间的城镇,到处都飘扬着酒旗。
一幢幢林立的寺庙,浸润在朦胧一片的烟雨之中。
这是典型的江南春天的景色,寥寥几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安宁,深邃和迷离之美。
了解诗人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的孙子,考中进士。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而著称。他的诗风华流美,神韵梳朗,又精致婉约。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比如在这首《江南春》中短短四句,写出了一个唯美而浪漫的江南风景,宛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
除了这首《江南春》,杜牧还有很多诗句为人们所熟知,比如那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江南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向来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一带,雨水丰沛,河道交织密布,不要说唐朝时期,就是现在,江南也是鱼米之乡,富足之地,尤其是江南的景致更是以婉约迷离著称,依河而建的古镇现在也更是成为江南的主要景点。
在江南众多的景色中,烟雨江南始终是深入人心,烟雨朦胧中会滋生出许多惆怅,而古镇的墨色建筑又增添了几分诗意的情怀,所以才有了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巷》,而那个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悠长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江南让人无法忘却的化身。
江南的烟雨,会带来一种淡淡的迷离感,而迷离有让人联想的不真实的梦境,所以江南似梦似真的春景是独特的。
除了杜牧的这首《江南春》,古人吟诵江南春天的诗句也做事不少。意境也丝毫不逊色杜牧这首《江南春》。
比如:苏东坡的《望江南》“春未老,风细雨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豪春水一城花,烟雨暗人家”。以及李煜的:“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结束语
杜牧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这首《江南春》却把江南那个花红柳绿,燕语莺声的春天留给了我们,那些已经逝去的楼台庙宇,似乎还矗立在一片烟雨之中,让人们怀念感伤。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题主。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后两句。
这首诗尽情地描绘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明媚的春光,同时又将视角伸向烟雨迷蒙的楼台,追寻历史云烟,呈现出深邃幽美的意境中,表达出含蓄幽深的情思。
先来看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
东晋以后隋代以前的宋、齐、梁、陈为建都于建康的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不是确指,而是说佛寺众多。诗人在“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现实美丽的春景中,突然笔锋一转,用想象把时空拉大,一下子回到幽远的“南朝”,不禁让人思索起逝去的时光,以及人和事,增强了诗歌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意蕴,又深化了诗歌的境界。同时,又以南朝佛教蓬勃盛行的过往,并最后一句的抒情奠定基础。
“多少楼台烟雨中”。
眼前的烟雨中,那些曾经的历史被淹没。诗人将现实和幽远的历史叠加在一起,抒发了对时间的流逝、人事更迭的感叹,而感叹的同时,又含有隐隐的伤感。
诗人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一边沉醉于江南明丽的春景,一边又穿越时空,回溯到“南朝”,从而感叹岁月的无情,时间的苍茫,给人留下的是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审美意境。
以上就是我对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理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杜牧其诗
在杜牧的诗歌中,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写景抒情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在他的笔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的汉江春色,也有“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鸟没狼烟”的边塞奇观。
更需要注意的是杜牧的诗歌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咏史诗,往往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如《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两句见解就颇为独特。此诗意在表达恢复唐朝国势的政治抱负。
由此可见,他的咏史诗,也可以说他的诗歌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针对性。
杜牧其人
杜牧出身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宰相杜佑。杜牧在26岁中进士,后数任幕僚,回朝后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又外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高贵的出身,再加上天生早慧,杜牧十几岁就博通经史。当时正值国家多事之秋,杜牧一直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对孙子兵法有很深的研究,藩镇军阀谋反,他向宰相献策,建议奇袭叛军,结果大获成功。
当时佛教畸形发展危及社会
佛教引发的经济问题,很早就为唐朝主政者所注意。武则天在位期间大肆礼佛,狄仁杰也对多有微词:
今之伽蓝,制过宫姻,穷奢极壮,画绩尽工,宝珠弹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免。寺院膏腆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讲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
经历安史之乱,唐朝人口数量大大下降,而佛教的兴起给了许多人一个避世的去所,以至大量青壮年加入其中,从生产者变成消费者,拉低了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此以往,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后的德宗、文宗年间,都有大臣针对此问题进言,但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是因为皇帝无暇顾及,就是皇帝自身礼佛,不愿意失去这根精神支柱,以至到了晚唐,问题越来越严重。
清朝刘士琦,经过他严谨的考证,南朝有寺庙2846座,仅南京城就有700多座。南朝之后,隋唐又新建了大量的寺庙,那么在杜牧的时候,又有多少座呢?只能是更多!!
杜牧主张抑制佛教畸形发展
杜牧也认识到佛教畸形发展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世人竭尽财力事佛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求得“有罪罪灭,无福福至”的结果。
他在文中写道“今权归于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予相付”,百姓礼佛完全是做交易,这和儒家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于礼 ”完全背道而驰,佛教不再是宗教,变成了一门生意,不仅不能教化万民,还分散了中央政权,有百害无一利。
第二是广开寺庙、滥度僧尼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沉重负担,所谓“一农人乃为五人所食,其间吾民尤困于佛”。
《旧唐书·武宗纪》也记载到:
两京城胭,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偕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燎,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
总结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字面意思上是:无数南朝的寺庙,嵯峨村落,点缀在无限的烟雨朦胧中,真是一幅优美的江南水墨画。
但放在当时唐王朝内忧外患频仍,佛教畸形发展,对国计民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的大背景下,杜牧实际上想表达的是对佛教畸形发展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正是他力求政通人和的用世之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