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划粥断齑文言文(范仲淹断齑划粥的蕴含是什么)

网友提问:

关于范仲淹的成语“划粥断齑”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典故?

优质回答:

“划粥断齑”是形容范仲淹青年时期能吃苦,安于清贫,刻苦求学的一个成语,它到底包含着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

少有大志,胸怀天下。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谢氏无力抚养他,只好再嫁长山的朱文翰,长山,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平县。朱文翰是进士出身,做过几任地方官员。母子两人自然相随前往,颠沛流离。

在辗转的过程中,范仲淹看到了百姓的苦难,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从小便立下大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胸怀大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如果能为良相,得行其道,就泽被天下,普救黎民。为相即不可得,便为良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民之痛,同样,可以造福天下。

朱文翰为官清廉耿直,在仲淹二十余岁时,去官归乡,也没有什么积蓄。范仲淹,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便寄居在邹平县长白山醴泉寺中读书。

划粥断齑,家贫笃学。

山东的长白山,层峦耸翠,峰壑纵横,云雾缭绕,环境清幽。醴泉寺就坐落在挺拔险峻的主峰北麓,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范仲淹家中并不宽裕,无力供养他的生活费用。他去寺庙的时候,就带少许的粟米,自己动手做饭。每天晚上,他一边读书,一边煮粟米。放凉后,他把粥划为四块,作为一天的口粮,这就叫“划粥”。什么叫“断齑”?齑,本来指切碎的菜沫,这里指把在山中采摘的野韭菜,野葱切碎,洒在粥上。范仲淹就这样在寺庙中过着艰苦的生活。

范仲淹曾写过一篇赋,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意思是陶制的瓮中,腌出的咸菜,有不同的颜色,吃菜时,嚼出的声音如音乐一样,很动听。

结束语:范仲淹在寺庙中,苦读三年,考中学究,就是后来的秀才,可以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了。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挑食很严重。今年,因为疫情,学校统一要求,食宿在校,总有一些学生,不按时吃饭,只吃一些零食应付。可见,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

划粥断齑出自宋代魏泰的《东轩笔录》: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译文:

只煮二升粟米成粥,用器皿盛装,过了一夜就凝结成块,用刀分割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来吃,切十几根荠菜装在碗内,少加点盐,加热以后吃掉。

这一成语说的是范仲淹青少年读书时期的刻苦、清贫生活。

典故

范仲淹在醴泉寺读书的时候,带粟米交给寺院厨房,吃饭时一起吃。但是范仲淹经常苦读错过时间,吃不上饭。

于是他就自备小灶,自己动手做饭,每天晚上煮两升粟米,边煮边读书,盛在器皿中。

第二天粥凉了之后凝结成块,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混合十几根野菜,加盐之后加热当饭吃。

后来,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的光辉表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其他网友回答

划粥断齑,指的是范仲淹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期间,因继父的家境比较窘迫,每次离家去寺院时,范仲淹便带很少的粮米。母亲絮叨规劝,范仲淹总是说足够了。初到寺院时,粮米交给厨房,代为制作,随寺院的钟声与和尚们一道用饭。可范仲淹总是因为读书错过饮食。好心的厨僧或小和尚眼看着范仲淹如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便主动给他送饭来。给别人添了麻烦,范仲淹很是过意不去。于是为了读书方便,也为不麻烦别人,他自己便备了小锅小灶,自己做饭。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点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边读书,一边续柴煮粥。一锅米粥煮好了,时间也已过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来,锅里的米粥凉透了,已经凝固成圆圆的一整个。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块上面,划上一个十字,完整的一锅粥分成了四块。早晨吃两块,傍晚吃两块,一日两餐,这便是“划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寺院周围自然生长着很多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读书时,顺便拔几种野菜回来。吃饭时,把十几根野菜切成碎末,加入一点盐拌和拌和,一顿佐餐的菜便成了。这就是“断齑”,齑ji,也就是切成碎末的野菜等。划粥断齑,既简约又清淡,省时、省力、省钱,可谓范仲淹的创造!醴泉寺读书三年,范仲淹基本过着“划粥断齑”这种清苦自律的生活。随着范仲淹在北宋历史舞台上光辉业绩的展现,“划粥断齑”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其他网友回答

划粥断齑出自宋朝魏泰所编写的《东轩笔录》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分开捣碎的腌菜和凝结的粥,按定量来吃。形容贫苦力学。

范仲淹曾在继父友人的引荐下在邹平青阳醴泉寺读书。醴泉寺地处群山环抱之中,环境幽雅,是一处安心读书的理想之地。寺内住持慧通大师学问精深,对范仲淹疼爱有加,向他传授《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及诗词歌赋,生活上也处处周济他。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扰乱安静,又以“饭后钟”相戏弄。为逃避寺内喧嚣,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静山洞读书,用家中送来的小米一次煮一锅,待凉后划上一个十字,每顿吃一块,再切上一点野菜,撒上盐末下饭,这就是邹平妇孺皆知的“读书洞”、“划粥断齑”的故事。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其他网友回答

就是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无处读书,就到一个寺院里的一间僧房读书,其间用些糙米煮成粥,等到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晨吃两块,等晚上再吃两块,叫划粥,没有菜就吃一点咸菜,叫断齑。在这种坚苦的环境中,但他也无怨言,一心苦读书,直到后来成为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留下了划粥断齑的典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