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雏庞统庞士元(刘备知道庞统是凤雏)

网友提问:

凤雏庞士元就这样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是不是太不值了?

优质回答:

在刘备去西川之前,曾收到孔明派马良带来的书信,书略云:“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刘备准备回荆州商议此事,而庞统则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将此书相阻耳。”于是不顾孔明的警示,急催刘备进兵西川。

进兵前往雒城途中,因要兵分两路,刘备、厐统各领一路兵。刘备叫厐统走大路,自己走小路,刘备先不同意,并说昨夜做了一梦,梦见一神人手执铁棒击我右臂,醒来犹自臂痛。此行莫非不佳。劝庞统暂时不去,还守涪关,但庞统却对刘备说:“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统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心疑则致梦,何凶之有?……”后厐统坚持走小路,刘备走大路。

川中名将张任得知刘备等到来,叫其他将领紧守雒城,自领三千兵马在小路上埋伏,见来者中有骑白马的将领,张任认为必是刘备,传令将士集中射杀,可怜厐统竟死于乱箭之下,年仅36岁,此地名曰落风坡。

由此观之,厐统并不是为刘备师出有名而死,而是急于贪功,不听孔明的警示而死。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战争就有伤亡,谁死都是意外。

庞统战死之前,刘备早就率兵近攻刘璋了。这个时候还需要什么师出有名?

公园211年,刘备受刘璋的邀请,率军入蜀替刘璋防卫张鲁。刘璋派遣刘备都督白水军,刘备驻扎下来之后收买人心。

随后,早先建议刘备入蜀夺权的张松被他哥哥发现了他们的密谋,于是告发,张松被杀,刘备这个时候就与刘璋反目。斩杀了白水军的杨怀,吞并了白水军。然后整军杀向成都。

刘璋不愿束手待毙。调集人手军队阻挡刘备,但是刘璋部下吴懿、李严等人率军投降。刘备抽调人手平定诸县,另一方面调诸葛亮、赵云、张飞等人自荆州增援。

大家注意,刘备为了攻取益州,庞统死之前就抽掉诸葛亮张飞等人增援。不是演义或者电视剧中庞统死后刘备无计可施才抽调的,所以这个时候就埋下了失荆州的种子。

刘备的战事也没有停歇,在进攻雒城时候,守将是刘璋儿子,誓死坚守,拉锯战坚持一年多方才攻破。

就在围城不下,作为主要将领之一的庞统指挥作战时候被雒城城上流失射中,不治身亡。并不是小说中的落凤坡。落凤坡的名字也是庞统在这里死后才有的称呼。。

其他网友回答

起码在庞统自己看来,他肯定认为是这是值得的,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他的个人经历说起了,首先,我们知道庞统这个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但是因为相貌丑陋的原因,到处奔走,为了是寻求一个能够用慧眼识英才的主子给他效力,始终没一个当时的英雄能入他的眼。

多年的奔走,始终没能让他的才华有用武之地,他就想到去投奔孙权,但是当孙权见到庞统的时候,看到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就很不高兴。并且在和孙权的交谈中多次侮辱周瑜,并且有意地抬高自己的价值,导致孙权非常的不悦。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周瑜在孙权的心中的位置,就好比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看到自己一直很尊敬的周瑜被庞统如此贬低的一文不值,孙权顿时心中是非常不满的,于是孙权就就告诉庞统,你先下去吧,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用你好了。于是,庞统知道自己没戏了,长叹一声出门了。可以说,由于庞统的狂傲,让他失去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会。直至后来他辗转反侧,他终于来到蜀汉,一个值得用尽一生去效力的主公刘备。

然而这一切并非一帆风顺,他刚到刘备这边时候,刘备虽然也是求贤若渴,但一看到庞统奇丑无比,也是不愿意重用,于是给庞统安排了一个县令的工作。庞统上任后,整天醉生梦死,疏于政务,刘备知道后,非常生气,命张飞前去打探,张飞看到庞统醉醺的样子,也是很生气,要问他的罪,庞统却说,区区一个百里小县,有什么公务可问,于是让衙役搬出了积攒了三个多月的公文,庞统一边喝酒,一边批阅,不到一个时辰就处理完了,令张飞以及众人大开眼界。张飞立马回去报告刘备,刘备也是大吃一惊,知道小看了庞统,于是亲自把庞统接回到自己的身边,各种赔不是,封他为副军师,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庞统也深受感动,认为终于遇到了一个能够重用自己才华的人,从此就按下决心尽自己一生最大的努力报效刘备。

说完庞统一生的遭遇,为什么说,他为刘备师出有名的死值得了吧,当一个有才华的人,有人赏识,有人重用,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句话用到庞统身上一点都没错,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肯定会把自己生平所学为刘备谋福利,创造一片大好的基业,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他遇到了刘备,就好像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自己的才华终于被人赏识到了,并且得到了重用,这也是为他辗转大半生,无处施展的才华,在这里施展得开,对刘备他是非常感恩的。

所以为了刘备可以师出有名可以顺利取得西川,他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为自己的主公创造一番霸业。

其他网友回答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人称”凤雏”,是三国时期一个很有名的人。

颜值的重要性,现代人越来越清楚。庞统虽然很有才能,但其貌不扬,所以一直未受诸侯重视。后来到刘备那里,开始也未受重视,直到鲁肃和诸葛亮大力推荐,刘备与之谈话,了解到庞统确有才能,才重用他,任他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职位相当。

刘备取川时,留诸葛亮守荆州,庞统随军出征。在攻雒城时,庞统亲自指挥作战,中流矢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将士上阵,不死带伤,刀枪无眼。战死是极普通的事情。庞统之死,虽出于偶然,也有必然因素。但不知什么时候由什么高人提出一种理论,说庞统之死是有意自杀,而自杀的原因,有说是他看透了刘备的为人,不願再为刘备效力;还有一种说法,如此题,说庞统之死是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这些说法可谓新颖别致,但却是牵强臆造,没有什么道理。

庞统随刘备伐蜀,可以说十分积极主动,志在必得。这充分表现在他给刘备出的上中下三条计策上。其上策,是让刘备乘刘璋来迎接时,直接扣押或除掉刘璋。中策是,假意回荆州,在涪城擒拿蜀郡名将楊怀,高沛,然后攻打成都;下策是暂撤军,徐图取蜀。刘备采取了中策。

庞统所出三策,不可谓不高明。其中上策,尤其狠毒果断。他能出如此计策,表明他是全心全意在辅佐刘备,急切想助刘备取蜀成功。没有一丝一毫讨厌刘备,要寻机自杀以脱离刘备之意。

取蜀郡建立政权,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即定战略。这个战略的基点是刘璋瘖弱,治理不善,不得人心。如果刘璋是曹操或孙权,那么,这样的战略根本不可能产生。其次,刘备取蜀战略付诸实行,先是得到蜀郡官吏张松献地图,后又得到蜀郡官史法正等人的支持,然后才开始具体施行的。也就是说,刘备伐蜀,并不存在道义上的障碍。如果一定说有一点点儿不方便的话,那就是刘璋刘备都姓刘,八百年前可能是一家人。但在古代的诸侯争战中,同姓从来没有起过障碍的作用,兄弟、叔侄,爷孙、甚至父子杀得你死我活的事例比比皆是。刘备与刘璋的关系,八杆子都够不上,刘备伐刘璋,以有道伐无道,名正言顺,势不可挡。丝毫也不需要庞统以死去为刘备争什么出师有名。况且,庞统是一个非常讲求实际的人,他办事有点儿曹操的风格,象他这样的人,怎么肯为了什么虚名牺牲自己的生命呢?

有大才能的人都懂得,而且也应该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以求有大的成就。庞统求功心切,急于求成,在一次极普通的战役中就轻易丢失了自己的生命,是极不值得的,令人惋惜。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才智,是不如诸葛亮的。l

欢迎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庞统从刘备酝酿进川开始,就撺掇刘备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地夺取西川。他曾经给刘备出过上、中、下三策。

上策:上来二话不说,直接刺杀刘璋。

刘备应刘璋的邀请进川抵抗张鲁。传说张鲁有野心进去西川,其实这是张松的谣言,刘璋信以为真,就接受张松的建议,邀请刘备进川帮助抵抗张鲁。刘备得以带兵进川。

刘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往西川,刘璋就觉得:人家大老远来帮忙,怎么着也得去迎接一下啊,就亲自带着钱粮到涪城去迎接刘备,并举行了欢迎宴会。

庞统的上策就是在涪城的欢迎宴会上刺杀刘璋,然后直接进成都接管益州。并反复强调这也是法正、张松等的意思。刘备表示坚决不同意。我也觉得庞统此计不是上策。杀了刘璋就可以占领益州?有那么简单?表面上看,如果杀了刘璋,益州就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就很容易攻取。其实啊不然,刘璋虽然没有大志,但是为人尚且宽容平和,很得地方民心。杀了刘璋就会引起一些地方势力的拼死敌抗,反而会延缓入川进程。刘备也会因为刺杀刘璋而失信于天下,就有可能遭到很多大大小小军阀名正言顺地讨伐。像严颜、马超这样的大将就不可能顺顺利利地投降过来。如果谁杀了对方,就可以得到对方的一切和地盘,那是不是也太容易了?这符合逻辑吗?如果是这样的逻辑,那曹操杀了汉献帝就立即可以得到整个东汉的天下,是不是?

要知道,刘备之所以能攻取西川,是很多合力的结果,而不单纯是刘璋的暗弱昏聩。如果刘备以帮忙的名义进川,却刚一入境,就杀了人家老大,这不是背信弃义是什么?这太不符合刘备的一贯作风了。

结果刘璋欢迎刘备的宴会成了“鸿门宴”。只不过,庞统一方反客为主,要刺杀人家东道主。我们看《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赵云截江救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酒至半酣,庞统与法正商议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刘璋。延遂拔剑进曰:“宴间无以为乐,愿舞剑为戏。”庞统便唤众武士列于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刘璋手下诸将,见魏延舞剑宴前,又见阶下武士手按刀把,直视堂上,从事张任亦掣剑曰:“舞剑必须有对,某愿与魏将军同舞。”二人对舞于宴前。魏延目视刘封,封亦拔剑助舞。于是刘璝、冷苞、邓贤各掣剑曰:“我等当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惊,急掣左右所佩之剑,立于席上叱曰:“吾兄弟相逢痛饮,并无疑忌。又非‘鸿门宴’上,何用舞剑?不弃剑者立斩!”刘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带刀?”命侍卫者尽去佩剑,众皆纷然下堂。

庞统是上策是三十六计中“擒贼擒王”之计。是好计不假,但是不适用于刘备进川。因为人家刘璋压根就不是賊,而是东道主。刘备当时跟刘璋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因此不适用此计。

庞统的中策:假道伐虢,擒杀涪城守将高怀和杨沛,然后进取西川。

假装要返回荆州,借道涪城,杀掉守将高怀和杨沛,打通荆州跟益州的通道,然后进取西川。

下策:返回荆州,然后整顿兵马,步步为营,攻占西川。

刘备已经进入益州境内,再返回去,似乎有点南辕北辙。

最后刘备觉得上策有点操之过急,又不符合道义;下策则太过缓慢,容易造成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就选择了中策。

刘备按照庞统的计策擒杀了高怀和杨沛,占领了涪城。在庆功宴会上,庞统对刘备说:

“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狡辩说:“

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你的话多么不合道理呀”

刘备因酒后失言,跟庞统产生了嫌隙。庞统因此心灰意冷,产生了死志。后来进一步攻取雒城的时候,庞统一马当先冲锋陷阵,被张任指挥伏兵乱箭射死。

庞统也是酒后失言,讽刺刘备是假仁假义。这不是没事找事吗?自始至终,刘备在攻取西川的问题上都是想要一个圆满的结局。即:取得益州做根据地,但是要做到师出有名,要做的尽善尽美。诸葛亮也是要采取稳妥的措施,既要得到益州,又要得到益州的民心,安排好刘璋的出路。

就是庞统亟不可待地要攻取益州,出的上策也是不择手段。如今刘备采取折中方案,好戏刚刚开始,你就出言讥讽。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你出的主意么?难道一上来就杀了刘璋就是仁者之兵了?

庞统积极地把刘备推向了攻取他人土地的境地,反过来又讽刺刘备是虚伪的仁者,为什么就不考虑刘备处境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刘备大半生处处碰壁的经历已经充分证明:仅靠仁义道德是不能得天下的。刘备为了自己的“仁义”一次次错失良机。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人从来没有一句埋怨和讽刺。他们只是扼腕叹息,继而就是对刘备的理解和安慰。这次是刘备有生以来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刘备不得不使用了非常手段。而积极推行者庞统却首先提出了批评和讽刺。这让刘备情何以堪?下一步有何去何从?

庞统的酒后失言,充分证明自己不是王佐之才。他在仕途上相当的不顺,是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才担任了刘备集团的军师,地位在诸位大将之上,仅次于诸葛亮。但是他却对刘备以“仁义”为武器,逐鹿中原的战略构思领会不深。

虽然刘备的仁义道德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也总比一些人做事一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要好的多。庞统的做法似乎不是为了帮助刘备打天下,而是以证明刘备的仁义道德的虚伪性为目的。庞统的目的暴露无遗,所以他不死谁死?庞统的死告诉我们:

无论如何都要允许别人的思考和存在,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只有尽量去允许别人的存在,不以公式化、机械化的标准说话做事,人生才能游刃有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