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 才女(蔡文姬的文学作品)

网友提问:

一代才女蔡文姬,在动荡局势中是如何迎风而展的?

优质回答:

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原名蔡琰(yan),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蔡邕(yong)乃东汉名士,为人纲正不阿。在东汉朝廷为官时,得罪了专权的宦官,被发配到边塞。

董卓控制东汉朝廷后,为了笼络人心,骗取虚名,将蔡邕招回,连升三级,在朝廷担任文官,实际上并没有进入董卓集团的核心。

董卓蛮横霸道,随意废立汉帝,逼迫洛阳居民迁往新都长安,怨声载道。后来董卓被司徒王允设计除掉,蔡邕却被当做董卓同党抓了起来,不明不白的冤死狱中。这个时候蔡文姬因为父亲的事情牵罪,已经流离失所了。

董卓死后,其西凉军部将作乱,杀了司徒王允,关中混战,趁火打劫的匈奴人也在长安烧杀抢掠,随难民一起流浪的蔡文姬和数千难民被掳至匈奴草原。躲在难民群里的蔡文姬,尽管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仍不能遮掩她卓然出群的气质。匈奴左贤王对她一见倾心,立即收为夫人。

在匈奴的时间里,蔡文姬还是尝到了幸福的味道。首先,左贤王对她是真心相待,只娶了她一位夫人,而并没有像其他匈奴王那样妻妾成群;其次,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先后生下二个儿子:阿迪拐和阿眉拐。以后继承王位的也会是两个儿子中的一个,母凭子贵,蔡文姬的生活前景也是很好的;第三,蔡文姬半生颠沛流离,有个稳定的家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她最希冀的,在乱世中能得成所愿,她应该是很满足的。

但是生活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就在蔡文姬以为自己会幸福的和家人终老草原时,命运又再次逆转。

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权的曹操派出使者周近携带黄金千两、玉璧一双来到南匈奴,向左贤王索要蔡文姬。曹操于微时,与文姬之父蔡邕是好友,两人经常畅谈天下,赋诗吟诵。现在曹操为任,他也想将友人蔡邕的作品和汉室皇宫内被乱军损坏的典籍整理出来,留下些功绩。于是就想到颇具才名的蔡文姬。要回蔡文姬,即可以显示其体恤老友后人的仁爱,也可以昭告天下他对人才的重视,这都是为他的统治考虑。

而苦命的蔡文姬又被迫踏上了回中原的漫漫长路,去留两依依,面对幼子与故乡的两难选择,我们不难想像蔡文姬是何等的肝肠寸断!她心如刀搅,精神恍惚的在汉使的催促下一步一回头的登上了返回汉朝的车马。穿过历史的迷雾,仿佛都能看到这个美貌才女脸上的斑斑泪痕。

回到汉朝的蔡文姬,立刻被曹操委以官职,并由曹操做主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而这时候三十五岁的蔡文姬,仿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创作和对父亲作品的整理当中。这个阶段,是蔡文姬创作的高峰时期,她写出了饱含血泪的《胡笳十八拍》。通过对她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的倾诉,全景式再现了动荡年代一代才女的悲欢离合,每一拍都如泣如诉,体现出高超的艺术造诣。据说当时读到此文的无不落泪,曹操读的也是夜不能寐。“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往两情兮难具陈”可谓是字字血,声声泪!

蔡文姬还完全凭记忆写出了其父创作的大部分文章,她的记忆力也是惊人的。蔡文姬,以其弱质身材,坚强的抵挡住命运的裹挟,在那样一个乱世取得了非凡的文学成就,确实当的起“汉朝第一才女”之名号!所以说她也是一个奇女子!

其他网友回答

她的一生除青少年时期,即14岁以前尚得其父荫护,还算较为平静外,后续的一生都是不幸和凄凉的。先后三次婚姻,皆未得善终,中年35岁后在其父好友曹操的关怀下,虽得到了相对的安静,但命运的坎坷却始终未曾远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