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史记》的真实性高吗,历史人物是不是像我们所描述的那样?
优质回答:
历史书籍原本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使我们眼前的新闻,谁敢说有绝对的真实呢?但是,历史书籍起码给我们后人留下来一些大概和蛛丝马迹。如果没有它们,我们怎么知道过去百年千年的事情呢?学历史,并不是死扣事情的绝对真实性,而是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来。
其他网友回答
我绝对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从小熟读史记少儿版,对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之类的典故了如指掌,所以我来分析一下。[呲牙][呲牙]
古人云:在晋董狐笔,在齐太史简。如果你看过或听过这两句话,那么,我相信这个问题不用再多说,如果你没听过这两句话,或者没看过这两句话,那么我知道,我要讲很久了[捂脸]
古人治史,家族传承。砥砺荣耀,百代不朽。史官,不是一个简单的官职,从有部落开始,就有“史氏”,专门负责大事记载和占卜,是像王位一样带有继承性的。这也是“史”姓的由来。
古代史官,为了家族的尊严,绝不会出卖自己的良心,随意更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哪怕钢刀架在脖子上,也是宁死不屈。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看到了吧,董狐就是那么强硬:“你赵盾身为正卿,出奔没有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杀害国君的凶手,你当然就是主谋。”——当时赵盾的权势,整个晋国大权在握,只要他手一挥,董狐连同他的家族必然全部人头落地,但,这就是古代史官的秉性,头可断,史不可改!
还有一事,也是《左传》中的,说崔杼杀了齐庄公之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
看到了吧,崔杼可没有赵盾的好脾气,你敢写我杀国君的事,我就敢杀你!对于太史兄弟来说,杀我,是你的事;如实记载,是我的事。崔杼终于是怕了,没有再杀。其实哪怕他把小弟也杀了,这件事也还是会被记录下来。因为“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可笑的是,不少现代人喜欢用现代人卑鄙无耻的心胸去揣度古人的操守,他们认为,自己受不了威逼利诱,那么古人也一定受不了威逼利诱;他们胆小怕事,唯利是图,古人也必定胆小怕事,唯利是图。凡是他们做不到的,就统统认为古人也一定做不到。
所以,才会去质疑司马迁的《史记》真实性高吗?这是很好笑的。司马迁的祖先就是周朝的史官,他父亲司马谈谆谆告诫他要继承好太史这个职位,把工作做好,不要给先人抹黑。可以说,司马迁,就是为了记录历史而生的。一个人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一份事业,他怎么可能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实事求是呢?
诚然,司马迁只是人,不是神,他手中收集到的资料有时因为地域历史等诸多原因而没办法验证其准确性,偶尔有误引,比如年代有时有些出入,事件有时有矛盾,但这完全不影响《史记》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文字作品的历史地位,文学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真实性,也没有刻意的作假行为。今人与古人比由于社会环境不同,认知也就不同。若用今人的看法去描述历史人物,就一定有偏差。
其他网友回答
史字难成中,只能七分实三分虚就认做信史。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对之前古代的描述是根据周易和儒家思想推演出来的一些人物事件。是把商周时期的事,转嫁给秦国,实现周礼的家天下并分封汉姓,使用罗马的兵团战术反方向进行扩张的一个阴谋。当然与先秦的原始城邦比就是进攻方向变了,秦国主要是建造陵墓,兵马俑是燕军目的是不要他们回去扩张,所以秦朝一直朝其他方向打,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为了故意加入一些仇恨,掩盖事实,达到他报自己被阉割的仇。因为东部人口密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史记是故意编纂的,是反常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