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为何那么火(万历十五年为何如此出名)

网友提问:

《万历十五年》为什么这么火?

优质回答: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官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臣,那么,就要从他的羽翼开始,一点点从外围到内在肃清,再到大臣本人。这个方法对企业,或者现在的人们都值得借鉴。

其次,这本书剖析了君臣权利的制衡。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平衡关系,从社会到自然界都是如此,失去平衡就失去制约,就会乱套。这里包含了哲学思想。

最后,这本书揭示了大明王朝衰落的根源。乱自内始,官僚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依靠它而存在的王朝还能存在多久?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有人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虽然是一本历史书,但每一个领域都能从中发现它的价值,都能得到思考。这就是它火的最大因素。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历史,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

历史背景

1587年的时候,24岁的万历皇帝登基的第15个年头,元辅张居正去世的第5年,首辅申时行上任的第4年,南京督察院右督御史海瑞罢官在家,一代名将戚继光这一年刚好去世,哲学家李执削发为僧的前一年,也是在这一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海峡,揭开世界历史的新一页。

政治背景

万历明朝时期,皇帝开始不上朝了,这一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崛起了,建皇宫,实行仁政,立法制,但大明朝廷却还没注意,这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泱泱大国明朝走向崩溃的前兆;

经济背景

明朝还是以中小地主以及自耕为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为立国基础,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整个明朝的宗旨还是在于大批的人民老百姓不为饥荒所窘迫,勉强维持温饱的低标准下维持的治理,交通落后,通讯落后,财政税收也得不到有效的管控,国家难以有效的经济管理。

在这个时间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开始出现,欧洲像英国和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开始崛起,加速了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的进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背景下,封建时期的我国开始走下坡路了,欧洲一些强国开始崛起了,这个也是影响我国出现在近现代历史中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间节点。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是作者黄仁宇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

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2000年1月8日),美籍华人,教授、学者。黄仁宇1918年6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2000年1月8日病逝于纽约上州的医院中,享年82岁。

1936年黄仁宇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电机工程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黄仁宇辍学参军,1940年自成都中央军校毕业后,任陆军第十四师排长及代理连长,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任新一军上尉参谋。1946年赴美求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余英时),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来源:“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书斋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和黄仁宇这样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作家,还有罗贯中,为什么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谋略这么好?是因为罗贯中亲身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并曾经担任张士诚的幕僚,很多事情耳渲目染,身临其境,所以写出来的东西特别真实深刻,富有生命力。

很多东西都是感同身受,通过自身的阅历及人生感悟得出,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穿透力,和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学者凭理论以及想象得出的经验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这本书独特的叙述方式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是

第一章万历皇帝

第二章 首辅申时行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四章 活着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但是只写了6个人物,其中第一章万历皇帝和第四章活着的祖宗都是写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黄仁宇在活着的祖宗这样评价万历皇帝:“由于成宪的不可更改,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的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

另外还写了5位大臣,分别是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本书是历史书籍,但是不同于司马迁史记那样的纪传体叙述方式,也不同于司马光资治通鉴那样编年体通史的写法,这本书的写作方式过于文学化,既不像一部断代史,也不像一篇专题论文。而是将一个个历史镜头,将一件件看起来比较平常的琐事加以叙述,并加上作者自己的一些看法评论。虽然是横断面,但是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者又用“梦幻般”的笔触,既敏感又客观冷静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使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历史真实的脉搏,感受到一个朝代的呼吸。

秉承大历史观,作者对历史的讲述更加客观,对问题的评论更加犀利。相较于交代罗列史实,本书深入的剖析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体制,将个中缘由、状况和未来进行了详解,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发挥了历史的意义。

本书出版的特殊时期背景

2018年6月25日,是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百年诞辰。其作品《万历十五年》,自1982年中文版出版至今,畅销多达300万册,几乎成为大陆史学界最畅销的读物之一。但是,这本书在80年代谈不上特别畅销。直到90年代后期,三联书店版的《万历十五年》出版以后,才真正成为了畅销书,而黄仁宇的声誉才开始更大范围传播。这部伟大作品诞生之前,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

这部书的完成时间是1976年,此时58岁的黄仁宇正在美国六月州立大学任教授,初稿是英文版,书名叫做:《无关紧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然而,这部书刚面世的时候,却面临美国多家出版社退稿。各出版社认为:它更像散文或者小说,而不是历史。他们认为用这种方式去呈现和探讨历史,根本就是错误的。并且这本书又夹杂有大量思辨性的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很大阅读难度。

祸不单行,就在这本书屡遭退稿的过程中,1979年,黄仁宇以六十一岁的“高龄”,被所在纽约州立大学辞退。就在被解聘前不久,因为在欧美出版无望,黄仁宇干脆自己动手把这部书稿译成中文,定名为《万历十五年》,托人带到国内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出版的机会。

中华书局的编辑傅璇琮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叫《那年,那人,那书——出版纪事》。他说,这部书稿,黄仁宇最初是托黄苗子交给他的:黄仁宇与黄苗子夫人郁风的弟弟认识,黄苗子以漫画家的身份知名,不是史学家,但是他和中华书局的编辑很熟。因此他在1979年5月23日给傅璇琮写了一封信。

很快,这本为了“统战海外知识分子”的书上市了,想不到市场反响居然非常好,第一次印刷2.5万册,很快就销售一光,在读书界引起很大轰动。后来三联书店拿过这本书的版权,将它作为“黄仁宇作品系列”中的一种出版。虽然没有做任何营销,但是《万历十五年》还是迅速成为大陆最畅销的历史著作,迄今销售已经数百万册,成为现象级出版物。嗅觉敏锐的台湾出版商立刻推出台湾版,同样引发巨大轰动。

从此黄仁宇的作品在两岸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几乎每本都受到热烈追捧。在二十世纪最后十余年间,黄仁宇成了中国海峡两岸普通读者心目中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历史学家,甚至都不用加“之一”二字。 而《万历十五年》英文版也在屡屡碰壁之后,在他被大学解聘后的第二年,终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黄仁宇的期待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这本风格独特的书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美国著名作家厄卜代克(John Updike)在New Yorker杂志上为这本书撰写书评,大力推荐,他说:“尽管深富历史学识,然而《万历十五年》却也具备着卡夫卡(Kafka)的优美而又令人顿挫之故事《中国万里长城筑成之时》(The Great Wall of China)的超现实的虚构特质。”1982和1983年该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American BookAwards)历史类好书两次提名。后来又被以英、中、法、德、日等多种版本出版,在美国为一些大学被采用为教科书。

当然,现在这本书又重新火了,是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火了,电视剧里高育良熟读《万历十五年》。

以前《万历十五年》就很火,至少在学术圈子,历史圈子里是这样。吴思在他的《潜规则》里曾经提到,他觉得这部书写的非常好,对他的用处非常之大。他的《潜规则》只不过是把黄仁宇想说却没有点透的东西写了出来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万历十五年》写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种焕然一新的写法,震撼了人们的视野,在当时,流传甚广,备受推崇。温情脉脉的类经济史描述写法,犹如一阵春风。

在过了二三十年之后,那个时代青年的读者,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中流砥柱,成为了现今最活跃的主流社会阶层人士。所以万历15年在如今特别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