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外交事件(我国古代外交事件有哪些)

网友提问:

有哪些关于古人外交方面的事件?分析一下这些事件?

优质回答:

可看看苏秦张仪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1 汉朝时的外交

汉朝时期的外交西在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匈奴威胁。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历经磨难抵达大月氏。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而在西汉末年,随着中原势力衰败,在面对强大的匈奴,我们只能和亲来维护本国势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在后来的东汉时期,我们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再走丝绸之路,这就是班超。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 唐朝时期的外交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慢慢盛行,这得益于一个人就是玄奘。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贞观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后玄奘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为我们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还得益于我们其他的外交,如文成公主,和亲吐蕃。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当然,在唐朝我们还需要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对于发扬文化起到重要的要数鉴真和尚。鉴真和尚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这就是汉唐文化中重要的外交事件,在考试中,汉唐文化本身就是考试的重点,而对于外交重点在考试中的考查形式主要是朝代、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因此大家在学习中要重点关注这些内容。

3 元朝时期外交

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罗兄弟及其子马可波罗成为得到元朝皇帝宠信,在元朝担任外交专使的外国人员,最后还把我们的大饼和面条带回了意大利,现在变成了世界文明的意大利披萨和意大利面。

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战争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马可波罗

4 明朝的外交

为宣扬国威和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后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

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明武宗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清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是清朝末年比较大的外交事件。

1870年(同治九年)4、5月间,天津发生多起儿童失踪绑架的事件。6月初,天气炎热,疫病流行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发生瘟疫大批死亡。适天津不断发生迷拐儿童事件,同时民间开始传言“外国修女以育婴堂为晃子,实则绑架杀死孩童作为药材之用”等荒谬谣言,反洋教情绪高涨。天津知县刘杰经调查此事系民众的误解误会,但此时群众已经无从分辨真假。

教堂门前聚集的民众与教徒发生冲突,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到场向刘杰开枪,打伤其随从,激起了天津民众极大愤慨, 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望海楼天主堂、仁慈堂、位于教堂旁边的法国领事馆。

清朝方面派出直隶总督曾国藩前来调查,经调查,确认育婴堂并无诱拐伤害孩童之事,于是在法国的要求下,处死为首杀人的16人, 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9万两白银 ,并由崇厚出使法国道歉。天津教案的发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 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冲突1、文化的冲突

表面上看,天津教案的发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传教的方式,传播和灌输所谓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已达到服务于商业贸易的目的。除少部分人思想进步或有留学经历的人接受外,大部分人,特别是长期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采取的是抵制行为,对他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乃至穿衣戴帽都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2、 宗教信仰的冲突

中国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主要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对西方人带来的基督教,缺乏相应的认同感。人们对基督教怀有一种抵触情绪,特备是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种长足发展背后,还隐藏着大的隐患:近代基督教的传入是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进行的,借助坚船利炮,和殖民主义的侵华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是这种活动有一种民族冲突的背景。

二、 清政府落后的观念及行政体制无法与国际接轨

天津教案的发生和处理结果,最深层的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的“天朝上国”的观念和落后的行政职权划分,在同一时期,西方各国均设有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职能部门——外交部。从清乾隆时期,清政府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鸦片战争开始后,虽然中国打了败仗,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和面子还很强,仍视此时的西方列强为传统“狄夷”,不屑也根本不想与之“外交”,只是在南方设立设立了南洋通商大臣、北方设立设立了北洋通商大臣。与外交毫无关系,并且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相互掣肘,屡有矛盾。天津教案的发生和处理既是在此种条件下产生。

各位看官,欢迎评论、转发,如果点个赞,那俺就这厢有礼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朝历代都会与其他国家外交,不管是联姻还是战争都可以看为外交的一种。那些国家强盛时期出使外国的使臣被百般尊重确实光荣,荣耀之至。但我更佩服那些在国家危难时或向外国求援或据理力争为国家利益不惧生死的使臣。

宋代的富弼就是这样的使臣。

富弼放到现在,并不声名显赫,甚至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是这些与他交好的人,你一定知道。

富弼二十岁的时候遇到范仲淹,范仲淹很欣赏他,赞其:“有王佐之才”,还把他引荐给宰相晏殊。晏殊也非常欣赏他,允诺把大女儿嫁给他。(富弼当时没有功名,父亲也只是一个小官,可见晏殊有多欣赏他。)富弼被人诬陷,欧阳修为他上书申辩。( 非常有名的《朋党论》)富弼的墓志铭是千古文学大家苏轼亲自题写的。

庆历二年,辽国陈兵边境,派大臣肖英索要观南土地。大家都知道宋代缺马,军事力量天生不足,对辽战争一直胜少败多。此时又与西夏李元昊僵持不下,这个时候可以说是生死存亡之际。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前去接待辽使,于是宰相吕夷简向仁宗推荐了富弼。(自己的生死还是小事,无论是态度强硬要是惹恼人家引来战争,还是态度软弱签下不平等条约可都是千古骂名啊)

欧阳修劝阻富弼还引用了颜真卿遇害之事上书仁宗,请求不要让富弼使辽。

富弼道谢却并没有听欧阳修的建议,而是对仁宗说: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君王忧虑是臣子的耻辱,臣子不敢贪生怕死。)仁宗特别感动,先让他接待辽使。

第一次接待辽使后,仁宗要给他升官,他拒绝了,说国家有难,这是臣子应该做的。

后来富弼出使辽国与辽国君臣几次交锋,最终以两国友好,这样做君主独享好处,如果发生战争的话,好处是贵族的,反而君王要承担一切的祸患说服了辽国皇帝。

富弼忙着国事,收到家书看都不看,后来才知道是自己最喜欢的女儿死了。小儿子出生他也没有来得及看。

这一场出使以不和亲不纳地仅增加岁币落下帷幕,比宋朝君臣设想的还要好。仁亲又要给他升官,富弼再三辞谢,表示增加岁币不是自己本意,但顾念着与西夏的战争,所以不敢以死相拒。这并不是功劳,而是臣子本分。

其他网友回答

最出名的有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宋时的航海下西洋等等,都属于古代的外交事件。

古代时,中国自认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各国来拜,但由于地理环境,也直接限制了与西方的交往。

自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

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时,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了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大唐做了官。大唐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

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了历史水平。

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开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了中国,例如《几何原本》等。

这些都算是古代的外交行为,这些外交,给中国以及国外都带去了不一样的文化和产物,一定性的促进了中国与国外世界的融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