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谁发明的 打油诗是怎么来的

网友提问:

打油诗是怎样被发明的?

优质回答:

打油诗是怎样被发明的?

前言

打油诗,其实就是白话诗。

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所作的诗,一种是写给文化水平不太高的人。

一、王梵志的白话诗

早期的诗,很多是民间的歌曲。例如诗经的国风,大多是流传于各诸侯国的民歌。只是诗经中的很多诗,经过采诗官的收集,以及文人的修改后,去除了俚俗的部分。

能够流传下来的古诗,一般都经过文人的修改,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文人诗。

在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一个诗僧叫做王梵志,他自幼也受到过教育,但是其作诗的风格却是白话诗的形式。例如: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类诗,使用的是生活俗语,更容易为文化水平低的百姓所接受。后来的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等人,经常模仿王梵志体作诗。

二、白狗身上肿

明朝的杨慎在其《升庵诗话》 卷十四中写道:

江南呼浅俗之词曰“覆窠”,犹今云“打油”也。杜公谓之“俳谐体”。

唐人有张打油作《雪》诗云:“江山一笼统……”

江南人称浅俗的语言为“覆窠”,即明朝人说的打油。

并且录入了这首著名的打油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三、宋朝诗僧打油诗

打油一次,在《全宋诗》中有释师观的《颂古十七首》可以看到 :

张打油,李打油,不打浑身只打头。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后两句是引用了唐朝罗隐的《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前三句,在宋人普济的《五灯会元》中有记载,说的是蒋山善直禅师的故事:

一日,留守陈丞相俊卿会诸山茶话次。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公案,令诸山批判。皆以奇语取奉。师最后曰:

张打油李打油。不打浑身只打头。陈大喜。

三、张打油语

明朝李开先《词谑》中, 说填词不要用张打油的语言。有人问,何谓张打油语?

李开先说了这个故事:

汴之行省掾一参知政事,厅后作一粉壁。雪中升厅,见有题诗于壁上者:“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箒的使扫箒,使锹的使锹。”参政大怒曰:“何人大胆,敢污吾壁?”左右以张打油对。

参政看到大厅里的一面墙上,写了一首烂诗,于是大怒。下人说这是张打油写的。

下人把张打油找来,结果张打油不承认。说自己很会作诗的,怎么会写这么没有水准的烂诗呢?

他当场按照参政的命题作诗,第一句:天兵百万下南场。参政点头称许,说有气魄,果然和墙上的不一样,冤枉你了。你继续作下三句吧。

没想到张打油立马露出了马脚,下三句是:

也无援捄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爷的哭爷,哭娘的哭娘。

分明就是墙上烂诗的水平,结果把参政给逗乐了。把他撵了出去。

从此,作诗如此风格的,一律被称之为张打油语。

结束语

打油诗,就是白话诗。所用的语言是生活着最俚俗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为通俗易懂,因此在民间更容易流传。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到隔与不隔的问题,打油诗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隔,老百姓可以听得懂。因此在历次民间起义时,我们会发现起义军的口号,大多是这种打油诗。例如: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最早可是在民间流传起来的,打油诗的逐渐形成是由原来的在说老百姓中地方话集中演变出来的, 打油诗的特点是表达意思简单明了上口溜,容易记,合辙押韵,十个字以内短精有一定的道理,就能把一个简单的道理事情表白如纸的特别透彻,一听起来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就是一个很有哲理的顺口溜,此处不养爷,自由养爷处,这个顺口溜说明了一个人很有才华的人才没被别人管事的人吸收采纳利用,心里有些不平衡,不愿意在此地久留了,也就是说另起炉灶了,顺口溜也能随着时间环境发展的条件变化中自行自成一派警示句在人们口里说话,也有他的一席之地,是的,顺口溜警惕着别人再走错路 有文化的人在工作劳动中也能随心所欲的编出一句顺口溜方面的词句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