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作诗词格律平仄很重要吗?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一般还是要注重格律的。
其他网友回答
作诗词平仄格律很重要吗?对于写格律诗词,平仄格律十分重要,它是规则,就象唱歌唱戏一样都有各自的曲谱,不按规则要求去做,就不行。各行都有各行的明规定和潜规则,不按这些规定办就是不行的。开车不按交通规则办,就会堵车,就会撞死人。人们不依法办事,就会发生案件,多数人不遵纪守法,社会就乱套了。所以写格律诗词,就一定要按规则来,平仄格律很重要。但诗词并不都是格律诗词,有不受格律限制的诗词,对不喜欢格律诗者,平仄格律一点作用没有,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平仄格律,去写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词,写自由待诗词等等,照样能写出好诗词。所以说平仄格律对格律诗词很重要,对非格律诗词不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小学文化,不懂得平仄韵律;只懂得压韵和意境,另外就是易懂易解,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个人认为写诗就好像做菜一样,色香味俱全;适合大众化口味就好。假如说:同样是烧一条鱼,不管你是红烧也好,清蒸也罢,无论你放什么材料只要能够让大众人看起来喜欢,吃起来称赞就足以证明你是Ok的
其他网友回答
想拜学,但时间不允许。
其他网友回答
在讨论诗歌的格律是否重要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具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但这并不是说形式不重要,只有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时,诗歌才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它的魅力。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旧体诗词以格律为准绳,但我们不能成为格律的奴隶,应尽可能做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词格律的统一。
中国古典诗歌按照格律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二是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又称古诗或古风。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古体诗一般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篇幅内容都较为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格律是非常严格的,用韵、平仄、对仗等都有着具体的要求。律诗一般每首为八句,超过八句的,称为长律又叫排律。绝句和乐府依照每首具体的用韵和平仄,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最早的古诗是合乐的,如《诗经》最早可以配乐演唱,其节奏韵律之美可以由音乐来体现。诗乐分离以后,文字本身的节奏音调就成为了诗歌韵律的关键。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佛经转读的研究和诗歌声律的研究相结合,发现了四声的规律,称为永明声律说。其中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在诗歌创作上总结出”四声八病”说。其中”四声”为”平上去入”四声,”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包括了对诗歌声调搭配,用字声母韵母的要求,这样诗人们就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声律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在永明声律说的理论支持下,齐梁时期出现了一种讲求声律的新体诗——永明体。永明体,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过渡阶段。永明体诗歌在内容上多咏物摹貌,写闺阁题材,朝着装饰消闲的方向发展;在诗歌形式上则注重声律,语言明快,追求清新圆融之美,是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关键转折。
唐朝时期,五言律逐步成型,五律的最终定型是由沈佺期和宋之问完成的。二人置身宫禁,诗文创作多应制酬唱,咏物赠别之作,他们也有大把的时间琢磨诗艺,于诗律方面精益求精。他们确立了以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即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使一首诗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这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向唐诗平仄律的过渡,便于识记和掌握运用,更可以推而广之,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律和七言绝句。自此,唐代近体诗的声律体式已基本定型,并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老杜的《登高》,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诗歌内容与诗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诗歌格律的发现和规则的制定大大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但在此基础上更有人推陈出新,再创拗体、拗句,以不遵格律达到诗歌的创新。老杜的七律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既能保持律体的精美,又不限于律体,对格律的运用可谓是随心所欲。但杜甫又将律体创为拗体,有意为之不中格律,体现了诗人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后世的黄庭坚吸收了这一手法,作诗多用拗句,有意改变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追求创新,诗风给人以倔强奇峭的感觉。
格律是古典诗歌的基础,但诗歌又不能为格律所束缚,在诗歌艺术与内容的平衡上,古人也讨论良多,我们首先要深谙格律,然后才能随心所欲地驱遣格律,以此达到诗歌格律与内容的和谐。(一往文学作者/六月)