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有抄袭行为吗?
优质回答:
有。
凡人都有共性,或善或恶。因此,今人的习性大多秉承古人。今人有抄袭的恶习,应该与古人有关。不过古人的抄袭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不如今人的疯狂。
古人的抄袭在史书少有记载,可能与撰书史书的人有“文人相惜”的心理相关。
以上纯属胡扯,不必当真。
其他网友回答
1.唐朝的时候有个沙雕,姓李,在江淮的路边书摊上买了一本诗集,然后就到处冒充是自己写的。
有一次他去见蕲州刺史李播,夸耀自己这本诗集写的好,李播拿来一看,这熟悉的纸张,这熟悉的字迹,连纸张上的墨痕都是如此熟悉,这特么不是我年轻时候写的么?
于是含着笑问:“这是你写的?”
“千真万确,不会有假,学生辛苦所做。”
“这是我年轻时候写的,你不要乱讲好不好。”
“对不起,我错了。但是刺史大人,我行走江湖二十余年就靠这本诗集了,您能不能送给我。”
李播也是妙人,总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送人,这也是他在当时名气很大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尤其是没有佳作的原因。
李播心想大概这就是个没才华的人吧,挥挥手也没太在意,又问他“你接下来要去哪呀?”
李沙雕虎躯一震,暗想我又要装逼了:“我将往江陵拜见我的表叔卢尚书。”
李播震惊.JPG,下巴都要掉到膝盖上了,这熊羔子,你不但抢我的诗集还要抢我叔叔啊。
“这特么是我叔叔。”
“那实在太不好意思了,您能把叔叔也送给我么”
得亏是李播脾气好,要不40米的大刀跑不了。
李播和毛不易呃…..白居易是很好的朋友,白居易称他“动笔诗传鲍谢风” ,鲍不是鲍鱼,是鲍照,谢不是谢谢,是谢灵运。白居易这个友情吹捧有多高呢,谢灵运号称自己的才学等同于天下其他人的总和,而另一个被称为有“鲍照俊逸之风”的是李白。
2.大家都知道老宋为了抄诗杀外甥,可是老宋抄袭远不止这一次,《全唐诗》共载宋之问187首诗,和其他人有产权纠纷的就多达17首。
沈佺期名下的《梅花落》和《巫山高》,到宋之问名下就变成《花落》和《内题赋得巫山雨》。
王维名下的《冬夜寓直麟阁》、王昌龄的《驾出长安》、李乂的《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等也同样挂在宋之问名下。
说起老宋就想说句题外话,老宋人生的两大污点,一个是杀外甥,另一个我再说道说道。
老宋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就是睡武则天。武则天当时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北门学士”,算是自己的智囊团,基本上是“有事学士干,没事干学士”。
宋之问就很想加入这个小团体,不仅有事干,还能被干。可是他加入的请求被武则天屡屡拒绝,老宋很纳闷,是自己表现的不够优秀不够积极么,于是他就经常积极发言,希望可以叽叽发言。
可是直到他扁桃体都发了炎,武则天还是拒绝。老宋没办法,就给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武则天身边的太监递了钱,让没事的时候给问问透透风。
太监拿了钱就给办事,得个空子就问了武则天,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没奈何,叹了口气说:“小宋这人是挺好,也有才华,也会办事,我也挺喜欢他的,你要问我为啥不让他近前来,他TM的口臭啊!!!”
所以说牙要刷得好,老婆回家早。
3.大家都知道班固的著作《汉书》,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
但是,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自序》里就说:“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
4.曹阿瞒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写过一首《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其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出自《管子·形解》
5.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杜甫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古代的时候又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没有网络上信息那么发达,尤其是魏晋时期还有著书、作文、不自署名的风气,直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业形成气候,才将署名这件事情贯彻了下来。
其实,模仿、抄袭,致敬这三者很难划分开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时的模仿是可以的,抄袭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致敬是生怕别人看不出来的。
从没见哪个人光靠抄袭,可以成为一代大师。
比如白居易在自己的《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一诗中引用过李播《悼故妓》中的两句:“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但由于李播就是李十九,所以我们知道这是朋友之间的玩笑。
有很多知友提醒我说,有个词叫“用典”,那我最后也讲个关于典故的小故事。
宋仁宗嘉佑元年的科举考试,文坛领袖欧阳修任主考官,在试卷的批改过程中,他发现有一篇文章好的呱呱叫,十分对他的胃口,心想这一定是得意弟子曾巩所做,这要是选了第一岂不是让世人误会我徇私舞弊,于是就没有取这篇为第一。
结果开卷后一看,叉劈了,文章的作者是四川的东坡小友,心下愧疚之余又生了一丝疑问。
原来在苏轼的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上古尧帝时代,司法官皋陶三次要判一个罪犯死刑,尧帝三次赦免了他。因此天下人都惧怕皋陶执法的严厉,而喜欢尧帝用刑的宽仁。
欧阳修心想这段典故不知是哪篇古籍所载,我竟然没有看过,于是便向苏轼请教。
苏轼随口答道,《三国志》里孔融说的。
欧阳修也是个爱刨根问底的人,他回家把《三国志》里关于孔融的章节都看了一遍,没发现有这段,于是又跑去问苏轼,你说的在《三国志》第几页呀。
苏轼被逼的实在没招了,这才说了实话,“这个典故是我自己杜撰的,我想当年曹操灭掉袁绍,将袁绍的媳妇赏给自己的儿子。孔融对此非常不满,他说,当年武王伐纣,就将商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忙问这事出自哪个典故。孔融回答,想当然了,今天能发生这样荒唐的事,古时肯定也有呗。我想尧帝为人宽厚仁爱,司法官又非常严格,所以也想当然地以为,肯定会发生这样的事吧!”
欧阳修听完苏轼的解释不仅不生气,反而非常欣赏。后来,他时常对别人提及此事,说:“苏轼这个人真是善于运用知识,把书读活了,以后写文章肯定独步天下。”
你看,苏轼文章写的好,假的典故也说的跟真的一样。
其他网友回答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到处都有抄袭的人,所谓的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套的妙不妙。不过,但是大部分抄袭的人 ,也就是借着别人的文章,给自己捞点名,或者拿点利,这都可以理解,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过,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唐代抄袭者,可是说是史上最无耻的抄袭者了,因为他要不了原作者的名,就要了原作者的命。
在《全唐诗》中有一首题目叫做《代悲白头翁》的诗,全诗如下: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写出如此好诗的作者姓刘名希夷,奇怪的是,《全唐诗》另一位诗人宋之问的名下,也收录了跟这首《代悲白头翁》几乎一模一样的诗,为什么说是几乎呢,原因很简单,宋诗人改了两个字,“洛阳女儿好颜色”改成了“幽闺女儿好颜色”。
但是,不管宋诗人改没改,都改变不了他抄袭的本质。更加恶劣的是,这个抄袭,最终演变成了一起凶杀案,被害人就是原作者刘希夷,加害人就是抄袭者宋之问。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两人还是亲戚关系,具体的说刘希夷是宋之问的外甥。
据说事情是这样的,刘希夷作完这首诗后,非常满意,就得意洋洋的拿着自己的佳作,给舅舅宋之问欣赏。这位舅舅的诗词造诣其实也挺好的,我们所熟悉的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拿起外甥刘希夷的作品后,他瞬间就不淡定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实在是写的好呀。听外甥说这首诗还没有传出去。他忍住自己心中的狂喜,恳求外甥将这首诗送给自己,也就是以自己的名义来发表!
刘希夷一听舅舅要这首诗的著作权,有点抹不开面子,那就给呗,那就给呗。可是,没多久他就后悔了,毕竟自己的写的诗就像自己生的崽一样,实在市难以割舍。
舅舅宋之问这边听说外甥不给自己了,瞬间就不乐意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好的事,怎么能随便变来变去的。既然你不守信用,就别怪我不仁不义,
他派出自己的家奴,准备了一只装满土的口袋,然后用这只土袋将外甥刘希夷活活压死,可怜才华横溢的刘希夷去世时还不到30岁。
据说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吟诵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突然有些自悔:“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头同所归’何异也。”等他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由得感叹道:“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结果一语成谶,最终死在了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上。
其他网友回答
乾隆写了四万多首诗,那些不能看的水平的都是他写的,那些前面两句不能看,后面两句精彩的后面两句都不是他写的,而且,他最后还把那个代笔的给杀了,表示,诗是他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