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白天捕猎吗(猫头鹰为什么白天睡觉晚上捕猎)

网友提问:

猫头鹰为何不在白天捕猎?

优质回答:

谢邀。

自古以来,猫头鹰一直被人们视为“不祥之鸟”,而原因其中一点就与它昼伏夜出的习性有关,毕竟黑夜在人的本能反应就就意味着黑暗、恐惧。那么,猫头鹰为什么会在夜晚捕猎,而不是白天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问题。

猫头鹰

猫头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鸟类,除了在南极外,其他大陆上都有猫头鹰的分布。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里,猫头鹰都能很好的生存。从生物学的分类上看,猫头鹰属于鸟纲鸮形目。

在我国,自古以来,猫头鹰就有着“神秘”色彩,比如猫头鹰会吐“毛球”、不怕猫头鹰叫,就怕猫头鹰“笑”等等,其实,这些都能用科学解释,比如猫头鹰会“吐毛球”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内丹”,而是猫头鹰喜欢将猎物囫囵吞咽,而吐出的“毛球”其实就是食物的毛发和骨骼,而猫头鹰“笑”其实就是它的一种叫声,只不过猫头鹰经常会吃腐肉,所以会对一些气味比较敏感而已。

其次就是猫头鹰的长相和习性了。猫头鹰有着一张酷似猫的脸,它的名字就是由此而来。但是,一种鸟长着一种哺乳动物的脸,不免让人对它产生一些恐惧心理。至于食性,猫头鹰是一种纯正的食肉动物,人对自然界中的纯食肉动物向来就有惧怕的心理。

实际上,真实的猫头鹰实际上是一种益鸟,它的主要食物就是“四害”之一的老鼠。一只成年的猫头鹰平均一个晚上就能抓5-7只老鼠,是名副其实的“灭鼠小能手”。

猫头鹰为什么昼伏夜出?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习性,这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换的环境而形成的。猫头鹰的昼伏夜出习性也是如此。那么,猫头鹰的昼伏夜出习性是如何养成的呢?有三个原因。

01 出色的视觉

科学家们通过对昼伏夜出动物的研究发现,它们的视觉神经非常的敏感。猫头鹰就是如此,在白天,猫头鹰是能够看见东西的,但是由于光线太强,会刺激它的视觉神经,这就好比我们人虽然喜欢有阳光的白天,但是如果与阳光直视的话,眼睛会受不了。而且猫头鹰发达的视觉神经能让它在光线微弱的夜晚都能看的很清楚。所以,猫头鹰规避了强光刺激的白天,选择了比较舒适的夜晚进行捕猎以及活动。

02 食物

上面我们说过,猫头鹰是纯正的食肉鸟类,而自然界中所有的食肉动物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食谱。猫头鹰也不例外,猫头鹰的主要猎物是老鼠,而老鼠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所有,猫头鹰想要获得食物就必须适应夜晚的生活。这一点也是促使猫头鹰视觉神经进化的原因之一。

03 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就像花会向阳生长一样。而猫头鹰虽然是一种猛禽,但是,全世界有超过130种不同的猫头鹰,它们的体型差距也很大。除了一些大型的猫头鹰没有天敌外,其他的猫头鹰都有天敌,它们的天敌不是来自于陆地上的,而是同样在空中的大型猛禽-鹰科动物,比如一些大型的隼、鹰都会捕杀猫头鹰。

但是,这些猛禽大都是昼出夜伏的,所以,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些猛禽的猎杀,猫头鹰在白天会找一个隐蔽的地方休息,晚上再出来活动。

总结

尽可能的避免天敌的捕杀、食物的固定性让猫头鹰习惯了昼伏夜出的生活,由此它们也进化出了敏感的视觉神经能更好的在夜晚捕猎。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猫头鹰白天看不见。

视细胞有两种,即杆状细胞和椎状细胞。杆状细胞负责弱光下视物,而椎状细胞负责强光时视物。杆状细胞对颜色的分辨力弱,椎状细胞对颜色的分辨力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到了晚上或光线暗的地方看东西常分不清颜色。

猫头鹰的眼睛里都是杆状细胞,基本不含椎状细胞,所以在白天强光的情况下,它无法正常视物,而到了晚上它的视力要比人类好N倍。正确地说应该是,猫头鹰是无法在强光下视物。

其他网友回答

猫头鹰的主要食源是田鼠,田鼠是在夜间觅食,

其他网友回答

猫头鹰是典型的夜行性鸟类。它的视觉神经非常敏感,视力在晚上更有优势,而白天的紫外线会对它的眼睛造成伤害。并且它的食物,老鼠等虫类是晚上活动频繁,基于食物以及自身条件的结合,猫头鹰已经发展成适合晚上捕猎的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