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水浒传中为什么宋江最后被赐死也不后悔?
优质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
宋江之所以极力主导招安,就是要精忠报国,自己也能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被招安后他立即带领原梁山人马,北伐辽国南征方腊,损兵折将也再所不惜。说明他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南征方腊回京后,宋江被授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这已经是很高的官职了,可谓实现了他光宗耀祖的平生夙愿。
宋江在任上喝下皇帝送来的御酒之后,曾回劝前来送酒的御使,御使却推说不会饮酒。御使走后,宋江很快感到肚子疼,便怀疑这酒里是否有毒。急忙去打听前来送酒的御使,方知道御使正在旅馆里饮酒。至此宋江什么都明白了,知道肯定是奸臣们在酒里下了慢性毒药。他感叹道:
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今天子信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是李逵若闻知,必再去啸聚山林,坏我一世清名。
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我本是个学有所长的人,不幸被阎婆惜给害成了罪人,作为我本人是没有半点为非作歹之心的。如今皇帝听信了奸臣的坏话,让我喝下了毒酒,我是没有罪的。可是,我死了不要紧,只是李逵知道后必然会重新反水,这岂不是坏了我的一世英名。
于是宋江又把李逵找来,让他也喝下了毒洒,和自己一同命赴黄泉。
当李逵也喝下毒酒后,宋江便把实情告诉了他,李逵当即大叫:哥哥,反了吧!
宋江再次表自己的态度:
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朝廷赐死我这个无辜的人,宁可朝迁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宋江已经死到临头,还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说明他已经死心塌地效忠朝廷,不可能再做占山为王啸聚山林的强盗了。为了这个信念,他宁可去死,也决不悔改。
所以,正由于宋江有这个至死不渝的信念,他死到临头也是不后悔的。
其他网友回答
宋江现在一让人提起来就恨的牙痒痒,特别是98版李雪健老师演绎的宋江,跪地下屁股撅的特别高的形象,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这个人带着弟兄们扫荡王庆,田虎,方腊还与辽国作战,手下兄弟却一个个的出家的出家,牺牲的牺牲,就是回归朝廷的几个人也没什么好下场。宋江自己最后也落了个喝了毒酒的下场,临死还把忠心耿耿的小弟李逵也带走了,端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那宋江最后被赐死他后悔了吗?
我的看法是,他并不后悔。为什么这么说呢?
宋江一直追求的是功名,是那个时代大家都在追寻的东西
古代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作为读过书的宋江,还做过小公务员的宋江,心中所秉持的理念,一直是有忠孝这两个字的。他的绰号就叫做孝义黑三郎。
宋江虽然以现在眼光看来,是有踩着兄弟上台的错觉的。因为你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古人。宋江在上山之后,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将聚义厅,唤作了忠义堂。这是他听从于内心所做的选择。
从一个县城的小吏成长起来的宋江,其实一直怀着一种家国梦的,怀着为赵官家做事,成功名的心的,整本水浒传中,其实大多好汉都是怀过为官家做事的理想的,有的由于事件逼迫,有的因为环境不符合,结果都走到了对立面。
比如说反对招安的武松和阮氏三雄,就曾经都想为官府做事的,大抵是因为,为官府做事,一是有了工作,二是有了功名,毕竟对于中国人来讲,为了国家做事,相当于尽忠了。武松就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一次打死老虎,对知县道:
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水浒传
另一次张都监假意抬举他,武松是真的感动,也随口回了一句:
武松跪下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水浒传
连武松这样的草莽市井英雄,都一直以进入官家为荣,何况宋江这么饱读诗书,胸有大志的文人呢?
宋江对待功名的渴求更旺盛
从古代三纲中,其实可以拆解出这些信息:
头上的君,父,夫是主体,凡事都要围绕这几个主体来转
所以国事要忠,父子要孝,若一个人在家能尽孝道,国事上也可尽忠。举孝廉是为官的第一步,父亲去世,要回去守孝也是中国男子的必修课程。
如果古代某个人是忠孝的,必然随着这个逻辑向前走。至孝之人必然忠于国君,这是逻辑范围下的事情。
现实中有很多人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举孝廉。
关键宋江是否忠孝呢?
整本水浒传的例子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身为小吏,而且又有一身权谋,本事,除了武功不行,简直就是官场的一把好手。宋江多次酒后抒发自己的志向,甚至写下了反诗被人抓住了把柄,就是说明自己对官场的向往,对功名的向往: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水浒传
当然,这时候的宋江还没有选择,什么功名都可以,只要让自己声名远播就行。也是他也一直在做的事,你以为他及时雨的名声只是为了结交江湖好汉吗?重点还是在让自己的名声传播于江湖而已。
宋江为兄弟们选择的功名叫忠义
功名有很多种,有起义的,有杀人越货的,有打家劫舍的,有报效官家的。在水浒传这个世界里,并不冲突。武松就曾经说过:
早知如此时,不若去孟州府里首告了,便吃的一刀一剐,却也留得个名声于世–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水浒的世界就是这么奇怪,观念也奇怪的很。善恶并不重要,比如好汉的定义,重要的是要爽快,义气,不近女色。是好人还是乱杀无辜不重要。是文明还是食用人肉也不重要。功名也是这样,并无善恶,只要有名声留下就可以了。
包括武松,甚至宋江上梁山之前,只要搅和的江湖不平静,全知道自己的大名就可以了。这种情况直到宋江上了梁山,才有了选择,而宋江选择的是官家的招安之路。
这条路并不顺畅,甚至命运曲折多舛。
大家都知道,打败几次官军,又放了高俅,征了田虎,王庆,辽国,方腊才最终取得了忠义之名,这个功名可以说来之不易。
忠义的功名是兄弟们最好的选择
既然想要功名,宋江是有几条路可以走的:
一条是像方腊一样造反,但是梁山的构成很复杂,有军官上山的,有原本老梁山的,有被社会逼迫的,总之是一帮不如意的人。这些人造反势必会引起内斗,军官与落草的斗,想招安的与不想的斗。
一条就是寻求功名,毕竟是吃的官家饭,一面可以享受公务员的待遇,一面让兄弟们从新回归社会,做一个自由人,而不是背负着罪恶和印记。最重要的一点,死后留一个清名在世界上,对于追求名声的好汉们,无论军官还是反对招安的,有小矛盾却都不会有大的反抗。是比造反要高明一些的。
加上这么多的社会闲散人员凑在一起,没有工作,是会闹出事情的。宋江才找了个看似合理的招安路线,来博取一个青史留名,还是个正义名声的机会。从最后的结局来看,虽然死的死,伤的伤,出家的出家,当官的当官,但是都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回归了社会,死的封号忠义郎等,不想当官的出家,或者回了老家务农打鱼,但别忘了,这时候他们都已经变成了百姓,不再是那个罪犯的身份了,还有了一份功名。
甚至为了这个功名,毒死了自己最喜欢的小弟李逵。目的就是怕丢了这个忠义的功名。你说宋江可能后悔吗?目的都已经达到了,还后悔什么?
结语:宋江是不后悔的,他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甚至为了维护这个目的,将最爱的小弟李逵也带走了,这个功名的价值有点沉重。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水浒传的宋江心里一直是想着报效朝廷的,一直想着为朝廷招安,其实梁山一百零八单是反映当时官场的黑暗,把人逼成鬼的这样一个社会。
方腊起来造反,宋朝的皇帝利用梁山这一百零八单干掉了方腊,还把梁山这一百零八单给毒死。
宋朝本来就没想过要造反,不造反就只能招安,其实这样的招安基本上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是死路一条,其实在古代招安是安定百姓的一种手段,免得老百姓闹事与朝廷作对。
这样的手段在明朝也使用过,当年明朝正统的时期,明英宗的义父王振对老百姓事事压榨,当时张太皇太后还在生的时候,三杨对各地的土民也是采取招安政策来稳定朝政,毕竟当时有北方的瓦剌军在闹事。
只是明英宗在后来的张太皇太后过世后,没有人管理了,王振对三杨就不怕了就对三杨实施打击,三杨老的老,走的走,王振就跳上历史的舞台,对土民实施了霸占,也就是因为这样北方瓦剌才找到机会入侵,这样明英宗被俘走后,成为蒙古瓦剌的战俘后,朱祁钰对南方的土民也是实行招安制度来稳定南方。
所以,宋江以为招安的方式,能够让梁山的一百零八单过上好日子,没想到等到宋江带领一百零八单灭掉方腊后,宋江也成为高俅嘴里的肉,就这样全部被灭掉了,其实是很可惜的,宋江一直希望朝廷能够改变,这样的思想是单纯的。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宋江实现了人生一哥的梦想,成功的实现了从小丑到王的巅峰,所以很多事该人生能做的,别人做不了的,他都做了,所以有些飘飘然的感觉了,所以成王败寇他也认命了,这是天意呀,我已经到达人生的巅峰,死何足挂齿呢,如今一帮小弟巳安详招安,我也对得住他们了,现在心安理得的死去,真的死而无恨,死而无悔,人生知足常乐。
其他网友回答
李逵对宋江说,反了吧。宋江却也有如何反的成的无奈。他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也给李逵喝了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