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长安指的是哪里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谁的词作

网友提问: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诗人写郁孤台,为何辛弃疾词流传最广?

优质回答:

首先要说,在宋朝留下名篇的诗人很多,不是独有辛弃疾的作品留传最广。但在南宋词人中辛词也可以说是留传最广的,这与他的词中抒发的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郁狐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久鹧鸪。 此词作於辛弃疾淳熙二、三年(1175一1176)任江西提刑,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

词从赣江想到四十年前金人追隆佑太后(宋高宗的伯母)一路抢掠杀戮的情状,想向江水里还留着那时逃难人民生离死别的眼泪。词中又从郁孤台想到宋朝的故都开封,想到北方无数山河那时被敌人占领,成为沦陷区了。郁孤台,又名望阙,是“虔州八景”之一。唐代刺史李勉登郁孤台望都成长安,以为郁孤台非美名,改为望阙。古时候几个朝代都在长安建都,所以常用长安代表首都。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实际上是望开封。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至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这与他的写作风格和爱国情怀分不开的。唐五代、北宋人填词调的,多写儿女柔情,声情谐婉。温庭筠填此调十四首,最著名的一首有“小山重叠金明灭”。

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却不同。他不写儿女柔情,而是抒发对国家民族兴亡及个人抱負难以实现的感慨。梁启超评这首词说:“《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梁氏这段话意思是:用《菩萨蛮》小令写大感慨的词,在辛弃疾以前,未曾有过。这也证明这首词能够流传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先给大家说说郁孤台。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贺兰山顶,己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清同治《赣县志》记载)

作为赣州名胜,郁孤台曾被历代文人墨客多次题咏,苏东坡,文天祥,辛弃疾等都留过诗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所记的那个年代,正是金兵大举南犯,百姓流离失所,诗人用清江水,比作逃离家园,躲避兵灾的行人泪水,一江行人泪,何其多也。难民们回望故都汴京,却被无数的群山挡住了视线,绵绵不绝的群山,对故土绵绵不绝的思念。即使连绵不绝的青山,也挡不住诗人收复故土的决心。江边的晚上,国破家亡,忧愁不断,这时山涧传来鹧鸪鸟的呼唤,似乎听到故园对他的呼唤。

历代学者对这首词评价很高,称之为“横绝六合,扫空万古”。不仅是因为诗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豪放,更是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这种大境界,大格局,是别的诗人不能比拟的。而那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为一句名句,广为传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解读。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任何时代都有代表人物,任何名胜都有代表咏叹。辛稼轩恰恰是宋词的代表人物,而此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刚好是郁孤台的代表咏叹,它的流传广泛,毫无意外。

原文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虽然有许多的历代文人都曾对郁孤台有过咏叹,但综合艺术手法和内容立意来讲,稼轩此篇堪为翘楚。

我们不妨拿几位诗词大咖的作品来比较一下。

比如文天祥,他的《题郁孤台》是篇五律,首联颔联皆写景,慨叹于后,说“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但此篇意境还是稍显仄狭,与稼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句相较,定有高下之判。

再如坡仙,他有《过虔州登郁孤台》,通篇写景,感叹不多,也就是在最后说“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这是个人的避世情怀,无稼轩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家国哀思。

其实稼轩和坡公虽同有豪放词名世,但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坡公是自己的旷达自谴,稼轩是家国壮怀激愤,即算他后来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可听得出来,到底是意难平。

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郁孤台的诗词不少,也不乏名家佳作,但是从情怀和立意来讲,稼轩此篇可以说是孤篇盖所有。

其实这并不奇怪,狂傲如谪仙李白,不也是在黄鹤楼头暗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么?文章天成,妙手得之,一首千古传唱的作品,往往是与人,与景,与家国,与情怀的完美契合,这不是苦吟能得到的。一个本是咏叹儿女情思的“菩萨蛮”,稼轩却能脱出窠臼,道出一种别样情怀来,可谓神来之笔。

其他网友回答

这首诗词的全文如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关于辛弃疾的这首词流传最广?笔者认为:

一、有强烈的爰国情怀。

当时,作者以抗金,恢复祖国统一为己任,先后在朝庭任职,带兵与金作战。但受到了当权派的排挤,最后隐居山林。他把自己壮志难酬的理想融入诗词之中,激励后人,从而流芳百世。

二、这是类似词唯一被选入课文之中。

作者有很多诗词,著名语句。比如:写梦景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形容军队壮烈的:“”壮岁锦旗拥万夫,锦?宊骑渡江初”。形容悲凉的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等,未进入课文,却流传也广。

三、这首词有名句。

不管诗词文章,其中有名句的一般会流传得很广,人们引用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作者来。比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必复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这首词的名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每当人们遇到暂时的困难,以提高战胜困难的信心,就会用这两句词。“沙场秋点兵”,也很有名。

四、创作环境很孤悲。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当时作者忧国忧民,愁得不行,又听见深山里鹧鸪的叫声,就显得更加孤悲了。

综上,有爰国情怀,又与当时孤悲的创作环境,加之,“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流传千古,也就是很自然之事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你举的例子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虽然其词作慷慨热血,读来很受世人欢迎,但到不至于说他的词流传“最”广。那苏轼,晏殊、柳永,黄庭坚,李清照,陆游……哪个人的作品流传的不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