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不会取代传统教育 在线教育会代替传统教育吗

网友提问:

在线教育会不会改变人类教育的传统方式?

优质回答:

在线教育已经给传统教育方式吹响了口哨,至于教育的发展方向朝向哪里,还得经过时间、实践、效果的检验。

其他网友回答

会改变,线上线下教学将逐步融合

先明确一下,我想题主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在线教学会不会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1.不会取代,会改变。大势所趋!

在线教育不会取代传统教育,但是会一定会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其实,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

粉笔加黑板不就是改变了私塾的教学模式吗?

电子白板、多媒体的应用不就进一步优化了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吗?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是一定会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已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会不改变教育呢?这是大势所趋。

到底怎么改变?其实教育界已达成共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将逐步深度融合。

2.从“面对面”到“屏对屏”,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改革

其实,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许多学校早已开始探索。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又倒逼改革的加速。在疫情期间,实体的课堂没法弄下去了,使得上亿的学生和老师一夜之间完成集体迁徙,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为了保证线上教学的效果,教育部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教学,同时开放网上免费教育资源,供老师和学生使用,尽量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热热闹闹的“线上教学”效果到底咋样?实事求是的说,效果是肯定有的。但学校教学是有严格标准的,不同学段掌握什么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要经得起考试检验才行的。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网课学习肯定是没达到要求的。很多地方已经复课了,几乎所有的学校在复课后首先安排的就是严格的摸底考试,学生的摸底考试成绩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为什么网课学习效果不好,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原因:

学校的统筹安排如何,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技术支撑环境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互动问题的缺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差,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家长监管不够,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需要研究的问题是:线上线下如何深度融合

各地陆续复课后,教育部明确要求:要“持续发挥线上教学作用”,要总结经验,逐步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方式。疫情期间,教师匆忙上线,虽然大多数教师是迫于无奈,但老师们毕竟高强度的经历了一次集中的信息化的实践,??尝试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疫情期间有些线上教学方法复课后是不会再用了,哪些线上教学方式需持续发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认真思考。

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虽然每年各地都有“信息化技术教学”培训,但是培训的实效性大家是“心知肚明”的,真正转化为”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不多,疫情期间,全体虽然被迫经历了一次“火线补课”,但远远没达到得心应手应用于教学的程度。因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对传统教学课堂的改革

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规模化教学模式是目前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具有集中、高效等优势,但是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未来社会对多元化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

进一步发挥线上学习优势

许多企业的“云教学系统”应用于线上教学具备的明显优势,这次在疫情中的居家学习更是效果显著:技术支撑环境好,教师能共用、通用、好用;互动环境好,与实际教学场景贴近;现场显示方便,便于教师、家长管控;评价功能全,便于学校管理。为防止疫情的反扑,从容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真正有效果的实现“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居家学习与在校学习无缝对接”,学校应进一步总结经验,优化线上学习优势。

虚实结合的双师课堂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只存在课堂之上,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泛在”是学习本应有的形态。我们将充分利用“睿易云教学系统”便捷的互动功能,实现学习区域、活动区域、休息区域相互转化,寻找实体课堂、虚拟课堂的联结点,充分发挥两种课堂的优势,将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的优化。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教与学方式将明显改变:从以课本内容为中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时空为中心改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谢谢阅读!一家之言,欢迎评论,欢迎转发。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是最理想的状态,所以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聚在一起交流的感觉不能被剥夺,否则是人类的退化。

其他网友回答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如火如荼开展,互联网在线教学成为连接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主要纽带。疫情将传统的线下教学阻断,“全”线上教学引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无法想象的。“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验”,主战场从以往的学校固定课堂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千家万户。在线教育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线教育怎样规范管理?有哪些问题亟待完善?听听代表委员们的建议。

线上线下相融合

复课后,老师还会继续“花式主播”吗?

“疫情之后继续在线教育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完全回归线下教学也比较难。”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还回到过去的教学方式,那我们的苦就白吃了。”他相信,后疫情时代必然会给教育方式带来很大的变革。

“2020年很有可能成为新常态下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学习方式驱动的新一轮教育变革元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给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他认为,疫情期间开启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无形中推动了教育理念的重塑,在实践中,老师们慢慢改变了“只有教室黑板面前的教学才是真教学”的观念,体会到了线上教学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目前,各地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复课形式。“上海市中小学校的线上教学课会录播一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介绍,“这个学期,学校可以申请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方式,低年龄段学生的家长也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申请在家继续在线学习。” 倪闽景认为,考虑到疫情防控常态化,未来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是线上与线下混合形成一套新的课程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襄阳四中校长李静也持类似观点,她希望能够出台相应政策,整合在线教育与传统教育两种模式,形成“学校教育为主、在线教育为辅”的新模式,逐步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通过在线管理或在线辅导,确保学校教育的延续性与教育的个性化。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丁光宏在表示,好的老师永远是稀缺资源,线上教育可以解决教育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将来一定会走向线上线下相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他建议依靠智能信息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建议,要以疫情引发的在线教学新常态为契机,大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促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变革,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

拓展在线教育资源

5月14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有关情况。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20.73亿,访问人次达17.11亿;截至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万门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

在线教育仍然有一些优化的空间。朱永新委员表示,目前绝大多数网课仅仅是把线下的内容“搬”到屏幕上,很少有探究性的学习和合作交流。未来实现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的前提是建立“学习中心”。朱永新建议建立一个教育资源平台,集纳全中国和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城市、乡村的孩子都能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保证基本的教育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云中大学和线上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河南省委专职副主委花亚伟建议,从长远角度来讲,国家应当实现将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共享。未来亦可出台激励措施,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者予以奖励,或者向共享者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体现,激发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建议支持更多教师持续开展线上教学方式探索,以及线下线上教学的深度融合。比如,要鼓励、允许每门课的教师把一定比例的教学时间用于线上教学改革。要通过建设一批线下线上融合教育的示范课程起到引领作用。

“在线教育同样是教育,承担教育的职责和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袁雯认为,在线教育的形式对现行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建议加快在线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引导在线教育分类发展的支持激励机制;在疫情结束后,更大力度推动面授与线上学习的常态化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表示,线上教学应是一个有组织的、有监督的行为,线上教育的招生教学评价也应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快教育专网建设

“雪山顶上上网课”“走廊上‘蹭网’学习”,疫情在线教学期间,这类故事并不少见。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暴露出来信息技术保障不足的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他表示,“网速慢”“卡顿”成为在线教学的制约因素。虽然全国大多数地区已实现网络覆盖,但仍有部分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具备终端学习条件;同时,部分教学平台的负载能力较弱,难以支持大规模网络并发请求。

根据疫情期间全国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联合15位政协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教育专网是推进“互联网+教育”、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培俊指出,我国教育专网目前存在四大短板:一是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不足;三是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四是网络时延和稳定性影响线上教学质量。

管培俊等16位委员认为,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为教育教学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保障,为师生提供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并构建可管可控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在线教育高质量健康发展,并为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提供有力支撑,非常必要而紧迫。

“我国建设统一的全局型国家级教育专网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建议,将教育专网列入国家教育领域的新基建工程,并作为第一批启动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将“教育专网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从网络关键基础设施融合、教育专网应用创新、教育专网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

朱永新委员认为,本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硬件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的支撑还远远不够,且费用昂贵。未来,学习场景呈终端化,并实时处处呈放射性,这些都需要5G等新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来支撑。

不少互联网行业代表委员为此发声。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代表建议,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新基建”重点,结合超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际需要开展前瞻性规划与建设,消除贫困及边远地区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确保满足未来超大规模推动在线教育常态化应用;将终端计算、边缘计算、云计算、新一代网络技术等融入教育基础架构,完善能满足超大规模在线教育需求的“端(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网)智(智能化)”体系,促进教育智能化升级。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建议,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乡村学校区域搭建5G微基站,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乡村学校5G网络覆盖,在网络基础建设和服务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此外,朱永新委员还表示,不应让流量成为在线学习的“拦路虎”。他建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全面实行公益性学习资源和中小学生在线学习免流服务,对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贫困学生提供网络流量补贴,并逐步扩大到所有中小学生。

提升师生网络素养

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实施,给互联网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3.05亿人。

虽然在线教育规模庞大,但其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在线教育平台混杂,告营销过度、授课教师资质良莠不;在线教育市场监管困难,为许多资质、师资平低且教学内容低劣的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可乘之机。

针对这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建议,一是积极推动在线教育立法。建议司法部门积极修订和完善涉及教育、互联网和文化传播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要出台专门针对在线教育的管理办法,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在线教育市场监管。建议由市场监管、教育、互联网管理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的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审查管理机构,推出线上教育黑白名单制度,根据督查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开合规(白名单)和不合规(黑名单)的在线教育平台,规范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

三是扶持合法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很多课程通过在线教育平台进行传播,使很多学生获益,比如“慕课”“公开课”等。建议教育部门加大对优质在线教育平台和资源的甄别优选力度、扶持力度以及推广力度。

“网络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读写算,相当于传统时代的读写算的基本能力。”朱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他认为,有必要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人生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朱永新建议,除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家庭也应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父母的网络素养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有促进作用。

他建议,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空间和内容,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贡献力量。应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践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上线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等。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在后疫情及疫情后时代,要将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放在优先位置,让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成为教师教学自觉运用的策略。突发性的在线教学要求,让不少新手老师“慌了神”,也让在传统课堂上经验丰富的教师感到有些不太适应。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操作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和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等。要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推动落实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融合课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其他网友回答

在线教育会不会改变人类教育的传统方式?我的答案是会改变,但不会代替!

虽然在线教育极其方便快捷,但是相比传统教育模式,在线教育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传统教育可以让孩子更直观地与老师交流,避免网速、画质、信号等客观因素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在线教育需要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这显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不过,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孩子的学习。它解决了因地理距离而造成的学习环境局限性等问题。

由此来看,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不能摒弃,而是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找到更适合教育的方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